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丝绸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5

1. 描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文或诗句

1

上篇·乃服译注

作者:宋应星

宋子曰:人为万物之灵,五官百体,赅而存焉。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衤豆褐、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裘褐、丝绵。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孙机杼,传巧人间。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矣。

2

志·卷二十四

作者:脱脱撰

一曰重翟车,青质,金饰金涂铜鈒花叶段装钉,翟叶二十四,明金立凤一,紫罗销金生色宝相帷一,青罗、青油幰衣各一,朱丝络网、紫罗明金生色云龙络带各二,两厢明金五彩间装翟羽二,金涂鍮石长辕凤头三,横辕立鸾八,香炉香宝子一副,宜男锦带结,朱红漆杌子、踏床各一,扶板扶鱼一副,红罗明金衣褥,红罗衬褥一,青罗行道褥四,青罗明金生色云凤夹幔一,红罗明金缘红竹帘二,金涂铜叶段行马二,朱红漆金涂银叶装钉胡梯一,青罗胡梯寻仪褥二,踏道褥十,青绢裹大麻索二,油蒙帕一。二曰厌翟车,赤质,倒仙锦帷一,紫罗、紫油幰衣各一,朱丝络网,宜男锦络带各二,余同重翟,惟行道褥、夹幔、寻仪褥罗及裹索等用红。三曰翟车,黄质,金饰鍮石叶段装钉,宜男锦帷,黄罗油幰衣,鍮石长辕凤头三,而无横辕立鸾,余同厌翟,而罗色用黄。四曰安车,赤质,倒仙锦帷,紫、油幰衣,朱丝络网,天下乐锦络带,鍮石长辕凤头三,无横辕立鸾及香炉香宝子,余同翟车,而色皆用红。五曰四望车,朱质,宜男锦帷,青、油幰衣,辕端螭头二,余并同安车。六曰金根车,朱质,紫罗、紫油幰衣,朱丝络网、倒仙锦络带各二,踏床衣褥用红绫,寻仪褥、踏道褥并用绫,余并同安车。

3

卷二十五

作者:梦觉道人

缘投波浪里 恩向小窗亲

纷纷祸福浑难定,摇摇烛弄风前影。

桑田沧海只些时,人生且是安天命。

斥卤茫茫地最腴,熬沙出素众所趋。

渔盐共拟擅奇利,宁知一夕成沟渠。

狂风激水高万丈,百万生灵倏然丧。

庐舍飘飘鱼鳖浮,觅母呼爷哪相傍!

逐浪随波大可怜,萍游梗泛洪涛间。

天赋强梁气如鳄,临危下石心何奸。

金珠已看归我橐,朱颜冉冉波中跃。

一旦贫儿作富翁,猗顿陶朱岂相若。

谁知飘泊波中女,却是强梁鸳凤侣。

姻缘复向他人结,讼狱空教成雀鼠。

嗟嗟人散财复空,赢得人称薄幸侬。

始信穷达自有数,莫使机锋恼化工。

4

敕勒歌

作者:斛律金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 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6

凉 州 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 关于丝绸的古句

1、敕勒歌

斛律金

北朝(439-534)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3、凉 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4、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古浑。

6、出塞 (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7、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3. 求丝绸之路在史书上的记载,文言文版本

1403年-1424年,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两个伟大的壮举:一个是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因而名垂青史;另一个是亦失哈九上北海,趟出了一条“东北亚丝绸之路”,却淹没于文献。

东北亚丝绸之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汉、魏、唐、宋、金、元”六个重大演变历史时期

中国丝绸进入东北亚,可追溯到中国历史上汉魏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65年)。《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载:“在国衣尚白,白布大袂,袍、裤,履革鞜。出国则尚缯、绣、锦、罽。”夫余国与中原存在商业贸易,已被史学界公认。尤其是龙潭山和东团山之间出土的大量汉代五铢钱、汉代白铜镜残片,以及印有王莽货泉花纹的陶片(李文信:《吉林市附近之史迹及遗物》,载于《历史与考古》第1号,1946年。),就是最好的明证。可惜,这条丝绸之路,史籍未载。而后来的高句丽,由于与汉朝以及中原王朝保持着“藩附”关系,不仅通过贸易,而且通过贡赏、恩赐、掠夺,获得中国丝绸。《资治通鉴》载,白岩城主降时被俘,唐太宗怜其有义,“赐帛五匹,为长史造灵舆,归之平壤。”“八十以上赐帛有差。” 《后汉书??高句丽传》生动地记录了高句丽贵族阶层对丝绸的酷爱,“其公会,衣服皆锦绣。” 渤海国贡道是东北亚丝路的第一次 *** (公元698年——925年)

黄维翰《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渤海在唐营州之东二千里,自国都忽汗州西至长安,史言八千里。而遥遣使如中国,有朝贡、谢恩、祈请、贺正、进奉端午诸名。贡道:陆行,渡辽入幽州境;水行,渡海入青州境。”唐朝也非常重视渤海国的殷勤臣服,为渤海等国等东北亚地区的使臣设置了接待官员。开元二十八年,以平卢军节度兼渤海黑水等弯府经略处置使,代宗大历初,改以淄青节度使领检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穆宗践祚,又加平卢以检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有朝贡就有恩赏,中国历代皇帝对四方来朝的属国使臣基本采取赏大于贡的政策。唐朝对渤海使臣,不仅有在上朝时根据其品级给以衣冠袴褶的恩典,而且还加授官职。《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又有赐金鱼袋者,二品以上服也;紫袍金带,三品以上服也;绯袍银带,五品以下服也。”于是,这些身穿用丝绸做成官服的渤海人,兴高采烈地回到故乡,不经意地踩出了一条丝绸之路。当然,他们不仅身上穿丝绸,而且要携带大量赏赐的丝绸、锦袍、绢帛、锦采、袭衣、绫罗、绣绸、丝布等。渤海国志》载:高王十六年(唐玄宗开元元年),“遣王子朝唐,十二月至长安,奏请就市交易,入寺礼拜,玄宗许之。”就市交易什么?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当时的文献看,渤海国的商品有良马、珍珠、熟铜等,唐朝的商品主要是各类的丝绸。《册府元龟??卷九十九??外臣部》载:建中元年十月六日,敕诸锦罽(丝织品和毛织品)、绫罗、□绣、织成细绸、丝布、□牛尾、真珠、银、铜、铁、奴婢等并不得与诸蕃互市。 宋朝大量丝绸无偿地涌入辽地,极大地改变了契丹人的民俗时尚。《辽史??仪卫志二》的记录,反映了当时契丹贵族对丝绸的依赖。 辽廷除了自己享用宋朝的丝绸,还有赏赐给平民、属国、部族的迹象。《辽史??道宗五》载:大安三年“夏四月戊子,赐中京贫民帛”。“丙申,赐隈乌古部贫民帛。” 大安七年二月,“壬寅,诏给渭州贫民耕牛、布绢。”《辽史??礼志四》载,高丽使入见辽主时,在进奉贡物后,就能获得“宣赐衣物”、“赐衣物”、“仍赐衣物”三此获得丝绸衣物的机会。西夏使也有一次“赐衣物”的待遇。其他属国、部族的使者有没有?不得而知。可见,在辽国,丝绸的普及是不争的史实。 《 金史??食货志五》载:“四年,以尚书省奏,复置泗、寿、蔡、唐、邓、颖、凤翔、秦、巩、洮诸场。”

4. 关于丝绸之路的古诗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天苍苍,野茫茫,[3] 风吹草低见牛羊。[4] 【翻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罩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 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分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5. 描写彩虹的文言文有哪些

1. 《长虹饮涧》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觳。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2. 译文:

人们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是这样。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时刚好雨后初晴,看见彩虹出下垂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伴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我)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丝绸或者纱(这一类的东西)。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原来是夕虹(傍晚的虹)。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就被太阳闪烁 了(太阳耀眼),什么也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消失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乃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3.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4.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5.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6. 小楼西角断虹明。 —— 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6. 形容“丝绸”的词语有哪些

1. 绚丽多彩[ xuàn lì duō cǎi ] :形容色彩华丽

造句: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2. 光彩夺目[ guāng cǎi duó mù ] :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造句:晚晏上,美貌的她在众多女人中显得光彩夺目。

3. 色彩斑斓[ sè cǎi bān lán ] :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造句:秋天到了,秋天像一幅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图画

4. 五彩缤纷[ wǔ cǎi bīn fēn ]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造句: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

5. 薄如蝉翼[ báo rú chán yì ] :形容事物非常薄

造句:通体的白色有轻盈的丝纱质感,轻盈如舞,薄如蝉翼。

6. 眼花缭乱[ yǎn huā liáo luàn ] :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造句:选择太多时我们会苦恼,会眼花缭乱看花了眼,可没有选择时我们就会伤心了。

7. 珠光宝气[ zhū guāng bǎo qì ]:旧时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造句:我希望她别为了宴会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

8. 五颜六色[ wǔ yán liù sè ]: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造句: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9. 行云流水[ xíng yún liú shuǐ ]:像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

造句: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云流水。

7. 求超短的文言文30篇急

(1)关羽刮骨疗毒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2)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4)陆绩怀橘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5)杨修啖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6)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7)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8)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9)谜语一则

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东时短,夏时长。”吉甫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10)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1)响遏行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蛇衔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13)神针道人

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针术,制病无不效。

(14)杨务廉有巧思

杨务廉甚有巧思,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持一碗,自能行乞。碗中投钱,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余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

(15)多言何益

子禽:“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口千舌敝,然而

莫之听。今观晨鸡,以时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16)木刻钟馗

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三尺许,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以简毙之。

(17)商鞅立木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8)承宫拾薪苦学

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收猪。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留请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辍。

你可以去买文言文训练书啊。比如:《走进文言文》上面有很多的超短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