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台湾宝岛台湾真美啊就像一座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5-25
1、祖国宝岛台湾介绍2、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宝岛台湾3、台湾为何称之为宝岛?!4、宝岛台湾为什么叫宝岛祖国宝岛台湾介绍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钩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与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
台湾另一个著名的名称又叫福尔摩沙,是从葡萄牙语的Formosa音译而来,意思是“美
丽(之岛”.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瀛洲”、“夷州”、“琉求”等.从三国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美丽富绕的台湾岛,自然资源丰富,有“祖国宝岛”之称.
宝岛台湾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西岸一带为平原外,其余占全岛2/3的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号称“台湾屋脊”,海拔3997米.最著名的是阿里山,为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
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她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构成一条海上“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
重要数据和景观
简称:台
位置: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面积: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
人口:2228万
民族: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区划:台北、高雄二个“院辖市”,台中、台南、基隆、新竹、嘉义五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十六个县.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摩闷教、回教、印度教等.
景观: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宝岛台湾
台湾省,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岛屿省份之一。
台湾
台湾岛面积35886.8623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千米。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台湾也因位处断层地带而有众多的温泉景点,其中北投温泉、阳明山温泉、关子岭温泉和四重溪温泉为台湾四大温泉,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观光。
台湾为何称之为宝岛?!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夏商时期台湾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
明代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绘台湾附近海域
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3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湾。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永乐年间郑和率船队曾在台湾停留。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1628年闽南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垦荒定居,各地逐渐形成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荷兰、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随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往亚洲拓展势力。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立于普罗民遮城(Provintia址的赤_楼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在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作为殖民统治的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迁往台湾开垦。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将其收购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怀一领导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武装起义,虽最终被镇压,但表明荷兰殖民统治已出现危机。九年后他们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
明郑时期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1624年生于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85]早年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
1661年4月,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爷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台南孔庙
4月30日郑军在鹿耳门(今属台南登陆,在民众积极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终将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和残敌围困在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87]围城9个月后,台湾长官揆一于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88-89]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赤嵌楼为承天府,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总称台湾为东都,后郑经改称东宁。为纪念故土改称热兰遮城为安平镇。同时实行屯田政策,令数万军眷随军赴各地大力垦荒,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镇。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_前后治理台湾22年,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原住民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明郑末期台湾人口已近趋20万。
清朝时期
统率清军渡海东征收复台湾的施琅
主词条:台湾清治时期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_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府治设在今台南,下辖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左营、诸罗县(今嘉义,隶属于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727年,台厦道分出台湾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设一府四县二厅。
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原住民族,台湾居民已超过2
1867年的打狗港(今高雄港哨船头
00万人,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104]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此时台湾与福建、广东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105-108]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侵略矛头直指中国,中国边疆危机四伏,而台湾战略地位显要,成为英、美、日、法等列强武力侵犯的重点。由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860年起台湾(今台南安平、沪尾(今新北淡水、鸡笼(今基隆、打狗(今高雄相继开港。[109]开港后洋行林立,茶、糖、樟脑赚取大量外汇,刺激经济、社会快速变迁。
明治维新伊始日本确立“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琉球(今日本冲绳和台湾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约》,虽然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约》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日本第一次对外侵略扩张首选的目标即为台湾,给清政府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日本霸占台湾的野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1883年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侵略目标首指台湾,使得刘铭传被清政府重新启用派往台湾。刘铭传率部抗击法军,成功保卫台湾。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设立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由刘铭传出任台湾省首任巡抚。1887年台湾建省行政工作完成,下设三府十一县三厅一直隶州,省会设于彰化县桥孜图(今台中,1894年省会移至台北。
刘铭传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运动,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台湾现代化事业进展颇多,在马关割台前已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之一。
宝岛台湾为什么叫宝岛
台湾之所以叫“宝岛”,是因为物产丰富,自然环境优越。
台湾省,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台湾岛及其南北邻诸岛弧同属环太平洋新褶皱带。经古生代晚期开始生成的台湾地槽,几经演进,复经中新世海水升降和上新世造山运动而进入岛弧形成阶段,地槽时代基本结束。但在更新世剧烈上升运动之后,继续发生间歇性隆起,并由于东西侧压作用,使岛上南北走向山脉更形高耸。以中央山脉为主轴的台湾山地就显示出岛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