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至八十岁在古代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25
1、从心之年: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后世将七十岁称为“从心之年”。
2、古稀:由于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相对较少,杜甫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人们便根据这首诗,将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
3、耋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常用来泛指老年。例如:“耄耋之年”。
4、喜寿:指七十七岁,因为草书中的“喜”字看起来像“七十七”,所以用来特指七十七岁。
5、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这些词汇均指八九十岁。
6、耄耋:指八九十岁的年纪,常用来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扩展资料:在阅读古文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表示年龄的称谓,如“弱冠”、“耄耋”等。这些称谓的来源各异,有的根据人的生理特征命名,有的则是沿袭前人的说法,逐渐成为固定的称谓。在所有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尤为丰富,有趣。例如:称为“鲐背”,因为老年人的背部皮肤像鲐鱼的斑点。又因老年人皮肤上会出现老年斑,如同冻梨的表皮,故也称为“冻梨”。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婴儿,因为初生儿需要抱在胸前喂养。七岁除了称为“悼”外,还称为“龆龀”或“毁齿”,因为这是孩子换牙的时期。十五岁称为“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为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这里使用的是比喻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详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