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模糊论美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模糊论美学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观点研究美学问题的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 是一种边缘学科, 是模模糊数学, 是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L·A·Zadeh)于1965年提出的。 他主张正视事物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 用符合模糊性特点的数学方法去认识和处理模糊性, 以适应现代控制论、 系统论、 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它为人们认识事物模糊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数学处理方法。 在数学界, 它对于经典数学是一次新的重大突破。 二十年来, 这个学科发展得很迅速, 它弥补了传统的统计数学的不足, 为模式识别、 人工智能、 信息检索和生物医学等提供了新方法。 它的应用还能产生新的一代处理模糊事物的控制系统。

模糊数学理论, 使我们认识到, 事物本来就有模糊性和明晰性, 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近似值和精确值, 偶然性和必然性, 稳定性和变化性, 固定性和随机性, 两相对应, 彼此依存, 矛盾统一, 可以转化。 事物之间, 有相互区别、对立、 并不绝对清晰、 “亦此亦彼” 、 既不完全属于此、 又不完全属于彼, 而是不同程度地既是此、 又是彼、 相互交织、 渗透、穿插、 复合、 界限模糊的过渡性形态。

人们在生活中也不可能、 不必要事事、 时时、 处处都要求精确。人脑的思维、 感觉、 感情 (包括审美感受) 也有模糊性和非定量化的

特点。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用模糊逻辑来思考、 推理、 感受和处理事物的模糊性, 只是不自觉, 早先没有总结成科学理论。 模糊数学则以科学理论帮助人们正视和承认世上有些事物的模糊性, 不能只用传统的对待有精确界限的事物的经典数学去描述、 研究和处理, 而应该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这就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 使人们能更真实地描述和反映客观世界, 更正确地从事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

模糊数学在现代科学中已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运用。 在我国美学界, 它已开始受到重视, 被探索运用于美学, 启发人们产生新的认识。

在美学中, 也应该正视和承认, 美和丑、 审美意识、 审美评价、 艺术的欣赏和创造、 批评和研究中, 也存在着模糊性。 人们常说这朵花太美了,这部影片太好看了,真迷人, 令人陶醉, 等等, 很难确定一个标准界限。 有的作品也不是纯粹的美、 绝对的美, 在多大程度上属于美, 也需要用 “亦此亦彼”的“多值判断” ,而不能用 “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 不能只用传统的对待有精确界限的事物的理论和方法, 而应该寻找一种类似于模糊数学的模糊逻辑的理论和方法,去描述、 研究它们, 探索它们的规律。认为美、丑和审美感受有模糊

性,有说不清楚内容的部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要说清楚什么是美,美在哪里,要概括一个周全准确的定义是“难的”,但并不能说是“不可知、不可下定义的”,因此不能说,认为“概括美的定义是难的”,就是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凡美的事物都具备“美”这个属性,可见美是有确定内容的性质,不是飘忽任意、无确定内容的。但“美的事物”和“美”又是“模糊集合”,它们与“丑的事物”和“丑”的分界线不是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而是模糊不定、复杂多变的。其间,也象模糊数学描述集合运算一样,有“并”、“交”、 “补”、 “差”、 “包”等情况。

每个人都有审美观点,都在运用着审美标准。各人的观点、标准又有差别。有些人的观点和标准大致相同相近,但很难说完全相同;其间也有“并”、 “交”、 “补”、“差”、 “包”等情况。审美标准是多样的、变化的,内容又是极复杂的,可以因时、地、情况、条件、运用不同而变化。对于一个审美对象,可能喜爱某一部分,又不喜爱其另一部分,认为它又美又不美,不是绝对单一的美或不美。这就是审美关系、审美意识、美感的模糊性。一方面,清楚地意识到美和丑,这是审美感受的明晰性;另一方面,又说不清楚美和丑的内涵和组成比例,这是审美感受的模糊性。

人们对于多种复杂内涵的事物,必须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在审美领域中,对不同情况的事物(包括艺术品)进行评论、评奖,也要运用“模糊数学”中这种“模糊识别方法”。

人脑高度灵活,能适应事物的复杂多变性和丰富模糊性,作出模糊的准确判断,甚至超过电子计算机。 “模糊识别”能迅速抛开次要之点,抓住主要之点,充分估计各种权变情况下的参量,作出的判断,比核对成千个模式数据后的判断更迅速和准确。审美判断,在一瞬间似乎不假思索而作出的审美反应,类似这种“模糊判断”,它是对于事物的美的总体的清晰确定的感受,对其内容、本质、原因未能分析及说明清楚的模糊笼统的感受。它以早先已有的长期的生活经验和理性认识构成的审美观点(标准、趣味、要求、理想)为基础,但自己不一定明确意识到它们。这种审美感受,既有明晰确定性,又有模糊笼统性,是两者的矛盾统一、辩证结合。这样才能更深刻更真实地说明审美意识的本质和规律。

运用到文艺创作中,应该看到,文艺创作要受到外部的社会生活很多因素和关系相互交错的影响,的参数和变数。 文艺创作内部有反映生活审美属性, 表现作者审美意识, 运用不同体裁、 样式、 风格、流派、 方法、 技巧和手段, 每种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变数, 各种因素之间的结合比例关系更是不确定的变数, 都有难于精确界定的模糊性。它们很少可以简单地用 “二值逻辑”判断其是与不是,好与坏,而很需要用模糊数学的“多值逻辑” ,去判断它们有多大的“从属函数”,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是与不是之间,好与坏之间。 如果用形而上学观点去强求绝对精确的判断, 往往反而不能如实反映,作出正确认识。文艺创作反映本来就有模糊性的生活美丑和作家的审美感情, 也应该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总体模糊识别方法, 不能处处绝对清晰, 也不能处处绝对模糊, 而应根据事物模糊性的特点, 采用模糊逻辑去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案, 不要在该模糊处清晰详写, 在该清晰处却模糊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