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栓塞系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下肢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下肢动脉栓塞时,患肢出现疼痛、苍白、远处动脉搏动消失、冷、麻木和运动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病因:
1、心源性:急性肢体动脉栓塞80-90来源于心血管系统,以风湿性心脏病及冠心病最为常见。房颤和近期(4周)发生的伴有壁内血栓的心肌梗死是栓子的两个主要来源。
2、血管源性:栓子多来自于主动脉以及髂、N动脉动脉瘤的附壁血栓、动脉壁炎症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创伤的时动脉壁损伤后内膜翻转或脱落。
3、医源性:栓子多来自于手术或行腔内诊疗过程中动脉内膜或硬化斑块脱落、导管导丝头端断裂。另外,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用量不足特别是并,其他:恶性肿瘤破溃进入动脉成为栓子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的病因。另有5患者不能确定栓子来源。
临床表现:
“5P”征:突发的疼痛、无脉、感觉异常、苍白及运动障碍。
辅助检查:
1、皮温测定:一般栓塞部位位于皮肤变温处约10cm之上位置。
2、彩超:能准确地做出栓塞的定位,便于术前术后比较,了解血管重建情况和检测血管通畅。其缺点在于检查者经验和水平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3、动脉造影:动脉造影是栓塞诊断和定位的金标准。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病人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彩超就能作出诊断。仅在诊断上有疑问才进行动脉造影。
4、确定诊断后,相应做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是否有心律不齐和新近心肌梗死,达到进一步查明引起动脉栓塞的原因,以便及时处理和控制病因。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肢体局部处理 患肢安置于低于心脏平面位置,一般下垂15cm左右,以利于血液流入肢体。室温保持在25℃左右。局部不可用热敷,以免组织代谢增高,加重患肢缺血、缺氧。局部冷敷、降温可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血供,禁忌使用。
(2)抗凝治疗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每日两次,急性期应采用全身肝素化3-5天。
(3)溶栓治疗 尿激酶直接穿刺或经导管注入栓塞近端的动脉腔内。也可经静脉滴注应用。
(4)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0.1普鲁卡因500-1000ml静脉滴注,1次/日,缓解血管痉挛。罂粟碱30-60mg直接注入栓塞近端的动脉腔内,也可静脉滴注或肌注。前列腺素适当剂量除了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外尚有扩血管作用。
2、手术治疗
急诊取栓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针对栓子阻塞的位置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由动脉硬化及冠心病导致的动脉栓塞的患者逐渐增多,此类患者往往同时伴有下肢动脉硬化与狭窄。建议有条件者每次手术都应常规行术中血管造影,取栓前和取栓后可以对血管情况做详细的评估,并可以对取栓的效果做初步的预判。针对造影当中发现的问题,术中可以采用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旁路、狭窄闭塞段血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技术进一步修复病变动脉,从而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并排除残留的栓子和继发血栓。如果术前已经明确发生了肢体不可逆性坏死,则提示患肢难以挽救,应直接截肢而不要尝试恢复血流。因为一旦血流恢复,坏死肢体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会对机体造成严重后果。
3、原发病的治疗
取栓后要积极查明栓塞的原因,针对原发病作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