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欣李楠欣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0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近日传来喜讯,其毕业生李楠欣博士在国际知名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重要论文,揭示了抗抑郁药物氯胺酮的神经机制。该研究由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团队完成,首次揭示了氯胺酮如何通过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突触内蛋白合成通路,加速神经突触形成,从而快速产生抗抑郁效果。

李楠欣博士,作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期间在李量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研究成果在《Behavioural Pharmacology》和《Behavioral Neuro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在耶鲁大学,他师从Ronald S. Duman教授,专注于抑郁症和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已有多篇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权威期刊上。李博士曾荣获多项国际奖项,包括Albert Bandura杰出博士生研究奖和美国神经心理药理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研究者奖,充分展示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学生培养上的卓越成就。

传统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大脑单胺能系统,起效慢,需数周才能显著改善症状。而氯胺酮,作为一种谷氨酸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单次注射即可在2小时内缓解抑郁,效果持续一周,受到广泛关注。李楠欣的研究团队采用多学科手段,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揭示了氯胺酮如何通过激活mTOR(哺乳动物目标雷帕霉素)通路,促进神经突触形成,从而解决了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神经机制之谜。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抗抑郁药物作用机理及开发新一代快速抗抑郁药物具有深远意义。

论文详细内容在《科学》杂志2010年的329期中,标题为“mTOR-Dependent Synapse Formation Underlies the Rapid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NMDA Antagonists”,并在同期的“视角”栏目中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标志着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