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出自:《论语·述而篇》
原文选段: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释义: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主题思想: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人物成就影响:
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因材施教。大致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告诉我们“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书上看来,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
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我师焉的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三人”并不是专指三个人,而是说其他人;“行”也不是出行,而是指言谈举止;“师”不是师傅,而是学习,可以当师傅的意思,是一个动词;“焉”是一个感叹词,相当于“啊,吧”之类。这个答案可以用于自己理解。
应试比较规规矩矩,要做到“信达雅”,如果是应试的话,可以这么回答: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