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文学作品的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1. 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

不管中外文都是类似的,我们小时候经常说时间地点人物等就是这个意思.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层层第进,步步分析.

首先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刚才提到的几个部分,也是它的表层分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这一部分很简单,不用多说.但是如果是外国作品,由于文化的隔膜可能要努力一下咯.

第二步,是对文章思想的分析.我认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带有作者的影子,因此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分析深挖包含在文章文字下面的思想.这一部分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查阅资料来进行的.如果遇到意识流的文章就更难懂了.要学会体味作者深藏其中的意义.

最后,任何的作品都有其意义所在(现实意义).因此要看到它对现实的作用对实际的影响.

这是我对文章分析的一般步骤,呵呵,多提意见,大家讨论。

2.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易发表网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鉴赏的关系在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师生仍然要面对应试的压力,理论上倡导素质教育,实践中却坚持应试教育,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教学重视不够,仍然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把文学作品当成实用文体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本文就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鉴赏目的和态度文学教育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学教育应该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张先生这段话给我们明确了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目的和要求。当然,鉴赏文学作品还有一个态度的问题。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二、鉴赏能力的培养鉴赏能力的培养,重点应该以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为目的,培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能力。如课外欣赏课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时,有一个学生这样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 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

3. 从不同角度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哪些角度

一、看内容与现实的距离(即内容的真实性).二、什么人可以成为典型人物.三、性格因素与行为的和谐统一.四、形象的真实性与作家生活体验的关系.五、看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分析一篇课文可以主要从中心(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方面来分析,这就是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约略等于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中,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它们就好比长相(内容)和打扮(形式).再好的形式,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辞藻的堆砌而已.光有好的内容而没有好的形式,则如璞玉未经雕琢加工而不够完善一般,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是好的作品.。

4. 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性质的理解,同时结合具体的阅读和创作经验,及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5. 如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提高作文水平技巧:1.细观察。

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

2.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

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等。

我读书、学习、积累知识一般是用快速阅读法,这里说的快速阅读不是简单地阅读速度快,跟略读、跳读扫读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快速阅读是一种科学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

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对抓住文章段落的脉络和重点有非常好的作用,帮助我们对文章做整理、分析和归纳。掌握速读记忆之后,可以把阅读效率提高很多倍,无论是阅读素材积累还是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时间紧张的高中生来说,非常有必要练习提高一下。

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我自己用的是这个。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阅读从大的作用来说,滋养着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终生收益,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学生阅读可以增加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尤其对于写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

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写日记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6. 文学作品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分析

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方面来解读 全世界都是这么弄的 是美国学者提出的 世界:和社会的联系 作者:作家的心理与动机等 本质:误读谬论 读者:文学接受 一、泛政治化标准的异化鲁迅先生在《药》里喻儿的坟上,摆了一个花圈,这便有了先生自己以及世人所说的“光明的尾巴”。

自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如何渗透的问题以来,“光明的尾巴”也就成了中学语文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赘物,实质上就是以泛政治化标准对文本解读、对文学作品鉴赏的异化。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就要莫名其妙的来一个“新事物是要取代旧事物的”,甚至还要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的感叹。

胡同文化只是一种市民文化啊!汪曾祺哪里是简单讲它的消亡或被替代?他是在叙述一种文化,在品味、在咀嚼、在玩赏,有依恋、有淡淡的感伤,也有一丝丝“无可奈何”的感喟。他何来那样多的“替代”?学《桃花源记》,就要高唱《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源,它只是陶渊明笔下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空想社会,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乌托邦,一个作家笔下的“意象”。

它与“桃花盛开的地方”除了共有桃花以外,其实毫无可比附之处。读《挖荠菜》,最后就要来上几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通观全文,“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还有点影子;“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什么依据?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读文章模式,是不是也该打破一下了?这根本上就不是所谓“渗透”,而是附加与强扭。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提法,目前也正受到质疑。

因为学科本身是内在的有着伦理的道德的力量的,它有这种功能,并非外加的。正是由于这种“渗透”式的外加,才有了语文课上的无数的“光明的尾巴”。

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途,是文本本身的“力量”和“功能”,除此以外,别无其他。二、机械化方式的肢解用记叙文的六要素代替文学作品的学习与鉴赏。

一篇好端端的文学作品,要么是千篇一律的“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何果”的肢解;要么是千篇一律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几大块的演练。文学作品的个性没有了,阅读者个体感悟文本的个性也没有了,有的只是公式化的重复、统一规格的克隆以及模式化的标签等等。

没有了形象、没有了语言、没有了技巧。那么,哪里有文学?当文学作品的阅读走向机械化操作,文学就只是文章学范畴里记叙文的附庸了;而更加上僵化考试标准化答案的禁锢,阅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就彻底地被泯灭了。

肢解的结果,是让阅读者只见作品的字、词、句、篇等僵死的“零件”,犹如庖丁眼中,全然没有“全牛”,唯牛关节与骨架而已。这在实质上是抽去了作品的灵魂,抽去了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功能,使作品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三、偏离文本的误读泛政治化标准解读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误读。比如,还是《挖荠菜》,我们已经指出,司空见惯的解读是“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种解读太过表象,也太过浅薄。文中的一句话,“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什么东西?是不敢回应母亲的女儿所感到的孤独、无援、恐惧以及她的茫然无措。文末,“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

这里是妈妈感到儿女们对自己不理解所产生的一种失落,同样也是一种茫然无措。她用的是呼告,还近乎乞求、呼唤、期盼等等。

两代孩子,两代妈妈,内心的体味多么不一样。妈妈所急切呼告的,正是两代人迫切需要的沟通。

又如,读《与妻书》,多好的一篇文章!而我所见过的一次教学却从根本上没有让阅读者接触课文,仅以一首台湾流行歌手从《与妻书》演绎来的歌曲,替代阅读。师生完全没有进入林觉民的境界,那样的一篇哀婉凄决的绝唱,那样的一个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老师可以与学生一道,读出多少“感悟”来?我们所见的课堂,却是嘻嘻哈哈、漫不经心,老师有时还作深沉状,学生在这样一个以流行歌曲串起来的课堂里,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深沉了。

这是一个误区。它极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所谓“阅读”、“读书”就是这样的,不认真钻研文本,甚至连浅尝则止、不求甚解都谈不上,就可以进入探源发微的高谈阔论,或对文本作完全不着边际的“解读”。

还有《观沧海》与《望岳》的比较,不少阅读都是简单定位在“欣赏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上。或许有那么一点意思,但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以为,两诗的意境、气质并不相同。两诗的作者: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杜甫是伟大的诗人,都伟大。

但政治家的伟大与诗人的伟大却大不一样,他们的胸襟也不一样。曹操是“王者气概”,是气吞山河,是志满意得,是普天之下非我莫属。

杜甫是“诗人气质”,是一种欣赏、一种陶醉、一种物我合一。而且,两首诗都应该当堂背诵下来,作那些无用的“分析”干什么?。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1.B2.C3.A1.分 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非虚构”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以偏概全。依据原文,“又都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甚或虚构的内容”的只是“不少非虚构的实践者与提倡者”,而非所有实践者与提倡者。

所以选B。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分 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以偏概全。依据原文,非虚构作品内容“单调”“经不起反复阅读”不只因为“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还因为“没有抓住人物命运中能让读者的心灵发生共振的细节”“缺乏文学性”。

所以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分 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依据原文“对于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是有益的”。所以选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 考点1:论述类文本阅读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 选择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

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 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试题属性 题型: 难度: 考核: 年级。

8. 怎样把握文学作品阅读题中有关主旨的把握

文章的主旨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是中考阅读理解的考查中常常出现的考点,它是初中学生一定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 应该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呢?下面有几种具体方法可以参考: 1、标题提示法 即从文章的标题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的方法.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幼时记趣》. 2、首尾归纳法. 即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方法.一篇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的,有许多文章作者都在开头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如《挖荠菜》;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如《散步》.如果我们掌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全面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思路. 3、段意串联法 有不少文章的主旨贯穿于文章的内容中,因而没有集中而鲜明的表达形式,我们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旨.阅读时,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感情等.如《我的母亲》. 4、重复即中心法 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的方法.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不言而喻一定是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就一定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的甚至就是中心所在.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的“不平凡”. 5、重点语句法 这里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语句.作者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所以这些句子往往就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6、背景分析法 把握文章的主旨,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如《海燕》. 以上所说的6种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阅读实践中要学会综合运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