《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白犬 :中原王朝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都称为“犬戎”和“戎狄”。犬戎族为游牧民族,当时的犬并不像现在这样完全脱离狼的状态,那时的白犬如狼一般凶猛,族人的图腾为狼,但家中的犬又是家中的一分子,非常尊敬它,故取名为“犬戎”。

苍鹰 :猛禽。此处指西汉雁门太守、中尉郅都。其敢直谏,《史记·郅都者传》: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之,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匈奴人得知郅都要来做雁门太守,惊恐不已,连夜将骑兵后撤,一直到郅都死,都没敢靠近雁门。
后人把他与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葛巾、藜杖 :葛巾,古时以葛麻为面料制作的头巾;藜杖,指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二者多用于描写畏寒怕风、年老体衰之人。
宋 叶梦得《虞美人·极目亭望西山》:翻翻翠叶梧桐老。雨后凉生早。葛巾藜杖正关情。

: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燕雀 :家燕和麻雀,常用来比喻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鲲鹏 :古代传说中的大鱼和大鸟。也指鲲化成的大鹏鸟。常用来比喻奋发有为的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炉中煎药火,窗下读书灯 :二者相对,是因为煎药需要以小火慢慢熬制,与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花时间下功夫有相似之处。
宋陈起《秋夜怀康节》:煎药炉边童梦晓,读书檠(qíng,灯架,烛台)下妇纫寒。
唐王禹称《清明》:“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织锦逐梭成舞凤 :锦线随着飞梭为缎面织上飞舞的凤凰图案。宋丁谓《锦》:灿灿冰蚕缕,翩翩舞凤文(纹)。

画屏误笔作飞蝇 :三国时,吴主孙权爱好书画,命大画家曹不兴画一座屏风。屏风画好后,孙权邀集群臣共同观赏。只见笔精墨妙,出神入化,大家不禁对曹不兴的画艺赞不绝口。忽然,孙权看到一篮杨梅上落了一只苍蝇,就伸手去掸,苍蝇竟然纹丝不动,定睛细看才发现,这苍蝇是画出来的。
原来,曹不兴作画时,不小心洒了滴墨,洗又没法洗,盖又盖不上,又来不及重画,他索性便将就墨点的形状,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苍蝇。曹不兴见被吴主发现,心中甚是惶恐不安,想不到孙权知道原委后连连称妙,这就是“误墨成蝇”的佳话。

宴客刘公,座上满斟三雅爵 :雅爵,高雅酒杯。三国时,刘表占据南方,好饮酒。他有三枚“雅爵”:大者称“伯雅”,能装七升酒;次者称“仲雅”,能装六升酒;三者称“季雅”,能装五升酒。宴客时,各自随量取饮。能饮一爵酒而不醉者,皆称有“雅量”,这个词后来逐渐引申为“器度”“器量”。

迎仙汉帝,宫中高插九光灯 :《汉武帝内传》载,汉武帝刘彻晚年迷恋仙术,渴望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一次,武帝正在午睡,半睡半醒之际,见着一位神女说:感于汉武帝求仙志诚,西王母将于七月七日下凡与其相见。汉武帝惊喜不已,诚心诚意开始准备。到了七月七日,武帝传令迎接西王母,“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帏,燃九光之灯,列玉门之枣,酌蒲萄之醴”,武帝盛装立于陛下,恭候圣驾。
是夜,西王母果然率众仙降临承华殿,与汉武帝交谈良久,并赐其蟠桃4枚。汉武帝吃完仙桃,准备把桃核留下来种在皇宫,以期能年年吃到仙桃。西王母却笑称,这种桃子只有天宫里有,三千年才开一次花、结一次果,人间的土地太贫瘠了,即使种了也不会生根发芽。汉武帝这才悻悻然作罢。
西王母授武帝《灵光经》《六甲灵飞》《五岳真形图》后,起驾回山。
可惜,吃过仙桃,得到真经的汉武帝最终还是没能长生不老……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