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评唐诗全编的作品摘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前解
此解即《豳风》「馌彼南亩」句中所有一片至情至理,特当时周公不曾说出,留教先生今日说出也。盖一家八口,人食一升,一年人三百六十升,八人共计食米二十八石八斗。除国税婚丧之外,此项全仰今日下田苦作之人之力,更无别出可知也。今使因积雨,致炊迟。因炊迟,致饷晚。因饷晚,致农饥。此即合家嗷嗷仰食之人,无不为之仓皇踧踖,身心无措者也。故三四承之,言如此水田无际,望之但见飞鹭,则应念我劳人胼胝,不知直到何处。如此夏木阴长,听来百啭黄鹂,则应念我劳人腹枵,不知已忍几时。奈何不过一藜一黍,至今犹然未得传送。一解四句,便只是精写得一个「迟」字,如何细儒不知,乃漫谓之写景也;如何千年以来,说唐诗者,一味皆谓闲闲写景?夫使当时二南、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亦曾无故写景,则谓唐亦写景可也。若《三百篇》并无此事,则唐固并无此事;「漠漠」句,言作苦。「阴阴」句,言日长。作又苦,日又长,然后「积雨炊迟」一「迟」字,方是当家主翁淳厚心田中一段实地痛恻也。若必争之曰写景,则藜黍既迟,苦饥正切,而主翁顾方看鹭听鹂,吾殊不知此为何等诗,又为何等人之所作也!近日颇复见人画此二句,不知此二句,只是「迟」字心地,夫心地则又安能着笔!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上解,是写居辋川心地。此解,是写居辋川威仪。言颇彼有人,见我庄居,因遂疑我习静修斋。夫我亦何静之可习,何斋之可修乎!不过眼见槿花开落,因悟身世并销,正逢葵叶初肥,不免采撷充膳,是则或有之耳。且夫人生世上,适然同处,以我视之,我固我也,彼固彼也,如以彼视之,彼亦我也,我特彼也。然则百年并促,二餐并艰,人各自营,谁能相让。今必疑我习静修斋,则岂欲令二三野老侧目待我,一如阳居所云:家公执席,妻子避灶,然后自愉快耶?亦大非本色道人已。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解
此即千载喧传所云《黄鹤楼》诗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亦理之最浅显者。至于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若起手未写黄鹤,先已写一白云,则是黄鹤、白云,两两对峙。黄鹤固是楼名,白云出于何典耶?且白云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见悠悠,世则岂有千载白云耶?不足当一噱已;作诗不多,乃能令太白公阁笔,此真笔墨林中大丈夫也。颇见龌龊细儒,终生拥鼻,呦呦苦吟,到得盖棺之日,人与收拾部署,亦得数百千万余言,然而曾不得一乡里小儿暂时寓目,此为大可悲悼也;通解细寻,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于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恣意大书一行。既已书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已不须修,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固实不料后来有人看见,已更不能跳出其笼罩也。且后人之不能跳出,亦只是修补添减俱用不着,于是便复袖手而去,非谓其有字法句法章法,俱被占尽,遂更不能争夺也;太白公评此诗,亦只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夫以黄鹤楼前,江矾峻险,夏口高危,瞰临沔、汉,应接要冲,其为景状,何止尽于崔诗所云晴川芳草、日暮烟波而已。然而太白公乃更不肯又道,竟遂挦首相让而去,此非为景已道尽,更无可道;原来景正不可得尽,却是已更道不得也。盖太白公实为崔所题者乃是律诗一篇,今日如欲更题,我务必要亦作律诗。然而公又自思律之为律,从来必是未题诗,先命意;已命意,忙审格;已审格,忙又争发笔。至于景之为景,不过命意、审格、发笔以后,备员在旁,静听使用而已。今我如欲命意,则崔命意既已毕矣;如欲审格,则崔审格既已定矣;再如欲争发笔,则崔发笔既已空前绝后、不顾他人矣。我纵满眼好景,可撰数十百联,徒自呕尽心血,端向何处入手?所以不觉倒身着地,从实吐露曰:「有景道不得。」有景道不得者,犹言眼前可惜无数好景,已是一字更入不得律诗来也。嗟乎!太白公如此虚心服善,自为自己深晓律诗甘苦。若后世群公,即那管何人题过,不怕不立地又题八句矣;一解看他妙于只得一句写楼,其外三句皆是写昔人。三句皆是写昔人,然则一心所想,只是想昔人双眼所望,只是望昔人,其实曾更无闲心管到此楼,闲眼抹到此楼也。试想他满胸是何等心期,通身是何等气概,几曾又有是非得失,荣辱兴丧等事,可以污其笔端。一是写昔人,三是想昔人,四是望昔人,并不曾把楼挂到眉睫上,凡古人有一言、一行、一句、一字,足以独步一时,占据千载者,须要信其莫不皆从读书养气中来。即如此一解诗,须要信其的的读书。如一二便是他读得《庄子·天道》篇,轮扁告桓公:古人之不可传者死矣。君之所读,乃古人之糟粕已乎。他便随手改削,用的恰好。三四便是他读得《史记·荆轲列传》易水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他便随手倒转,又用的恰好也。至于以人人共读之书,而独是他偏有本事对景便用,又连自家亦竟不如,此则的的要信是养气之力不诬也。后人又有欲捶碎黄鹤楼者,若知此诗,曾不略写到楼,便是空劳捶碎。信乎自来皆是以讹传讹,不足供一笑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解
前解自写昔人,后解自写今人,并不曾写到楼;此解,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任凭后来读者自作如何会通,真为大家规摹也;五六,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此处凄凉是洲,独有目断乡关,却是不知何处。他只于句上横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起摇动入来,此为绝奇之笔也。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前解
人传此是拟《黄鹤楼》诗,设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盖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去如阿颋佛国,空如妙喜无措也。今先生岂欲避其形迹,乃将「去」、「空」缩入一句。既是两句缩入一句,势必句上别添闲句,因而起云「凤凰台上凤凰游」,此于诗家赋、比、兴三者,竟属何体哉?唐人一解四句,四七二十八字,分明便是二十八座星宿,座座自有缘故,中间断无无缘故之一座也。今我于此诗一解三句之上,求其所以必写凤凰游之缘故而不得也。然则先生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步,胡为亦如后世细琐文人,必欲沾沾不舍,而甘出于此哉;「江自流」,亦只换云悠悠一笔也。妙则妙于「吴宫」、「晋代」二句,立地一哭一笑。何谓立地一哭一笑?言我欲寻觅吴宫,乃惟有花草埋径,此岂不欲失声一哭?然吾闻伐吴,晋也,因而寻觅晋代,则亦既衣冠成丘,此岂不欲破涕一笑?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极写人世沧桑。然而先生妙笔妙眼,于写吴后偏又写晋,此是胸中实实看破得失成败,是非赞骂,一总只如电拂。我恶乎知甲子兴之必贤于甲子亡?我恶乎知收瓜豆人必便宜于种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经》中最尊胜偈。固非止如杜樊川、许丹阳之仅仅一声叹息而已。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解
前解写凤凰台,此解为凤凰台上人也。「三山半落」、「二水中分」之为言,竭尽目力,劳劳远望,然而终亦只见金陵,不见长安也。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风轨。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前解
倏然是文物,倏然却是荒草,倏然是荒草,乌知不倏然又是文物?古古今今,兴兴废废,知有何限?今日方悟一总不如天澹云闲,自来不如本不有兴,今亦无废,直使人无所容心于其间。斯真寺中阁上、眼前胸底斗地一片妙理,未易一二为小儒道也。「来」、「去」、「歌」、「哭」四字,是再写一;「山色」、「水声」,是再写二。妙在鸟人平举。夫天澹云闲之中,真乃何人何鸟?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后解
约今年已是深秋,约今日又复落日。嗟乎,嗟乎!日更一日,秋更一秋,天澹云闲,固自如然,人鸟变更,何本可据?望五湖,思范蠡,直欲学天学云去矣。「帘幕」五字是画深秋,「楼台」五字是画落日,切不得谓是写雨写笛,唐人法如此。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前解
仲晦,东吴人,蒹霞杨柳,生性长习,醉中梦中不忘失也。无端越在万里,久矣神形不亲,今日独上高城,忽地惊心入眼。二句七字,神理写绝。不知是咸阳西门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游魂。三四极写「独上」「独」字之苦,言云起日沉,风来雨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二句只是一景,有人乃言「山雨」句胜于「溪云」句,一何可笑!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后解
秦苑也,秦人何其在?吾徒见鸟下耳。然而日又夕矣。汉宫也,汉人何其在?吾徒闻蝉鸣耳。然而叶又黄矣。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今日问前人,后人且将问今人,后人又复问后人,人生之暂如斯,而我犹羁万里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