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世外桃源里修篱种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文/四月默

在尔虞我诈、波诡云谲的魏晋政坛,入世的人有光芒四射,成为流传千古的政治家的;也有人在入世之后发现壮志难酬,更迭波动的政坛根本无法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于是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更有对朝堂失望,选择处江湖之远,静静过好自己生活的。陶渊明便是在政坛失意之下,选择归园田居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归隐山中,与花草虫鸟相伴,望山中云气怡然自得,过着旁人眼中佛系的生活。

陶渊明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最浪漫自由的时期——魏晋时期,这个时代战乱频发,政权更迭频繁,他的曾祖父陶侃是历史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的东晋大司马,位高权重,令人折服,颇受朝廷倚重,他的爷爷陶茂,乃武昌太守,管理一方,父亲陶逸也是延续了祖上做官的传统,做过安城太守,算得上是簪缨世家。所以出生优渥的他,自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最为传统的儒家教育之下,也理所当然的走上了那个时代读书人最光荣的路——入仕,可是他的仕途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磕磕绊绊。

那个年代,不少人崇尚五斗米教,偏偏他与众不同,不为五斗米折腰,五度出仕,先后为州祭酒、军幕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彭泽县令,旁人挤破脑袋想要争取的官职,他却三番五次辞去,因为他有心无力的事情太多了,而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太少太少,在朝堂之上他已经筋疲力尽、力不从心了,拖着疲倦的身子,望着斑白的鬓发,他叹了口气回到农家去过随心所欲的生活。

每个人都会自己最喜欢的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姿态,每种花象征的意义也各有不同,爱好看似简单的喜好之别,其中蕴含的却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人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牡丹寓意着富贵吉祥,有人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因为荷花品性高洁,而陶渊明最喜欢的便是菊花了。菊花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开在硕果累累的秋季,大片大片的黄色菊花开放,叫人好生欢喜。他对菊花的爱世人皆知,所以才有“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样的句子流传至今,他喜欢菊花不是表面的喜欢,他会亲自种菊花,为它浇水施肥,为它写诗。他曾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自然又闲适,远离尘世的喧嚣的生活太美好,在东篱下采菊,和青山相伴,不理会那些尔虞我诈的声音,也不触碰那些阴暗恶心的世事,如此隐逸。

文人墨客总是有一种相同的爱好——喝酒。李白爱酒如命、李清照也喜欢饮酒作乐,陶渊明也是酒的十级粉丝。喝酒之后,人总是灵感爆棚,洋洋洒洒能够写出许多千古流传的名篇,可是喝酒也让人的惆怅更加惆怅,酒是个好东西,让人灵感突发、文思泉涌,也是个坏东西,喝酒容易误事,容易让人疯疯癫癫干些不合规矩的事情。这个东西在陶渊明的诗中出现过多次。他以饮酒为题写下多首诗,他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他是喜欢菊花酒的,这种酒兴许是个忘忧的好东西,也或者他希望可以借此酒忘忧,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一切不过是徒劳而已。人碰见喜欢的东西,总是容易克制不住自己,陶渊明也毫不例外,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提前酿造菊花酒,喜欢自己动手的陶渊明自然也做了菊花酒,可是这酒诱惑力太大了,陶渊明竟然提前把酒开封喝光了,等到了重阳佳节,酒坛空空什么也没有了。在酒中他可以寻找到他向往的自由,在酒的麻痹下他甚至可以做他的黄粱一梦,想象着自己施展了才华,抱负得以实现,成功走上了人生巅峰。

相比于很多文人喜欢书法、喜欢绘画这些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陶渊明的喜好显得有点与众不同,他居然和山间农夫一般爱好耕田。在他眼中,他不是文坛矩形,高处不胜寒,只知道舞文弄墨的,他接地气,喜欢种庄稼。归园田居时,他喜欢带着锄头去耕地,穿着蓑衣,带上一些农耕的工具,早出晚归,悠哉悠哉的耕地,悠哉悠哉的施肥,悠哉悠哉的浇水,如此闲适,他写下了诗句“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披星戴月又如何,只要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便是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旁人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只有他自己明白。

他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他和文人墨客最大的相似点便是喜好诗书。他喜欢读书,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进步,读书让人充满智慧,才华横溢的陶渊明很喜欢读书,可是他读书又和旁人有那么点区别。旁人读书是字字读的响亮,句句明白意思,而陶渊明就不一样了,他不纠结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是追求个理解大概意思即可,这搁在我们这个时代,兴许会被人嘲讽他不认真、不用心,可他图的就是自个高兴,读书不追求那些大知识、大道理能够吸收多少,只要高兴就行了,这个小目标看起来容易,其实也难,书与人的相遇也是靠得缘分的。他一辈子读了很多本书,真正能够让他念念不忘,时隔很多年仍旧历历在目的并不多。

很多时候都觉得他就像我们身边一个在普通不过的闲人,并不是那么高高在山,只可远观不可闲聊,他平易近人,也爱散步。就跟我们晚饭后散步一般,走走停停,全凭自个喜好,他在无聊的时候也会拄着一个拐杖,走出他的农家小舍,一个仆人也不带,就这样随意走走,看见鸟儿在天上成群结队的飞,看着云儿出岫。与大自然拥抱真的很舒适,呼吸着田间新鲜的空气,嗅着雨后泥土的味道真的很不错,这种快乐是微小的,却也是满足的,满足到让他想要一辈子都可以像那一天一样。

在他眼中金银财宝是虚的,物质生活与他而言,根本不重要,他甚至嗤之以鼻,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哪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都觉得怡然自得,身处陋巷,只要自由自在,只要随心所欲,就是最美的地方,他注重的始终是精神生活,只要精神富足,哪怕潦倒落魄也没有关系。

他有梦,那些梦在《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短短几百字,呈现出的是一个世外桃源,令人念念不忘,千百年后仍旧有人想要去一探究竟,这种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叫人心驰神往,可是这样美的世界寄托的却是陶渊明的一声叹息,现实生活是黑暗的,黑暗到让他不忍直视,只有在文章中去写下自己最美好的愿望,这种愿景很难实现,他明白,所以他选择了处江湖之远,过着最普通的农夫生活,看似平淡的度过每一天,只是他的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一直都没离开过他,否则何必借酒消愁,何必那么多叹息又叹息。

真正的浪漫大抵就是这样吧,生活让人喘不过气来,可他愿意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随心所欲的追求自己最单纯的小美好,如此而已,看似寻常,却是最最难得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