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孟子认为人祗要顺着本性所发动的心情,就可以为善,这也就是他所说人性本来是好的道理,至于做不好的事,并不是本来材质不好的罪。譬如怜悯伤痛的心,是人人都有的;羞耻厌恶的心,也是人人都有的;恭敬的心,也是人人都有的;是非之心,也是人人都有的。这怜悯伤痛的心,便是仁爱;这羞耻厌恶的心,便是道义;这恭敬的心,便是礼法;这是非之心,便是理智。照这样看来,仁爱、道义、礼法、理智这四端,并不是从外面炼成这样的,原是自己本来就有的,不过人不去思考罢了。所以说,用心去研求,就可以得到它,不用心去研求,就把它失掉了。到后来所做的事,好坏的不同,竟有相隔一倍到数倍甚至不能计算者,这都是不能充分发挥他本来材质的缘故。《孟子‧告子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篇) 这是说仁道,就是人的本心;义理,就是人的大路;人抛却了大路不去走,放弃了本心,不知道寻回,真是可怜。人有鸡犬放到外面去,则晓得去找它们回来,放了心出去,倒不晓得去找它回来。所以学问之道,没有其他的方法,祗要把放失的心求回来就好了。   孟子教人凡事要反求自心,保守存养,勿因私欲而失其本心。设使人无良心,而但有利害之私情,则凡可以偷生免死者,皆将不顾礼义而为之。假使人所想保全的没有再比生命更要紧,那末,凡是能保全生命的,就不论什么卑鄙的手段,都肯使出来了。假使人所憎恨的没有再比死亡更厉害的话,那末,凡是能够逃避死亡与祸患的,就不论什么违反大义的事,都肯做出来了。不过话说回来.人还是有良心的,为了大义的缘故,人所想保全的,有比生命更可贵者。人所憎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者。因为人是有良心的,所以人就能舍生取义,这不仅有道德的人,才有这存心,实在是人人都有的,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孟子‧告子篇》
参考: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