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为什么人人都有字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2-22
名和字都是由父母取的,其中字与名有很大的联系。如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赵云字“子龙”,诸葛亮字孔明。另: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
“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东晋葛洪,字雅川,
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
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唐李贺,字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清孔尚任,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为什么有了名,还要取字呢?《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孔颖达为《礼记·檀弓》的“幼名,冠字”作注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说,这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为长者讳”的需要。

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即字与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白虎通义·姓名》:“旁(傍)其名为之字者,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其名,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以是语义方面的,也可以是字形方面的,这就是汉语汉字对名字的影响。

名与字在语义方面的联系有很多类型。有的字和名是同义词,如宰予,字子我,“予”、“我”同义;许慎,字叔重,“慎”与“重”同义;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褚遂良,字登善,“良”与“善”同义。有的字和名是反义词,如韩愈,字退之,“愈”与“退”反义;赵孟頫,字子昂,“頫”与“昂”反义。有的字与名具有联想关系,如冉有,字子求,须“求”才“有”;赵云,字子龙,“龙”由“云”生。有的字与是同类关系,如孔鲤,字伯鱼,“鲤”是“鱼”类,郑樵,字渔仲,“樵”夫与“渔”翁为侣。

字与名在字形方面也有联系,古时有所谓“由名省形制字”的方法,就是离析“名”的字形而得“字”。如秦桧,字会之,“会”为“桧”的一个组成部分;姚椿,字“春木”,“春木”是对“椿”的离析;毛奇龄的字很多,有两生、大可、齐于、于、初晴、晚晴、老晴等,其中“大可”是对“奇”的离析。

因为姓名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人们取名时,往往又据姓而取。有的是取语义方面的联系,《唐书·魏征传》有“云朝霞”,《五代史·伶官传》有“镜新磨”,《辽史·伶官传》有“罗衣轻”,现在有“成龙”、“牛得草”、“马识途”、“马伯乐”等叫法,都是名因姓取。有的是取字形方面的联系,如老舍,姓舒,名舍予;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听觉特别敏锐,又姓“聂”,人们依据“聂”的字形亲切地称他“耳多”,他就以“聂耳”为笔名,最终以笔名行世。除了姓名有字形、字义的联系以外,古人还有改姓的做法,也往往利用汉字的形体联系,如汉代淮阴侯韩信之后改姓“韦”,“韦”是“韩”的一部分;明代方孝孺族人为避祸而改姓“施”,用的是民间把“施”拆为“方人也”的习惯,暗含“方家后代”的意思。
第2个回答  2014-02-22
民国以前,都有字啊。只不过东汉、三国时期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单名,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13帝全系单名,他们是刘秀、刘庄、刘怛、刘肇、刘隆、刘祜、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西汉皇帝中至少还有刘弗陵、刘箕子(刘衔)二人是复名,东汉皇帝居然一个也没有。 三国时的曹魏政权,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都是单名,蜀汉政权,刘备、刘禅也是单名;东吴政权孙权、孙亮、孙休、孙和、孙皓也全是单名。其他如诸葛亮(这个和夏候、司马可是复姓)、关羽、张飞、赵云、孙坚、孙策、周瑜、鲁肃、黄忠、马超、袁绍、袁术、吕布、王佐、蒋干、夏侯淳、黄盖、陆逊、许褚、张辽、孟获、马稷、姜维、司马懿、司马昭、邓艾、华陀等,无一不是单名。
大家探讨一下这种现象,我所之,东汉取双字名被认为是“贱名”。其他可能跟秦代以来严格的“避讳”有关,为了减少需要“避讳”的字,就减少了名字的字数。还有就是王莽“令ZG不得有二名”所致。

谁能想到的两字名的发来看看(字不算)那时候人口少,重名的机会还不大。</TD></TR>
第3个回答  2014-02-22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第4个回答  2014-02-22
关于三国时期人何时取字,质疑我的朋友中有两人分别提出了“十五岁”和“二十岁”取字的说法。对于这两个数字,我只提出一个佐证。在《后汉书.黄宪传》当中这样写:“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闳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闳曰:‘见吾叔度邪?’……”可见黄宪十四岁就有字(叔度)了,所以十五岁和二十岁的说法都是想当然罢了。 我说是想当然,也因为我在相关的搜索里找不到何时取字的资料。我想这个问题恐怕需要专题讨论并去查阅史料才可能有个结论,但那样的话我就不用写小说了。在我看来,小说所述的不过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大体合理而已,不必是“史实”性的材料。 后汉称谓当中,按照史料习惯,有以下规律: 其一,有名和字的区别。 其二,自称时以名为主,除非是很正规的场合,比如那个什么“燕人张翼德”的。 其三,当面称呼别人或对较亲近的第三人称呼时称字不称名。 其四,亲人长者称呼孩子以名为主。 这让我想起自己老家的旧风俗:先有名,实际上是乳名,等到上学的时候才会起“名”,这时的名实际有古人“字”意义,但这时的名字是按照祖谱的“字辈”取的。如果是单姓的起三个字的名,加上“字辈”一个字,自由度只有一个了。等到现在演变到出生便要上户口,于是干脆就其了名字,将那个自由度的字作为乳名。所起的名字,家里父母实际很少连名带姓叫全的,都是称乳名。 而在何时起“大名”——字上,我老家的习俗是要不就是上学时,要不就是等到成婚时。上学的时候一般是先生按照其姓氏族谱传下来的排辈代为立字,而成婚的时候则是族里通议,按照族内的家谱并不要和附近人重复来立字。 依据这些,我对三国时人起名提出以下的假说: 首先,每个人出生便会被冠上一个“名”,这个名会伴其一生,自称或者长者称呼。 其次,启蒙的时候便会起“字”,属于学名范围,字的社会性要强于名。因为字既可以定义在家庭内或在家族内的排行(如伯、孟、仲、叔、季等),主要是可以给他人一个可以正式称呼自己的方式——名是亲近群体所称呼的。 再次,在和名的关系上,字实际上会对名的意思进行加强或者修饰或者衍生。如关羽的名“羽”和“云长”便属于衍生关系,属于有意象境界。张飞,字“翼德”也属于衍生加修饰。诸葛亮,字“孔明”属于加强意义。 最后,起字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排除生来就取字。取字这种行为,大多代表的是受教育。而有些家族是书香门第,不乏生下来便将孩子的名和字都起好的。如近代,一些诗书传家的户族的孩子字和名几乎是同时起的。 人的名字代表了一种社会性。在王莽时期,由于王莽的儿子有一个起了逆心,因此王莽诏书里称呼他就用姓氏加字来称呼(估计也就是显示生分、划清界线的意思),所以到了东汉,用姓氏加字来称呼别人便是一种忌讳。而自己连姓氏带字呼出来则是自古以来“扬名立万”的称呼法,所以会有“燕人张翼德”的亮出字号的传世经典语句。 以下分别细论之。 姓:姓氏,古人的姓氏来源有的来源于部族,如古夏氏;有的来源于官职,如司马、司徒、司空之类。有的来源于封地。夏族在后期是以父姓为主。在三国时期,有些异族还以有名的部落大人的名为姓氏。 名:生来的代号。如赵云的云,司马懿的懿,都是一个字,和姓氏匹配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名。 字:如果说的大一点,字代表的是开化状态,表示受过教育(表示而已,识字与否是另一回事),一般是两个字。如上所述,这个字可以有更多的意义在其中。在三国时,凡人未必均有字。当然有人问为何不生来就取字,一次把这个问题解决利落了?我怀疑那个时候的小孩,成活率都比较低,第一次起名嫌太珍重,小孩子不受用。渐渐的,起字宛若一种时尚,便人人都求有字为荣。说起来,在流行方面,大多都是从上一个阶级渐渐向平民走。如果是写进礼制中的,平民如果要用,就是“逾制”,是要遭到贬斥甚至杀头的。但是起字这种事情,自然不能写到礼制里去,于是立字也是一种流行的结果。 小字:也就是现在的昵称,如陈圆圆小字罗绮。小字这种东西,基本上来源于小时候某种表现或者其它什么。若非如此,则是由于身处烟花中。小字常见于明清时的倡门。曹操小字阿瞒,瞒字有三种意思:一是说欺瞒、瞒哄,这种事情都不是正人君子的行为;一是色迷迷的样子;一是闭目的样子。看曹操的作为,看来还是前两种的意思多些。说起来,如果一本书叫的名字带了曹阿瞒,恐怕只能算是小传了。 变迁:这些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名,就有一个字的,如后汉时有一人叫李昙,字云。 实际上,说到底,我还是希望大家原谅这些细节的不尽不实处,毕竟我不是历史专家。我也说了,将名和字这么早对应起来,也是一种不得已之计。毕竟那么多人,如果在其成名前接触,肯定会遇到字的问题。
第5个回答  2014-02-22
古代就是这样的,姓名,名字,比如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