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跳伞队的历史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1956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又组建了国家跳伞集训队;1958年11月组建空军跳伞队;1959年4月成立解放军跳伞队和海军跳伞队。在中国跳伞运动史上走过了一段由空降跳伞训练逐步走向专业运动跳伞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时期,虽然年代和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实际上还是在原来空军陆战第一旅集训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训练地点没变,队长一直由空降兵首长权启礼同志担任。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跳伞运动从无到有,队伍也逐步壮大;跳伞运动水平也有显著提高。这期间,中国女子跳伞运动员赫建华、李桂珍、陈秀兰、李淑慧、李淑花、崔秀英、耿桂芳等先后打破女子跳伞世界纪录,男子运动员韩金堂、朱瑞明,张富友、张国政等在第二届全运动会上打破男子集体定点跳伞世界纪录,周恩来总理还亲自接见了运动员。赫建华同志还当选过人大代表。 1960年5月,军委命令,将解放军跳伞队更名为八一跳伞队。为培养新一代专职跳伞运动员,当时从空降兵部队选拔了10名优秀战士充实运动员队伍。同年,全队转场东北塔哈八一航空大队训练基地训练。为备战社会主义国家友军运动会,同年11月八一跳伞队又回迁到河南开封训练。这次参加友军运动会是男子五人团体项目,要求参赛运动员集体完成800米定点跳伞、按方位角行进、20公里全付武装急行军、射击等军体项目。这些科目都属于当时空降兵特种分队的训练科目。其难度之大,对运动员的军事素质和体能要求都非常高。下面,我们不仿把备战这次国际比赛的训练情况点击一二。
比赛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全付武装,全部负重近30公斤,先从800米高空跳伞,着陆后先完成方位角行进,紧接着就是20公里急行军,中途还要进行射击,在到达终点之前还要抬着‘伤员'行进。那个队跳伞离中心点的平均距离越近、到达终点的时间越短,打靶环数高,成绩就越好。可见,这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军体项目,是对运动员的智力、军事素养、体能的极限挑战。
以上科目中,急行军的难度最大,因为在大负重的情况下要急速奔跑20公里,这对运动员的体能是极限的挑战。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把这一科目训练好,还专门请来田径教员指导训练。为尽快出成绩,提出了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除了完成其它科目训练外,每周要进行2至3次训练,每次要跑25公里左右。每次训练下来,运动员们的衣服全部都湿透了,大部分队员肩、背都磨破了皮,不少队员伤口没有愈合又要参加下次训练,有的队员结束训练后血和汗水与衣服粘连在一起,医生在处理伤口时真是疼痛难忍;有的同志在途中摔跤,膝盖碰破见骨;有的同志没到终点就累得晕倒了;大部分队员由于不适应大运动量训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这些坚强的战士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忍着疼痛顽强地坚持训练。正是因为这些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才使得训练成绩在较时间内有显著提高。这里我们说点小插曲吧:在急行军训练中,多数时间是在部队营房的操场上进行的,部队首长为教育战士,便多次组织部队参观急行军训练。官兵们看过后,感慨地说:八一队的运动员们真是铁打的筋骨,钢一般的意志。更值得回味的是!出国训练虽然结束了,但八一跳伞队在出国训练中的先进事迹一直被部队官兵广为传颂。你知道吗,空降兵用来折叠降落伞的垫布上为什么留有一 块块印迹吗,知情的伞勤人员对战士们说:这些奇怪的痕迹就是八一跳伞队运动员们的汉水染成的。因为当时的训练器材非常俭陋,急行军训练时,只好用垫布作为配重,所以运动员们的汗水一次次渗透在垫布上,留下了永久值得纪念的‘印章’,它记录了运动员们在训练中的艰辛,勾画出了多么动人的音符啊!
这次备战国际比赛,不但锻造了运动员们的筋骨,更重要地是磨练了意志。锻炼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培养了一个运动队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同时为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骨干。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发生突变围,未能举办成友军运动会,但它在八一队的成长过程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为庆祝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八一跳伞队在京郊某机场举行了首场飞行和跳伞表演预演。刚刚列装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10战机进行了12个动作的特技飞行,充分展示了战机的优越性能和飞行员的精湛技能。
6架歼―7GB在21分钟内进行了15个特技飞行动作的表演之后,4架歼―10战机以三机编队和单机跟进的方式先后起飞。最后,空军八一跳伞队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壮观、惊艳的“空中舞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