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的定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7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大量公私财物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不涉及暴力,而是在看似平和甚至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由于受害者通常缺乏防范意识,容易上当受骗。
根据中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为了非法占有,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较大数额的公私财物。诈骗罪的对象并不包括骗取其他非法利益,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已被《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特别规定为贷款诈骗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分别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且诈骗公私财物达到上述规定数额的,应酌情从重处罚:
1. 通过短信、电话或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
2. 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
3. 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
4. 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
5. 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其他严重后果。
若诈骗数额接近“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上述情形之一,或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应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最高人民法院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诈骗罪的定罪标准,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构成数额较大;3万元以上的,构成数额巨大;20万元以上的,构成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情节。
此外,若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并具有特定情形之一,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 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主犯。
2. 惯犯或流窜作案危害严重者。
3. 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造成其他严重损失。
4. 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
5. 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无法返还。
6. 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7. 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
8. 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其他严重后果。
9. 其他严重情节。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追究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共同诈骗犯罪中,应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诈骗未遂,情节严重者,也应定罪并依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