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丽小学的各期领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1、领导班子成员
游应连、沈海强、罗冠云、游应连先后担任校长,叶茂林、张广才先后担任教导处主任。其时校名为新围小学。
2、学校规模、发展情况
教职工10人左右,教学班为6个,每个年级一个班,是当时西丽片区唯一的一间完全小学,学生100多至200人,其间曾经办过带帽初中班,学生人数最多时为1958年,达400多人,仅住校生就有50多人,白芒、大磡、麻磡等村的五六年级学生全部到本校就读。
原来的校舍全部为茅棚、农舍,在九祥岭村内,很狭小、阴暗;1980年深圳建市后,另择校址,于1983年盖起了一栋拥有10个课室的新教学楼,当时的北大副校长、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彭佩云莅校参加学校新教学楼落成典礼。 1、领导班子成员
1983年11月,袁光强任新围小学主持工作的副校长;1984年上半年,王建良任教导处副主任;1984年下半年,覃瑞伦到校任教导主任。1986年2月,新围小学被确定为市属十三间重点小学之一,同时更名为西丽小学,袁光强任校长,覃瑞伦、张月琴任教导处正、副主任。
2、学校规模、发展情况
其时的新围小学,虽属西丽片区的中心小学,但还属于典型的农村学校。1983年前后,校园内共有10间房子,除一栋新教学楼外,其余9间均为砖瓦房。教职工10多人,学生200多人。
1986年后,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两栋新教学楼拔地而起,泥沙地运动场也随之兴建。教学班增至10多个,教职工30多人,学生人数达600多人。学校现有的校园红线,也基本上在那个时候圈定。1984年,时任共青团深圳市委书记的廖军文莅校视察,1987年,当时的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教委主任林祖基莅校视察。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每年的区小学统考中名列前茅,其中一年还超过了南头小学。1986年,参加深圳市小学生团体操竞赛,荣获第二名。 1、领导班子成员
校长蔡国宾、副校长覃瑞伦,张瑞馨、余文森、邓光裕先后担任教导处正、副主任,邱燕怀、黄景光先后担任总辅导员。
2、学校规模、发展情况
开始时教学楼两栋,课室14间,教学班10多个,教职工30多人,教工宿舍两栋;后来教学楼之间的缺口补建,课室、功能室达30个,教学班近20个,教职工增到60多人,学生人数达800人左右。
在这几年间,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均上了一个台阶。全区实行的年级统考,均能保持在区内前三名;德育特色逐渐形成,少先队工作成绩突出,党支部、少先队、工会多次被区有关部门授予“先进单位(组织)”称号;体育工作成绩突出,1990年参加南山区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荣获小学组团体冠军,参加深圳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团体第三名。此外,参加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多人次获二三等奖。
在这几年里,学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市委常委、副市长林祖基曾多次莅校视察。 1、领导班子成员
曾伏虎、邓晋标先后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丁玉莲、张新、邓光裕、纪红先后担任副校长,张月琴、纪红、王建良先后担任副书记;
教导处先后由余文森、邓光裕、廖汉权、徐学政、李进新、刘的堂等同志担任正副主任;总务处一直由田裕林任主任;
少先队先后由黄景光、纪红、金咏红担任总辅导员;学校从2001年起设置教科室,直至2004年9月与教导处合并,此间由李进新担任教科室主任;同时,学校从2001年起设置办公室,一直由廖汉权担任办公室主任;
2、学校规模、发展情况
学校1992年时有22个教学班,学生700余人。此后随着西丽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进入高速发展期,每年均要增加一到两个教学班,直到2003年,囿于课室的限制,学校的发展规模逐步稳定在40个班,学生1900人左右。
1992年时,学校教职工约六十人,大部分为中师或高中学历;到2004年,学校在岗教职工118人,本科学历达70%,中师学历者仅3%,其中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有6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
3、办学条件和设施建设
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虽几经扩建和改造,西丽小学一直只有一栋两层半的旧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和一个煤渣跑道铺设的运动场,当时别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连自来水也没有,全靠抽水机汲取河沟水或地下水,一到久旱不雨的季节,全校最大的危机就是“抗旱”!
1997年,学校铺设水管,把市政自来水引入校园,彻底告别“水荒”时代;
同年,学校在深圳市首批荣获“办学效益奖”;次年学校被列为深圳市首批重点建设学校,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000万,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兴建一栋教学楼,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内设课室、办公室和综合电教室、多功能厅、图书馆、电脑室等功能室十余间;同时对原教学楼的水路、电路和外墙进行了改造、包装,现代化的特区学校初具规模;
2000年,教育局投入140万,学校建设了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信息点达650个;
2001年,教育局投入70万,学校建设了200米环形跑道的塑胶运动场;
2003年,学校自筹资金70多万,为每个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
与此同时,学校还为全校每个班级配备了53寸带白板功能的光显大背投彩电,用手提电脑组建了4个“网络条件下跨越式发展研究”实验班,同时构建了完善的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吹响了向教育信息化进军的号角。
2004年,学校五栋八十年代的教师宿舍楼被拆除,代之而起的将是集学校餐厅、教师公寓和功能室为一体的综合生活楼,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1992年起由曾伏虎主持学校工作以来,依靠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1995年,学校通过区一级评估;1998年,学校通过市一级评估;2001年,学校通过省一级评估;2004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广东省绿色学校”;与此同时,学校在1997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获得深圳市办学效益奖,在1995年和1999年,先后被评为深圳市首批“文明学校”和深圳市第五批“文明单位”。 1、领导班子成员
校长杨少林、副校长邓光裕、李进新。
2、学校规模、发展情况
学校有教学班38个,教职工116人,学生人数达1800多人。
在杨少林校长的领导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杨校长带领学校行政班子和全体老师认真思考近六十年来的办学历史,在反复研究校情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校办学思想体系——办学传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宗旨、特色与奋斗目标。
夯实学生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多年办学形成的传统;“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是校训;“诚实、守纪、创新、奉献”是校风;“严、实、活、细”是教风;“勤学、多思、好问、进取”是学风。学校的奋斗目标是:通过狠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狠抓教学质效、狠抓特色建设,全面争上游,单项争第一,努力把西丽小学办成现代化的特区优质品牌学校。
2008年年初,西丽小学就开始实施“一级一能”的校本课程,“一级一能”是西丽小学个性化教育的一种归纳,也是首创,就是让每个学生在一个学年里学一门国家课程要求之外的技能。“一级一能”不仅在学校制度上明确规定,还在课时上予以保障,在绩效上进行考评。学校一二年级开设了乒乓球、围棋和书法课,三四年级开设跆拳道和桌式足球课程,通过课堂和课外的结合,让学生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
总结西丽小学80年的办学历程,用十六个字概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全面发展、示范一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蓬勃兴旺的西丽小学,多年来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喜人。80年的发展,学校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由城市教育到现代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国家督学、广东省总督学刘育民曾经评价西丽小学说,“作为一个从农村小学发展起来的乡镇学校,能够有如此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