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刀旁共2画,第一画是短竖,第二画是竖钩。
立,汉语常用字,读作lì,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人站在地上,后引申为树立、设立、建立等词义。甲骨文“立”字,像一个人站在地上,下面一横是指事符号,意为地面。甲骨文“立”字既表示站立,也表示站立的地方,本义就是人站在地上。
如《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后引申为树立、设立、建立等词义。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人的形象性似更强。篆文,把站着的“人”写成“介”,将原分腿叉立变成了正面直立。隶书“立”字,已彻底失去人的形象。
在中国哲学文化历史上,“立”字与其他众多文字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从慧识哲学文化的层面上解析,“立”的正确会意应该是:大,为道;一,为德。以图象义,“大”居“一”上,即道以德显为立。
老子曾经在他的五千言当中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告诉人们,大,就是道的名。从慧识哲学文化时期创造的甲骨文与金文的立之文形中,可以解读出,其本义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屹立于地,大道的真理深入人间,人类将信念改变为崇信大道,就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