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游戏的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学前班数学区角意义及目的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决定了幼儿知识的习得不是从动作所指向的客体中产生的,而是从动作本身产生出来的,是来自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为的协调。《纲要》中提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各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自由去玩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等,日常的集体教学在满足教师高效率的同时,已满足不了幼儿的个体需要。因此数学角的设置正好延续和补充了集体数学教学中的不足,提供了个体活动的需要和机会。

而大班又是幼小衔接的关键一年,数学活动也显得更加突出,其目的不只是让幼儿学习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孩子在学习传统的读写等知识的同时,需要掌握更高效的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引导大班幼儿在区角中进行数学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幼儿参与数活动的独立性、合作性,使数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将数学角和数学活动二者有机的整合,发挥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大班幼儿形成主动学习的品质呢?首先我们来再认识一下区角中进行数学活动的特点:

一、 材料广泛、新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 *** 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丰富多彩,适合其年龄特征。

但在平时的集体数学教学中所需准备的材料量比较大,所以通常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我们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而数学角中操作材料的准备则相对的量比较小,来源就相对较多,如请幼儿帮助收集、自已家的废旧物……甚至是孩子们带来的玩具等等都可以成为数学角的操作材料。因此投放材料更能做到丰富、多样、趣味,做到适时、适量、适宜。

二、形式丰富、多变,能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 全班幼儿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认知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幼儿“吃不饱”,一部分幼儿“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利用区角学习数学,形式分散化,满足了幼儿“动作”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在活动中感知物体,动作中操作数与量的关系。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符号的逻辑思维发展,促进数概念从直观水平向抽象概括水平发展,实现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让老师从“教”孩子学数学变成让孩子“玩”数学,达成幼儿的主动发展。

三、时间充足、自由,能促使幼儿间交互影响

我们知道集体数学教学中无可避免的是能力强的幼儿过早地完成操作,而能力弱的幼儿则未完成甚至无法完成,这就造成一个时间差。而数学角的设置正好顺应了这个时间差,能力强的幼儿可进行再尝试来“等待”能力弱的幼儿,在“等待”的过程中又使自己得到更深层的锻炼;能力弱的幼儿则在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再尝试时完成初步操作,形成一种和谐的互补氛围。

其实无论是在早上来园、课余时间或是餐后时间,幼儿都可在数学角中充分感知操作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概念。充裕的时间使数学角具备了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幼儿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人,并借助幼儿行为的信息反馈,师幼之间,同伴之间形成互动,使学习保持新鲜活力。

其次在阐释了其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一、 设置环境,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空......
大班数学游戏 什么叫概括数反思 6以内数的含义
课后反思:

本节课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特别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提供一些渗透著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可感兴趣的数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幼儿园教数学宽与窄有什么游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敏感,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2、逐步积累有关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3、学习正确使用操作材料,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托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愿意参加数学游戏,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摆弄。

2、感知并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对形状变化感兴趣。能指认红、黄、蓝三种颜色。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标记进行分类。(名称、颜色、形状、大小)。

4、感知“1和许多”。感知一个同名称的 *** (实物)。

5、学习10以内的唱数。3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并能运用实物进行3以内的按数取物。

6、在比较中认识物品的大小、多少。

7、感知上下、里外的空间方位,能区分白天和晚上。

8、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标记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小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材料。

2、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并对生活环境中的形状发生兴趣和进行指认。能按形状进行配对、组合拼搭。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

4、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并了解其关系。感知个数在5以内 *** 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重叠、并放、连线)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并区分多、少和一样多。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或某一特征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并能找出最大(长)或最小(短)的。

7、学习5以内的数数(实物、点子),能说出总数,并能手口一致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8、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间方位及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9、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10、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中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2、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能关注周围环境中物体形状、量的差异。

3、学习按物品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4、结合日常生活,会区分形成2—3个不同 *** (元素个数在10以内),感知 *** 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按量(粗细、高矮、厚薄、宽窄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律排序。

6、学习10以内的数数(顺着数、倒着数、目测数群)。形成数序,认识数字,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基数、序数)。

7、学习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不受物体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8、学习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材料,尝试有简单规则的数学活动。

9、能在老师帮助下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乐意与同伴、老师交流,养成倾听的习惯。

大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学习按物体二~三维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3、初步感知 *** 的交集、并集关系及包含关系。

4、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

5、学习10以内的单、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

6、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7、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8、学习二、四等分;感知守恒;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
如何让幼儿园数学游戏设计更有趣和有效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数学领域目标、要求的解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数学教育列入科学领域,使数学学习和对自然界的探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它为我们点明了: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探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幼儿自身与物体、与外部世界直接地相互作用,在活动中自我建构。

从目标定位来看,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更关注的是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和态度,重视在认知活动中发展积极的情感、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从内容和要求的变化上看,数学教育应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从幼儿现实生活中去挖掘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幼儿通过亲身的经历、感受、体验来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数学课程的核心。

新《纲要》的这种表述使我们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幼儿认识周围环境、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科学方法。

其次,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的、能在生活中应用的数学。(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第三,“生活中的数学”可以理解为“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幼儿的现实生活,引导幼儿对生活和游戏中的现象用数学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强调数学是一种探究工具)

第四,“生活中的数学”关注幼儿对生活和游戏的观察与理解、关注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关注幼儿对数学基本知识在实际活动中的运用。

基于对《纲要》的深刻解读,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探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教师也经常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

“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引领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数学,这是我们已经拥有的共识,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想要达成的目标。

二、关于幼儿数学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数学教学活动,活动区中的数学活动,数学游戏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

1、什么是教学-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从教学的规定性要求看,“教学”活动应具备三方面特征:

首先,“教学”既有“教”,又有“学”。它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第二,它是由教师发起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它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教”不仅意味着向学习者“传递”知识和技能,“教”还包括著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根据以上所述,教学应是由教师发起的,旨在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的师生共同活动。

2、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
大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哪些游戏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了解游戏是培养孩子兴趣、探究、合作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游戏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使得游戏与孩子能力的培养关系成为必要的,教师必须明白孩子们通过游戏可以学懂、了解所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但游戏不能替代教学、教学也不能替代游戏。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它更多的强调“兴趣”、“表现”、“过程”,而教学是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儿,它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强调效果,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因此,对幼儿来说,教学和游戏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是,目前老师们在教学时对数学游戏化活动还做不到科学化的运用,忽略了游戏化活动的内在实质与功能,使游戏难以发挥其良好的效果。根据这一状况我们设想:如果能以《纲要》精神为指导,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及数学游戏自身的功能与特点,系统有序地开展数学教育游戏化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幼儿参与数活动的独立性、合作性,使数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将二者有机的整合,发挥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取本园大(3)班幼儿45名为实验班,大(2)班幼儿45名为对比对照班。

(二) 研究方式:等组仅后测

(三) 研究方法:准实验法

(四) 研究时间:2008年9月——2009年5月

(五) 研究措施:

实验班:

1、 根据数学内容组织开展不同的数学游戏活动,将教育目的融于游戏活动中,使数学活动游戏化。

2、 通过努力创设良好游戏情境,提供合理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3、 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运用、设计不同的数学游戏。

如:学习10以内运算时以操作性游戏、情节性游戏、口头

游戏、智力游戏为主。

学习自编应用题以情节性游戏为主。

学习辨别空间方位时以操作性游戏、口头游戏为主。

学习排序时以操作性游戏、情节性游戏为主。

学习等分时以操作性游戏、智力性游戏为主。

对照班:按大班《教育参考书》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示开

(六) 检测项目:

1、 数知识运用能力。

2、 学习过程积极性。

3、 操作能力。

4、 交往态度。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检测数据表明(见表一),实验班幼儿比对照班幼儿在数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十分显著或显著的差异检测的P<0.01。这说明将数学教育游戏化是十分有效而成功的。优秀的、有成效的数学游戏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主要的是它能让幼儿在数学教育游戏化活动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而获得相应的数知识和数经验。其具体表现及归因分析如下:

1.实验班幼儿对10以内运算与运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在测查中,我们创设了“超市”的情境,让两班幼儿到超市中购买10元钱的东西,结果发现,实验班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快的运用口头运算的方法购买两样合起来是10元钱的东西,有的幼儿还能运用连加的方法购买3——5样东西。而对照班的幼儿则不能马上将购物与运算两种经验结合起来,且口头运算的速度较慢。究其原因是因为实验班幼儿在学习运算的初期,我们以操作性游戏和情节性游戏为主开展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对各种实物进行操作中理解加、减的含义和运算的方法,并辅以情节性游戏消除运算所带来的单调、乏味,增加运算的趣味性,增强幼儿运用运算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运算的中、后期,我们以口头游戏和竞赛性游戏为主,逐步地......
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一、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教实践中还是存在忽视幼儿主体性或者对幼儿主体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现象,在指导幼儿游戏活动中往往容易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一)思想上认识不够充分

在幼儿园中存在着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够科学,专业素养不足,对于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了解不够,如今由于更多的提倡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由操作与游戏,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在区域活动进行过程中放任不管,这个做法是十分肤浅甚至是断章取义的。因为无论是从作为教师来说本来就应该承担的指导者的角色,或者是幼儿在活动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出发,教师都应该是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起观察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教师过多的限制或者放弃引导,都是对幼儿的不负责,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如何控制与把握这个引导的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行为上引导不够科学

教师在掌握幼儿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掌握不足,指导上不科学,失去指导的价值和意义,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幼儿的奇奇思妙想,但由于教师对于指导的方法掌握不够,不清楚如何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这就不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的引导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整体性,起不到对幼儿引导促进的效果,教师无法随着幼儿创造性游戏的发展不断适时给予适当的正确的支持与帮助,无法意识到幼儿何时需要什么样的指导与帮助,无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也是造成无法真正发挥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因。

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性发挥的启发

(一)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幼儿游戏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本身,理论是时间的基础,如果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不可能真正落实到教育中去。

首先,思想指导人的行为,因此作为教师,科学的教育观念就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的指导思想领导下,教师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幼儿自主性的发挥。而教育观念与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深化而产生变化,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今社会越来越强 *** 育应该要全方位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潜能,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着教师作为教学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育观念,“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等等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习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指导思想。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专业素养的不断学习与提高,重视完善教师对于幼儿自主性引导的理论体系,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学习如何恰当的运用语言达到教学目标、在什么情景下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达到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主性得以较好地发挥,在学习科学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学习在实践过程中的游戏指导策略,有利于教学实践中更科学地进行引导。

最后,作为教师要热爱儿童,爱岗敬业。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儿童的表现,对幼儿细微之处更要善于发现,建立在关爱和鼓励上。由于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自控能力较差,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会出现往往无法有始有终的现象,此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提醒幼儿做事情应该专心致志;其次,对于缺乏自信心、较为胆小的幼儿,教师应多关心、以鼓励为主,增加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多一点的关注,让幼......
请结合实际谈谈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意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模拟教学的评价指标》摘要:的评价 (1)是否恰当地采用了集体活动、合作活动以及个别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 (2)组织形式是否既适合大多数幼儿数学发展水平的需要,又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照顾。 4、对活动结构安排的评价 (1)活动的结...

相 关: ◇ 幼儿园教育评价制度 ◇ 幼儿 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 寓数学整体性教学于幼儿生活之中 ◇ 小学数学一体化实验评价系列

1、对教师行为的评价

(1)教师的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精神饱满而热情;

(2)是否巧妙而熟练地运用角色的变化引导幼儿学习;

(3)是否善于提问,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独立思考;

(4)教师的示范是否准确。

2、对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的评价

(1)是否为幼儿提供了与数学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学习经验;

(2)所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在数学和其他方面的和谐发展;

(3)是否注意到了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意志、自信、独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4)是否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特别是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和自由交往的机会;

(5)是否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在其中灵活而自主地学习数学。

3、对活动组织形式的评价

(1)是否恰当地采用了集体活动、合作活动以及个别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

(2)组织形式是否既适合大多数幼儿数学发展水平的需要,又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照顾。

4、对活动结构安排的评价

(1)活动的结构安排是否紧凑、有序;

(2)是否注意到每个环节和步骤之间的层次性、系列性和递进性。

5、活动效果的评价

主要是指从幼儿方面反映出来的教育结果。它包括: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表现是否积极主动;幼儿的精神是否饱满、情绪是否愉快、轻松;幼儿在活动中对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等。

内容摘要:将幼儿数学教育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上摧毁了幼儿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基础。因此怎样将数学教育整合到主题活动中,在主题活动中怎样有效地设计与实施数学活动,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了简单的阐述。 中国论文网 xzbu/9/view-4444722  关键词:主题目标;主题内容;主题情景;数学教育;相结合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幼教事业展现出了一副新景象,当幼儿课程改革的春风迎面吹来,一个新名词展现在大家眼前,那就是——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适应幼儿需要和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教育、开展教学的活动。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主题一般来源于儿童自身的生活事件、社会生活事件和兴趣、热点等,主题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育模式,它注重课程的整合,注重教育的回归生活,使幼儿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索。幼儿数学教育因此面临比较尴尬的处境,长期以来,数学就以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特点,在幼儿的教育中形成了独立的体系。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数学教育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上摧毁了幼儿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基础。因此,在实施《纲要》和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产生了困惑:幼儿园到底要不要进行数学活动?怎样将数学活动整合到主题活动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