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品去说话吧——《林大庆画选》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多年前闲逛于朋友的书店时,随手翻到一本花鸟画册,一落目就被画册中的花鸟写意所吸引。线条飞洒灵动姑且不说,花鸟神韵飞扬更让我流连其中。鸟的生动活泼,呼之欲出;花的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有一春趣图虽仅有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一派蠢蠢欲动的春意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乐天的思想情感在画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让人看着看着,有了想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冲动。于是乎翻到前页,谁知作者简介一栏只有一句话:对于绘画,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让作品去说话吧!

      当时就把我震住了,在这个恨不得把获得领导口头表扬一次写进简历、把名片印成册子、与名人合影比作品还多、穷尽一切办法来炒作自己的时代,竟然会有人如此不屑于宣传自己?

      他是何方神圣?对自己的作品为何有那么大底气?他怎么会如此另类?抑或是他有意反其道而行之,无招胜有招,以不宣传为宣传?

      这就是与大庆兄初次神交给我的印象。当时他正在福州办个人展,那本画册正是他福州画展的作品集。渐渐地和大庆兄交往久了,发现他人如其言,本分、低调、谦逊;而作品的风格却迥然不同,大胆、豪放、率性。这大概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艺术家的生活越是内敛,其作品越有表达的欲望,越是奔放。

      大庆兄内敛的个性,也表现在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上,不包装、不炒作、不夸大、不矫饰。甚至对画家通常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比如竭尽全力参加各级画展来经营级别和声名,他也不感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随之任之。因为他坚信:作品是会说话的,作品之外的东西都是表象,哄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让作品去说话,未必是最好的宣传,但一定是最真实的表达。在他人看来,这是需要多年修炼才能到达的艺术境界!然而,说来神奇,这个理,大庆兄5岁就懂了!

      那一年,他还没上学,随教书的母亲住校。一天早上,小大庆路过一间教室,看见老师对一幅学生画作赞赏有加,画的是一把枪。班上的同学都很羡慕妒忌,只有窗外的小大庆不以为然。

      当天下午,老师发现黑板上画了一把枪,比早上受表扬的那幅画好得多,便问是谁画的。结果没人承认,也没人知道是谁画的。老师觉得很诧异,调查后,才得知竟然是5岁的大庆所画。

      别说老师不信,连大庆兄的母亲也不信,因为她也没见过小大庆画过画。后来,在众位老师同学的注目下,5岁的大庆在黑板上重新画了一把一模一样的枪,大家才信服!从此,大庆就有了小画家的称号。

      那是大庆兄第一次作画!当他看到老师表扬别人的画作时,他就觉得自己会画得更好。但他不说,因为5岁的大庆已经明白——最好的表达,就是让作品去说话!

      大庆兄的从艺之路一直艰辛坎坷!

      在那个只有革命语录没有其他书籍的年代,地处乡下,无良师益友,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琢磨。一打听到小城哪里有画画的,他就跑去学,学人家怎么画得像。渐渐地,很多物品他都画得很像,但他自己却越来越焦虑,因为直觉告诉他,画得像不像不该是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否则,照相机就是最伟大的画家,照片就是最伟大的作品,那我们还学画画干嘛?

      读高中时,他打听到有美院的师生来东山写生,很激动,前前后后跟着人家大队伍好几天,一边跑腿打杂,一边用心学习。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美术理论,可距离他第一次画画已经十多年过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庆兄上山下乡返城有了工作,书店也有了美术书。一天他在书店里看到一本王雪涛的画册,标价竟然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他一咬牙,买下了,从此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学习临摹。先有王雪涛,后来又有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等,他们都是大庆兄学艺途中的领路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绘画的世界从此为他开了一扇门。

     

      之后多年,他以艺会友,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彼此交流,相互学习,终于才入了门。他画路广,素描、油画、水粉、国画,无所不画。后专攻国画,先从人物入手,再转攻写意花鸟画。他凭借着天赋和辛勤的汗水,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注重传统,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非师承,亦非学院派,但一定是属于大庆兄自己闯出的新路。

      只是,对画坛的种种潜规则,大庆兄却一直是个门外汉,因此吃了很多亏,他却从不在意。有次私下闲聊,替大庆兄不平,有如此天赋,却没有师承,没有受到正规教育,更没有相应的声名,岂不遗憾?大庆兄却笑道:“幸好没有,否则就没有今天的我了!”

      是的,幸好没有!非但语言,作品之外的东西都是多余的,让作品去说话吧!

    就让作品去说话吧!

    是为序!

                                二〇一九年六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