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技术追赶道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8-24
 为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从技术创新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不仅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的产业地位未发生根本改变,而且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陷入“高端产业价值链低端化”的陷阱。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崛起历史的考察发现,目前我国的技术追赶路径存在着根本性缺陷,亟须实施战略转型。
  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及其历史经验
  经济史研究表明,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每50、60年就会发生一次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4个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进行技术追赶虽存在“机会窗口”,但在技术革命的四个阶段上存在着质的差别。一般来说,第一阶段甚或第二阶段,由于技术创新盈利机会和增长潜力大,因而为技术追赶提供了广阔天地;而在第三第四阶段,因新技术的广泛扩散引起创新收益下降,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迅速降低甚至关闭。
  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追赶的最大可能性存在于新技术革命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新技术最初出现在发达国家,但由于其技术体系处于最原始的早期阶段,科技知识大都处于公共知识领域和实验室阶段,知识的意会程度、经验和技能要求都很低,产业的进入壁垒也很低,处于该阶段的新技术革命几乎会将所有国家都“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这就意味着,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新技术革命的初期阶段,能够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新技术体系,不仅可以有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且还有可能像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和德国取代英国的技术领导地位那样,依靠技术创新引领实现跳跃式发展。
  从历史经验看,19世纪最后3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期,这是一个生产技术大革新和工业生产大发展的时期。美国、德国这两个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生产上实现了跳跃式发展,超越了当时处于世界工业霸主地位的英国。但在19世纪中叶,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英国的相对衰落,甚至连德国的经济追赶理论家李斯特也没有预见到,因为他到死都不相信德国能够超过英国。的确,当时美国和德国刚刚完成国家统一,而英国的工业优势看来是不可挑战的。那么,美国、德国的迅猛崛起和英国的相对衰落是怎样发生的呢?
  几乎所有的经济史教科书都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导部门技术革新的机会,是美国和德国工业出现跳跃式发展、迎头赶上并超过英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一系列新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居世界第一。美国从欧洲工业的边缘地区和模仿者一跃而为工业领头人,其实践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典范。在德国,从1871年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工业出现了跳跃式发展,它在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
  即使是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和德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仍落后于英国。以棉纺织业为例,美国虽然在技术上也有很大改进,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在大量出口新兴工业品的同时,仍是棉织品净进口国。在德国,纺织业技术革新迟缓,英国的生产率要比德国高得多,直到1914年德国的手织机还未完全被淘汰。而英国在棉纺织业以及在炼铁焦炭的利用方面,生产率在19世纪80年代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美国和德国的经验表明,在成熟产业上不存在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这类产业的技术制高点,落后国家无论怎样追赶,也无法缩小技术与经济差距。在19世纪下半叶,当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酝酿之时,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落伍者,美国和德国并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英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棉纺织业、炼铁和煤炭业亦步亦趋地追赶;相反,却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入手的。
  实际上,历史上相继从落后进入发达行列的国家,都是通过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阶段而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日本以及在20世纪下半叶实现工业化的韩国和芬兰就是重要例证。相反,那些按照比较优势始终如一地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未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金融和贸易上的依附,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拉丁美洲特别是阿根廷就是例证。
第2个回答  2016-08-24
中国应该走一条
创新型的技术追赶道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8-24
假冒不伪劣,伪原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