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品的供给中,政府和私人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在公共品的供给中,政府和私人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第1个回答  2015-11-04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公共品指一种商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例如,一项根除天花的保健措施对所有人都起了保护作用,而决不只是那些付钱接种疫苗的人。而私人品,如面包,如果被一个人消费,就不可能被另外的人消费。
折叠编辑本段性质
折叠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1)边际成本为零。这里所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不会因该时期增加或减少了一些人口享受而变化。此类产品增加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消费者不增加该产品的成本耗费。它在消费上没有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
折叠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某些产品投入消费领域,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而且要想将其他人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不允许他享受该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所有者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则要付出高昂的费用,因而是不合算的,所以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这类产品。例如:环境保护中,清除了空气、噪音等污染,为人们带来了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环境,如果要排斥这一区域的某人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的环境是不可能的,在技术上讲具有非排他性。
折叠非分割性
另外,纯公共产品还具有非分割性,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如交通警察给人们带来的安全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可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而且不能分割的纯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消费的性质,即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消费者只能共享,消费者也可以不受影响的共享,而不能排斥任何人享用。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纯公共产品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同时还包括各种公共服务。所以有时把公共产品与劳务联在一起来看,除可供公共消费的物质产品外,政府为市场提供的服务包括政府的行政和事业方面的服务也是公共产品,这就是说,广义的公共产品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公共产品,又包括精神方面的公共产品。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
公共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其中准公共品又分为倶乐部产品、公共资源、混合品和公共中间品。按照受益范围的大小,又分为全球性公共品、全国性公共品和地方性公共品,其中地方性公共品包括省级公共品、市级公共品、县级公共品、乡级公共品、村级公共品以及社级公共品。按照实物形态又可分为有形公共品和无形公共品。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1)公共品是社会正常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具有社会性的物品或服务,换言之,尽管是由政府提供但不具有社会性的物品或服务不能算是公共品,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在计划经济下,由政府建立的国有企业提供的衣帽鞋袜等,因为不具有社会性,因此不能归于公共品。此外,这里所讲的社会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它的发展变化受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育、医疗、养老,在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属于由私人自己负责提供的私人品,但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等诸方面的发展,在今天它在很大程度上已衍化为具有社会性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而必须主要由政府负责组织提供。
2)公共品是个人无力独自提供(无论他是否自愿),而必须由社会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机构 (如国家或政府)负责组织提供的具有社会性的物品或服务。这里所讲的公共品"由社会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机构(如国家或政府)负责组织提供",但并不意味着由它们"全包",也不意味私人完全不能提供,只是私人无力独自提供罢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提供的公共品,即人们常说的准公共品,如我国的"希望工程"、"光彩扶贫",如公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等等。
3)政府对公共品的提供范围、程度以及提供方式,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凝固的、永世不变的。具体到一个国家政府对公共品的提供范围、程度以及提供方式之所以不同于另一个国家,则是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等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同是西方发达国家,法国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比美国多,法国甚至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这就与法国的国家主义历史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有很大关系。北欧三国之所以实行比其他西方国家更高的福利制度,就与这些国家社会民主思潮深入人心和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分不开。
折叠编辑本段定义的质疑
在关于什么是公共品的定义上,西方主流学派的认识是,所谓公共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这样一类物品或服务。但本文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该定义在理论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实践上又与实践相背离。因此,在分析人类发展史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公共品的定义―――公共品是指社会正常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而个人又无力独自提供(无论他是否自愿),而必须由社会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机构(如国家或政府)负责组织提供的具有社会性的物品或服务。
对西方主流学派的公共品定义的质疑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对某一物品或服务,张三消费了但并不同时影响或减少李四对此的消费,比如国防,他们在消费上并不具有我消费了你就不能消费的特征,这就使这类物品和服务与比萨饼、耐克鞋等具有我消费了你就不能消费的竞争性特征的产品和服务不同。结果,这一特征使得这类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一经提供,那么,再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费用为零,因而价格亦为零,这样一来以价格为灵敏的调节器的市场机制对这类物品或服务的资源配置、生产、交换便告失灵。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对某一物品或服务,我消费时并不同时排斥你消费,或者即使是能排斥,但排斥的成本或代价太高以致得不偿失,亦比如国防,你就很难将一个假定不愿为此纳税或缴费的中国公民驱出出中国境外。然而我们知道,市场机制只能在消费具有排斥性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发生作用,在不存在可排斥性的条件下,人们就会从自己私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搭便车"揩油,因为即使不为此纳税或缴费也能享用这一"天上掉下的免费的馅饼",那么谁还会那么傻冒地去充当纳税或缴费的"冤大头"呢?这样一来,市场机制在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提供上又失灵了。但这类物品或服务又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须臾不可离的,因此这类物品或服务便成为政府利用税收和预算这一特殊资源配置方式来提供的公共品。这一观点是1954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品。此观点一经提出便风靡世界,成为西方关于公共品的经典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根据这个经典定义又把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物品和服务分为三大类,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叫做纯公共品;部分满足上述条件的叫混合产品(混合产品还可细分为俱乐部产品和拥挤性公共品);完全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叫做私人产品。
对于供给方式,纯公共品他们认为应该由各级政府来提供,并且又根据其受益范围的大小,把公共品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全国范围受益的公共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如国防、外交等,地区范围受益的公共品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如教育、治安、消防等。对于混合公共品则应该由政府和私人联合提供,如交通、通讯等。对于私人产品则应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
中国传统的经济学、财政学理论是没有公共品概念的。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西学东渐后,我国财政学界也基本上全盘接受了上述观点。但我们在经过学习和实践观察之后,发现西方的这一经典定义存在一些与客观事实不太吻合值得质疑之处,有些恐怕是带根本性的问题。
折叠编辑本段供给机制
公共品供给机制是从供给主体和运行机理的角度抽象出的公共品供给模式。马斯格锐夫与萨缪尔森都认为,由于公共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私人供给必定存在效率或福利损失,因此,必须由政府供给。而此后的文献研究则表明了私人在提供灯塔、教育(海伊和埃利,1988)、法律与秩序(安德森和希尔,1979)、基础设施(贝托,1990)、农业科研(马耶夫斯基,1989)以及其他公共品(考恩,1988;伍尔德里奇,1970)方面的潜在力量.罗森也指出,美国国内的民事纠纷除了诉诸法庭,每年有4万多件由私人公司解决;大面积的私家花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园的作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对大城市地区的警察服务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之后,发现,"在公共经济中,不只有政府(霍布斯)和市场(斯密)两种秩序"。之后,奥尔森首次对公共品自愿供给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而伯格斯汤姆·布鲁梅和瓦里安则探讨了不同程度财富再分配对个人捐赠的不同影响,他们对自愿捐赠非合作一般模型的分析堪称公共品自愿供给分析的经典。
樊丽明在博士后报告中,对公共品的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公共品市场供给机制是营利组织根据市场需求,以营利为目的、以收费方式补偿支出的机制;政府供给机制则是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以公平为目的、以税收和公共收费为主要筹资手段,属"第二层次"的机制;而自愿供给机制是在市场、政府机制发生作用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的,以利他为目的、以捐赠为主要方式,属"第三层次"的机制。
而且,公共品的供给机制并非一成不变。弗雷德·S·麦克切斯尼[11]发现,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的消防服务一直主要由私人自愿提供,之后才开始转由地方政府提供。科斯追溯了英国灯塔系统的历史及其演变,注意到在17世纪时私人开始建立灯塔并收取费用,到1820年,四分之三强的灯塔是由私人建造的。之后英国议会通过法令把英国所有的灯塔授予领港公会。19世纪的教育、图书馆、警察等主要是私人的职责,而在20世纪这些项目越来越多地转为政府的公共职能。20世纪80年代以后,回归私人部门的趋势又开始明显,城市居民集合起来,雇用清洁工保持街道清洁,有的社区甚至请私人公司提供消防服务。可见,公共品供给的三种机制作用的领域(边界)在不同时间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动。
折叠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公共品供给机制的作用边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共品自身性质、技术条件、政府职能理念、公平效率标准、政府政策倾向、需求状况和私人资本规模的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供给方式。
折叠性质特征
公共品的性质特征---选择供给机制的前提
公共品自身的性质特征是决定公共品供给机制的最基本因素。如前所述,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是,这仅是从与私人品相对比的角度而言,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品都是完全地非排他和非竞争,也不意味着所有公共品都具有程度相同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事实上,不仅不同公共品的非排他和非竞争性质不同,而且各自非排他和非竞争的程度都有所不同。这样一来,不同性质特征组合的公共品就决定了不同供给机制的选择。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纯公共品),比如国防。对于纯公共品而言,由于具有完全地消费非排他性,从需求方看,作为"经济人"的消费者具有隐瞒真实需求偏好的可能,都期望成为"免费搭车"者,不能提供市场活动必需的有效信息;从供给方看,排他不可能,从而向谁收费、如何收费、收多少费都成为难题,价格机制难以发生作用,因而市场不能保证公共品的符合帕累托效率的供给,市场供给不足。由于纯公共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即边际成本为零,生产者为了争取利润最大化,不可能按照边际成本定价,而按照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定价,则必然供给量不足,降低消费者福利水平。因此,在纯公共品供给方面,存在"市场失灵",由政府供给是有效的。
第二,具有非竞争性,但排他成本较高,比如无线电视。此类准公共品非常类似于纯公共品,具体的消费者很难明确,从而难以将"免费搭车"者排除;消费者在消费时不存在竞争关系,私人供给必会造成福利或效率损失。因而,政府供给往往是此类公共品的有效选择。
第三,具有非竞争性,但排他成本较低(俱乐部产品),比如有线电视。对于此类准公共品而言,尽管消费者彼此之间消费互不影响,但由于可以比较容易地将未付费者排除在消费群体之外,价格机制能较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信号作用,收费筹资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吸引私人部门的进入。因而,对于此类公共品,政府供给与私人供给均可采用。
第四,具有竞争性,同时有非排他性(或排他成本较高)(公共池塘资源产品),比如城市道路。此类准公共品的消费者之间彼此互相影响,特别是在达到拥挤点以后,竞争关系更是明显,但由于排他成不可能或成本高,从而不能(或很难)将未付费者排除在外,价格机制难以适用。因而,私人供给不可能,而由政府供给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五,具有竞争性,同时排他成本较低,比如高等教育。此类准公共品在性质上更加接近于私人品,消费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又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排他,收费或接受捐赠成为其经常采用的筹资方式。因而,私人供给是最常采用的方式,政府有时为实现特定目标也会参与供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