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指尖上的手艺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乡村专栏编辑:文言明语

推荐语:传统手工艺,融化了一颗木讷的心。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离的职业。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理事会乡村专栏推荐!

手艺是活宝,走遍天下饿不倒。妈妈的手艺更是技艺高超。凡是经过她双手的打造,都会变成工艺品,栩栩如生,温暖又有力量。

小时候在妈妈房间里,一直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真的很陈旧,反正打从我有记忆起,就看着它在那里。从来没有移动过它,妈妈可宝贝这台老式缝纫机了,从来不让我去乱碰。都是用布遮住着,防止灰尘落在上面,怕它更加老化的快。

我们那个村子里还很少有人家里有缝纫机,更没有几个人会踩,妈妈的手艺算得上村里数一数二,很多邻居都大老远跑来找我妈妈帮忙裁剪做衣服。

那个年代流行穿花衬衣,布料款式都是妈妈精挑细选自己设计。那把专用裁剪的剪刀很重,一点也不好用,每次看着妈妈拿着那把不好使的剪刀,都吃力的很,也不见她换一把。

妈妈说剪刀跟缝纫机是配套的,不能随便更换。妈妈只要坐在缝纫机面前,一坐就是大半天。用白石灰画线,做记号量尺寸,裁剪多余的布料。

做裤子的时候,还会用手“卡”尺寸,把前面工作做好了,就开始量身定做了。先是穿针引线,针是固定在机子上面的,不像拿在手上的针线一点也不好穿进去。妈妈说眼神不好,让我给她穿一下,我们小孩子眼神好使,一下子就穿过去了。

机子上面要放一卷线,在地上要放一卷线,还要从车肚子里放一卷底线,这是最考技术了。我有时候贪玩,偷偷的去掀开布放线,怎么也放不进去。妈妈都是一次就中,轻而易举的就放进去了。

三线合一才能开始运行,妈妈缝纫机的技术已经是炉火纯青的境界了,都不用靠边的边角。就是机子走线那里,一般人会放一个边角固定,能够针脚线走成一条直线不歪斜。

双脚放在脚踏板上,右手滚动滑轮,布料也整齐弄好了,各就各位,就开始踩动了。妈妈的动作形如流水,双脚一脚踩到底,边踩边打理手上的面料。只见缝纫机发出咯吱咯吱的针跳动不停的声音,机子老化的缘故声音特别大,很刺耳朵。

妈妈一气呵成半盏茶的功夫,就做好了一件成品,给我穿在身上下打量,嘴角微微上扬很满意的点点头。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给我做的。小碎花裙,布兜,袖套,做饭的围裙,格子衬衣,不同的款式还很新颖多样化。

女孩子本来就爱臭美,打小就能穿那么多漂亮的裙子,漂亮的衣服,都多亏我有个心灵手巧的裁缝妈妈。缝纫机缝缝补补真是生活的好帮手,在农村家里有一台这样的机子可是能节约不少的开支呢。

虽然现在它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关于它的故事永远铭记在一代人的心里。这台老式缝纫机至今还是在老家妈妈的房间里,还是在那个位置,一直都在那里。

手工编织的毛衣,温暖了我整个冬天。毛衣是我小时候常常都要穿的衣服,我的毛衣也是妈妈一针一针编织出来的。

妈妈赶集会买很多的毛线回来,上一次街不容易,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挑几个。织一件毛衣要很多的毛线,才能出一件成品。

妈妈一般都是给我编织配套衣服裤子,编织毛衣是纯手工也是技术活,跟缝纫机一样不能马虎。手工编织的毛衣很暖和,冬天都能直接穿在外面当外衣穿。

编织毛衣最难的是设计图案,排针。我的毛衣都是猫猫,狗狗,鸭子,兔子之类的图案,编织毛衣很考验人的耐心。众多毛衣里面,我记忆最深的是我那件红色毛衣,上面有我的名字年月日,还写了重庆小学生之类的字体。

我记得当时穿上这件独一无二的毛衣,走在学校里成了全校的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说起我都知道那谁谁谁是哪个年级的哪班的,我满心欢喜,觉得别人都在羡慕我有一件这样独特的毛衣。那段时间我可开心了,三天两头就穿这件毛衣上学校,逢人就炫耀。

这件带有我名字的毛衣,应该是我穿过最时尚最有个性的衣服了,从小就走在时尚的前沿。感谢爸爸妈妈当年的经典著作,让我的童年如此的与众不同。我很珍惜这件毛衣,现在它还在我妈妈那里珍藏着,我想以后让孩子知道外婆外公是多么的有智慧。

我很好奇,妈妈怎么会想到编织一件字体样式的毛衣呢?毕竟那个年代思想能这么超前,有这么了不起的创意,不得不惊叹。妈妈说是爸爸突发奇想,有了这个想法,说做就做。

妈妈说完成这件毛衣,可是费了很大一番功夫,花了很多的心血。那上面的字还要排针,我爸爸计算设计的针数,相比起之前的阿猫阿狗图案来说,难度系数大了不少。我的毛衣都是爸爸妈妈一起完成的,爸爸负责排针,妈妈负责编织,两个人合作的天衣无缝。

每次看着妈妈从箱子里取出一根长长的铁针,缠上线起双边编织起来,接着她又一边加线一边织,再扭来扭去,左右交叉。打了一节袖子,又要来我身上比划一下又接着打。

妈妈的表情很平静,一针一针的织着毛衣,嘴里哼着歌,眼睛牢牢地盯着手上的毛衣,生怕哪里织错了。织的太久了眼睛会模糊,哪里织错了一根,就连忙拆掉重新织。

手工编织的毛衣,往往凝结着编织人的情感温度,妈妈的双手编织的毛衣不仅漂亮还更暖人心。妈妈的手比织女的手还灵巧,毋庸置疑,肯为你一针针编织毛衣的人,一定是非常非常爱你的。

编织是值得传承的技艺,它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编织中有勤劳有智慧更有爱和感情在其中。虽然现在它已经慢慢淡出在我们的视线,但关于它给人带来的温暖一直在我们心里。

纳鞋垫也是那个年代的经典,经常要去地里干农活,鞋子就要耐穿耐磨,妈妈都是自己做鞋垫,刺锈鞋垫,一双鞋能穿很久。

利用旧布把衣服裤子剪开来,变成一块一块的布。把面粉煮成浆糊状,用这些浆糊把剪好的布一层一层的粘贴起来。要粘贴三层布,把粘贴好的布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干了就变成硬的鞋垫了。

再把旧鞋垫的样子剪下来,用好看的花布和白布裹边,装饰一下,变成好看的鞋垫。鞋垫做好了就要上手针线活了,穿针线成了我的拿手活了,我一穿就过去了。我也就只学会了穿线,完全不会拿针,那看似没有重量的针,放在我手里有如千斤重。

纳鞋垫的图案要排版数针数,有些技术不熟练的,还会在上面打点做记号,锈起来会更快。自己做的鞋垫很硬,一般都会在手指上带个铁环,透过铁环借力穿过去,这样手指没有那么疼痛。

我最喜欢看妈妈绣鞋垫的样子,举手投足间有一般大家闺秀的模样,不急不燥,气度沉稳特别的迷人。我们一大家子穿的鞋垫,都是妈妈绣的。鞋垫很耐磨,穿不了那么多,我让妈妈不要绣了伤眼睛,她就是闲不下来,整整齐齐箱子里都快装满一箱了。

后来流行绣十字绣,妈妈又紧跟潮流。迎客松,八骏马,家和万事兴一样不落下,还绣了很多水果蔬菜的图案挂在厨房里。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绣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这幅巨作堪称是经典啊,让我拍手叫绝。这还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看到这幅画。《清明上河图》里市井繁华,一览无余,那川流不息的人群像蚂蚁一样小,这锈起来得多费劲啊。

我光看到成品,双眼都犯难很模糊,这哪里看得清鼻子跟脸啊,我真是无法想象,我这位了不起的妈妈密不容针的精湛,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这幅《清明上河图》宏伟巨作完成后,妈妈再也没有锈十字绣了。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绣十字绣,导致眼睛调节过度,出现视疲劳眼部干涩疼痛,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的问题。妈妈只好忍痛割爱,彻底放下了对刺绣的热爱。

妈妈的手艺活儿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只要经过妈妈的双手,都能变废为宝重复利用,就没有妈妈做不到的事情。

我由衷的佩服我妈妈,我老是会问:“妈妈,你的这些活都是谁教你的啊,你怎么就那么厉害呢,什么事情都会做,你简直就是无所不能”。

妈妈笑着说:“这些都是出在手上的活,看别人做一两次就会了,很简单又容易上手,没有人教我。在乡下生活,离不开这些手艺活,俗话说的好技多不压身。你有一手的好手艺,走到哪里都能如鱼得水。而且手艺活是你一辈子都不会忘的,它刻在了你的骨子里,你即便老了也可以做”。

很遗憾的是,我没有继承妈妈的衣钵,手工活是一点都不行,为人处事更是赶不上妈妈。即便现在我成家了,也离不开妈妈给我指点迷津,我时常拿不定主意的事情,都会请教妈妈给我出谋划策。只要妈妈稍加点拨,我就会心里很踏实,我这辈子都离不开妈妈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