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1-03-20
如果年轻人考上公务员之后,一两年想辞职是因为他在这个行业看不到希望。
施工员工资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而且由于体制内的问题,年龄比较大的人权利比较大,其实年轻人在单位里面发挥的空间比较小。
而且年轻人不喜欢被束缚。让他的经济不足以支撑年轻人的需求,以及发展空间跟年轻人想象的不太一样的时候,他们就想辞职了。
第2个回答 2021-03-20
想辞职的原因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来概括: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我简单说下这里面的逻辑(避免长篇赘述):
一开始,你觉得某个事物真特娘的棒,你很憧憬,你强烈的想要得到~(看山是山)
后来,你终于得到了。
玩儿了一段时间你发现,不对,这里面的坑太多了,绝对没想的那么好,你甚至想要丢弃了。
你吃了很多亏,甚至差点栽进去就出不来了。(看山不是山)
好在,痛定思痛后你抗下来了,并且领悟了里面的门道,掌握了里面的小九九。
于是,你适当调整战略战术,利益最大化的生存。
某一天,当你回过头、静下心,再来回顾历程、评估得失。
你发现,这东西虽然问题很多,但终究还是不错的。
你的心态、能力、见识均已成长,所以最后你辩证的进行了看待,给予了公正的评价。(看山还是山)
这个过程,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当然,结合主题,我当然是要把这个道理套入体制内,给大家再详细解说一遍的。
谁叫咱是体制内命运共同体呢~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
你七舅姥爷的儿子考上了公务员,据说婚恋竞争力从尾部10%直窜头部10%。
你大姨妈的女儿在事业单位当了个小头目,以前羞羞嗒嗒的姑娘,现在大气谦成,一付领导做派。
还有你远方表叔很早就去了东部大城市当了公检法司的公务员,据说收入还是可观的,可以贷款买得起房、相夫教子的。
尚在家里蹲的你,很憧憬。
你开始关注体制内,开始关心各地招考信息,甚至开始买书、报班、报名,你要上岸。
上了岸,至少可以旱涝保收、此生无忧。
上了岸,也许还有机会出仕入相,上了一辈子的儒家语文课,自己终于也要走上这条路了。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
你考上了。
你进了某县、某局、某单位。
你实习期(一年)第一个月工资到手3500块,还没有隔壁村砌墙的张三工资高。
somthing wrong?
领导叫你坐窗口,负责办理审核发放补贴。
你当了一辈子老百姓,可当你第一次接待老百姓的时候,你居然慌了!?
来了一个二流子一样的人,你给他填单子的时候,他骂骂咧咧,狠狠地拍了桌子,还用笔扔你。
你瑟瑟发抖,还不敢叫板。
下班了,你以为终于可以忘却这一切的时候。副科长给你一个任务:写一篇党员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方案、汇报或总结。可你明明不是党员。
想秃头一夜交上去的东西,结果被一文不值得打回来。
一年后,你转正了,收入700
第3个回答 2021-03-20
你好,辛辛苦苦考上公务员后,一两年就想辞职,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想法。我国的公务员工作压力是很大的,而且工作死板,如同机器一样,时间长了人就会崩溃,尤其是负 责 维 稳的人员,长期焦 虑,疲惫不堪,谁不想辞职呢?谢谢。
第4个回答 2021-03-20
有些人考上公务员后一两年就想辞职,首先这些人考公务员的目的比较功利,希望通过公务员禁止晋升的角度。二是对公务员的收入提升感到失望。三是对公务员的工作性质缺乏认识。总之,对于公务员抱着很大的期望,急功近利的追求与公园扎扎实实的工作具有距离。所以很多人考上公务员后一两年就想辞职。供参考。
第5个回答 2021-03-20
任何行业都存在“围城”效应,进之前把岗位想象的非常美好,自动打上了美白、美颜的特效,等入职后,才发现这个不如意、那个不如意,真是“XX嫌人丑”。
而且一两年辞职的人群也值得分析,以刚出校门进入体制的应届生为主,反而经过社会毒打的“社会人”对岗位满意度高一点,辞职的人少一点。
近些年也接到过许多打算辞去公职人的咨询,我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这些对想考公的同学也有借鉴与参考。大部分辞职的原因在于岗位选择考虑不周,公考岗位选择真是要宁缺毋滥,“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
一、盲目报考异地岗位
可能因为家乡没有适合岗位,或者岗位受限,或者急于上岸,听信了所谓的“先上岸再择岗”的观点,随便报名了异地的岗位。
考生盲目到什么程度呢?大部分人报名前连报考地都没去过,更不了解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情况,甚至连点开某度地图,看看当地实时街景都没有。等一入职,两眼一抹黑,原来环境这么差,悔之晚矣。
二、对岗位期望值太高
有些人以为考上公务员,就走上人生巅峰,过上“香车美女”的生活,出现这种情况的以应届生居多,因为没有社会经验,以为报考人多的岗位就是好岗位。
有些单位为了让考生慎重考虑,在政审环节还会反复提醒收入、环境等问题。考生通常以为是单位“考验”意志是否坚定,夸大了艰苦的程度,考上才发现工作压力大、收入低,无法适应。
还有一些考生不了解单位的情况和岗位的性质。出现在国、省考招录名录中的大部分岗位,招录的是基层公务员,招考大户往往是基层单位。考生却以为只要考上公务员,就是“天之骄子”,三年副科、五年正科、十年副处,一路提拔上去。
结果考上才发现,单位大部分人都是科员退休,甚至呆在基层一辈子无法提拔,与考前的理想产生较大差距。
还有一些同学希望“考个报名少的职位进去,然后通过努力调动、晋升”。想走一个捷径,报偏僻地区、艰苦的基层岗位(分数低好考啊),然后在工作岗位努力拼搏,最终通过奋斗在发达地区、好岗位做领导。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公务员的晋升调动受一定限制,除非通过遴选的渠道,很难实现岗位晋升的“三级跳”,刚入职岗位的层级,基本决定了以后提拔的天花板。
三、不适应岗位的工作强度和内容
有一个985中文系同学的案例,本来有两个岗位可以选择,一个是市重点中学老师,一个是市公安局。
这位同学选择了市公安局,因为当初报考的岗位是公安局文秘岗位,又是女生,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觉得应该会安排在单位写材料,专业也对口。
没想到安排到了基层公安派出所,每天干一些琐碎的外勤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所学专业用不上。工作内容重复性极强,大部分是机械操作,每天度日如年,看不到工作的意义。虽然家人极力劝阻,仍下定决心辞职。辞职后做了老师,去年告诉我又参加了省考并且进面了,报名市委办的文字岗位。至于为什么又来考公,没有问她,估计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对工作有了新的认知。
像她这样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应届生身上,由于是学校-职场,缺少工作历练和生活阅历,会更多看到工作的不足,忽略好的方面,等跳槽到体制外,又会发现体制内也有好的一面。
年轻的时候向往有挑战的工作,希望每天的工作内容不一样,所以很多辞职的人都会觉得,公务员这个职业就是一眼望到头,看不到未来。
等在体制外打拼过,又会发现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才应该追求,厌恶不稳定的工作,担心失业的风险。
这其实是工作和人生阶段的错配,每个考生在报考公务员之前,都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校生要多去社会上实习,多去体验一下企业的职场文化,对企业工作有所了解,自然就想清楚要什么。
另外也要对公务员的工作有清醒的认知。公务员已经不是“一份报纸、一杯茶坐一天”的清闲职业,大部分上岸的年轻人,往往是机关里有生力量,要承担绝大多数的工作任务,这需要考生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抱着“考公养老”的想法,否则也会轻易选择辞职。
四、嫌收入太少
虽然近几年公务员待遇不断改善,但在大多数地区,公务员收入只能算当地收入的中等水平。像东北和中部某些省份,公务员月收入只有三四千,算上年底的钱和公积金,全年总收入也只有5-7w,现在物价和房价不断上涨,这样的收入只能算小康,称不上高收入,完全靠自己买房也困难。
如果是二三本的学生,对这份收入接受度高一点,但985、211名校生或研究生,考入公职后,对比企业上班的同学,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多年前曾听过一位正处级领导讲述自己的心理历程,她的同学有年入百万的高管、有事业有成的企业家,面对别人收入是自己几倍、几十倍,这位领导也产生过困惑,同一所大学毕业,而且在学校的时候,自己是同学里学习表现最优秀的,为什么今天差别这么大?
还有一些在企业上班的考生,听信了公务员高收入的谣言,兴冲冲考进去,发现收入腰斩,无奈选择了辞职。四年前有个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女生,考入了某局,结果发工资的时候大失所望,努力学习刷题,终于考上公务员,一个月只有四千多?由于要坐窗口,工作强度也不比事务所轻松,忙的时候还要加个班,这样一对比,工作不轻松,收入腰斩,就非常的后悔。
考公之前先了解一下当地公务员的收入,总体来说,收入低的省份5-7w(包含公积金等所有收入),如东北等地区;收入多的地区如江浙沪、成都、昆明、珠三角等地,收入在15-35w之间;其他省份在10-15w之间。结合自己家庭情况,还有可以选择的工作,考虑是否要考公务员。特别是一些应届生,可选择的工作年收入在20w以上,且有比较好的上升空间,要谨慎报考公务员,不要听信谣言“公务员钱多”而轻易报考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