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踩在「自卑」上眺望「超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6

被捧为“上海活宝”的周立波给人的感觉,是从上海滩的旧画报中走下来的,带有浓浓的小资味道的小市民。有人感叹:看他的秀,总会感觉到一些非驴非马的做作,又有些不洋不土的尴尬。有人赞之:已不再是昔日的小市民滑稽,而进入了既适合上海人又使全球华人折服的大滑稽境界。不可否认,舞台上的立波给全国观众带来了很多欢乐。

立波常自称是崔永元的好朋友,仿佛成为崔永元的好朋友比作为上海人还要骄傲。最近看了几期两人合作的《小崔说立波秀》,渐渐对舞台下的立波感兴趣。如此一个浑身带刺又富有攻击性的人内心是怎样的格局?

童年,关键词:顽劣


周立波的童年经历,曾被他编成故事,在舞台上赢得无数笑声。小时候,他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想像力,都用在了顽皮上——他会给隔壁阿婆养的鸡喂下29根橡皮筋,然后看着它翻白眼、扑腾,直到不动弹;会将木工锯下来的木屑、锯末用热水冲调,伪装成“藕粉”,骗同龄的孩子喝下去;也会将自己脸上、身上涂满墨水或西红柿酱,往家里一躺,身旁摆一把菜刀,伪造“杀人现场”……立波没少为此挨打,但他坚持认为,正是因为这些事情,才让家里人很早就知道他是个天才。

立波天性中自我、叛逆、反传统的一面让他在舞台上很容易崭露头角、独树一帜,但他顽劣、自负、恃才放旷的性格也给他的人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严顺开老师的一句话一语成谶。19岁就已成为红遍上海滩的“小滑稽”的立波,在他23岁那年,因为误伤当时激烈反对他恋爱的女友的父亲而被判入狱。

立波坦言:就是我在30岁之前,我的自控能力是很差的,很聪明,但是自控能力差,再往小就是多动症,多动症以后如果没治愈,就是自控能力的缺失。自控能力的缺失就是在于在没有预感的前提闯祸,闯那种没有价值的祸。

从顽劣的童年中寻求认同,关键词:归属感


心理分析: 童年的顽劣和被妈妈暴打的经历,都成为了立波舞台上的段子。奇怪的是,越来越多人不掩饰童年的糗事。意识中,大家都把童年的顽劣和日后的成功联系起来。在这种意识的唆使下,很多家长对顽劣的孩子也更加放纵,而顽劣的孩子也以曝童年顽劣事迹的成功人士为榜样,大有不顽劣不成功之势。

成功人士曝童年顽劣的行径看似是从顽劣中汲取成功的养分,其实,内心只是为拉大自身的成长跨度,是想让世人知道,他是从多么不堪的一个孩子成长为如今的光鲜。这个跨度越大,当事人也越有成就感,心理越满足。可世人若理解为顽劣的童年是日后成功的必要条件,那完全是误读了。

很多成功人士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到童年的顽劣,提着童年的斑斑劣迹,逢到个场合就晒,爬上个台子就唱。以致这种误读愈演愈烈,以讹传讹。这类人的行径更多的是寻求认同找归属感,试图把自己深深摁进成功人士的泥坑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一般来说,归属感属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的周立波也未能免俗,归属感正是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他正是通过仿佛曝童年劣迹,拉大成长的跨度,将自己归到实至名归的成功人士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