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巴金生平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0
1920年,巴金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参与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的活动。
1923年,他离家来到上海、南京,就读于东南大学附中,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1927年,巴金赴法留学,在巴黎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1928年,他回到中国,投身文学活动,并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救亡工作,与鲁迅建立了联系。
巴金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与靳以共同编辑《文季月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茅盾共同创办了《烽火》,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历任中国文联二至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的主编。他还担任了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巴金在1982年获得了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获得了法国荣誉军团奖,1984年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得了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得了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巴金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以及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共五集)。他的翻译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以及回忆录《往事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