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一一阳光文化的打造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大山顺子:汲取信息精华,塑铸太阳之心

 

           

太阳心语:陶澍,黑夜里的一束光芒;一生积极进取,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打造了阳光文化。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

民族英雄林则徐: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固皆标榜经世,受陶澍、贺长龄之薰陶者也。

陶澍是清朝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特别是在任安徽巡抚时,大刀阔斧,对安徽进行了全面治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任江苏巡抚时首倡海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所取得的最重要、最典型的成果。

他在理学经世思想、改革思想、吏治思想、人才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对“湘军三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湘军三杰”(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可认为是陶澍思想与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晚清清流派领袖人物张之洞、张佩纶常以品评人物为事,曾明确提出:“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澍)为第一。”林则徐平生对陶澍也有极高的评价;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陶澍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在清嘉庆时加太子少保衔,官至两江总督,有什么样的背景,在所谓黑暗的封建社会还能做出如此巨大的事情,把人生过得风风火火,把人生价值做到极致。

仔细看看陶澍的所有资料,没有什么高贵的出身,也没有什么特别背景,他的人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不同的是,他心中永远有一盏明灯,发光发热,温暖身体,照亮人生征程,将人生活出光彩。这盏灯就是积极进取,无论何进何地都能发光发热的阳光心态。

这种心态使他就像一个小太阳一样,在人生之路上,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微笑面对,迎刃而解,顺利通行,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并打造了一种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阳光文化。

      一、出身农家,展转求学,科举路照样轻松抵达人生目标

陶澍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在湖南安化县小淹镇的陶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塾师。七岁的陶澍跟随父亲陶必铨远走长沙,在岳麓书院读书。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父陶必铨因母老思亲,回小淹镇资江上游的江南红泥田王虎文(名王崇焯,为陶必铨知交好友)家中设馆授徒,陶澍仍跟随读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陶必铨回家务农并钻研学问;陶澍亦在身边读书,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并参加一些农业劳动。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陶必铨应邀到安化县城(今梅城镇)主持修复南宝塔,陶澍亦跟随在安化学宫读书。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陶必铨到益阳曾润攀家中设馆教书,前后四年,陶澍仍跟随在侧读书。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陶澍幼年时还是打过柴、放过牛、捕过鱼,粗茶淡饭,生活还是比较艰苦,与当时出生在农村的绝大多数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要随父母到处漂泊,岳麓书院、父亲的朋友家、安化学宫等,父母走到那儿他就跟到那儿,当然都是读书,并且还要农业生产劳动。父亲是教书先生,家境并不算很拮据,还有四书五经可读,这也是他与其他陶氏名人相同的地方。

乾隆六十年(1795年),陶澍参加县学考试,得补邑诸生。嘉庆三年(1798年),陶必铨转赴益阳石井,在刘静园家中设馆授徒,陶澍仍跟随父亲读书。同年,陶澍与安化县一都河曲溪人黄德芬结婚。嘉庆五年(1800年),随父赴长沙参加湖南乡试。

嘉庆六年(1801年),陶澍离家北上,参加会试,却名落孙山。遵父嘱,留京温习功课,准备再试,以图进取。嘉庆七年(1802年)春,陶澍在京参加壬戌科会试,中进士,为第63名;四月,参加殿试,为二甲第15名;朝考,嘉庆帝召见,定为第55名,成为安化第一个进士。

陶澍年轻时所时期所走过的路与其他同时代的人一样,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样的读,参加了县学考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走的都是大家认为腐朽堕落的科举路,与我们现在的求学路也没有什么两样,也曾经名落孙山,一再补习。但他听从父嘱,积极上进,努力读书,最终这糟糕腐朽的科举路照样抵达陶澍的亮丽人生,终于以第63名的成绩中进士,成了安化县第一个进士。

不抱怨,不苦逼,不计较,努力在大家都走的路上拼命奋进,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向前,最终照样能走到终点,达成目标。这就是陶澍青少年时期努力走过的科举路,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但经过自己的努力,照样可以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二、以民为本,改革创新,有所作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陶澍出生在农村,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知道农民的疾苦。少年时又读过四书五经等会儒家经典,在内心世界中还是要有所作为,为自己为社会为穷苦的农民做点事情。

陶澍有很强的民本思想,懂得“民心”、“民力”的重要,“民本”思想在陶澍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具体地表现于他对人民的重视、关心、同情、爱护、保护等诸多方面。他重视农业生产,教农民种植双季稻,兴修水利。关心人民生活,每遇灾荒,总是深入灾区积极赈济。

同情人民的困苦,多次向朝廷反映人民的困难,申报减税缓赋。保护人民的安定生活,对欺压人民的官吏、恶棍,竭力惩处。他的许多诗歌,更形象地说明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广大的老百姓。如吃饭不忘耕夫,“常恐七尺身,远愧一囊粟。”

喝茶不忘茶农,“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充分表达了他对广大老百姓的深切关怀。以民为本,为民当官,为民做事,是陶澍的为官之道,也是他人生有所作为的最大追求。

陶澍在负责治水时处处想着民众,特别注意继承传统又不泥成说,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为国做事,为民分忧,是做事的目的,但在做事的过程中针对几千年来形成的僵回的机制体制,必须大胆构想,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才能突破原来的沉积,有所建树,有所作为同,才是陶澍人生的最高境界。

如治理淮河时在两岸筑堤束水,提高洪泽湖水位,蓄以敌黄。在治理洪泽湖时,针对黄河倒灌造成洪泽湖淤积成灾的实情,疏通与洪泽湖相通各水,又抽水入湖,设法增加洪泽湖水量,从而使黄河之水难以倒灌入湖。

在治理吴淞江的历史中,都是在入海处修建石闸,当海潮来时,关闭石闸,以防泥沙进入。待海潮退时,开启闸门,使江水畅通入海。陶澍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建闸有阻止大海泥沙进入吴淞江的作用,也有使海湖泥沙停于闸外、江水泥沙淤于闸内的害处,且害大于利。

海潮有挟沙而来的本领,但退潮亦有挟沙而去的力量,且能稍带挟走江流冲下的泥沙。对比之下,退潮的作用更多、更有利。建闸费工、费力、费财,且有阻碍船只往来之害,不利交通。故陶澍改“建闸拦潮”为“撤闸通海”。

在治理浏河、白茆河时,陶澍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将浏、白二河挑成不通海的清水长河。这是因为浏、白二河“尾阎皆有堈身,外高于内,若必开通海口,恐潮汐倒漾,转易停淤,且口门皆有拦沙,挑浚倍为费力。即开通之后,涨沙恐复相连。今为农田起见,期于利灌溉而便疏消,则莫若挑成清水长河。

不必求通海舶,既节目前之工费,且免日后之受淤。其为利益农田,似有把握。”这一创举受到魏源的高度赞赏。

    三、勇敢担当,遵从理规,把事情做好是人生最大的功德

    陶澍自称“生性素锐,每以没世无称为惧。”遇事能“奋不顾身”,有始有终。陶澍非常钦佩历史上以天下为己任、奋发有为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张居正不顾阻力和反对,不避嫌怨,整肃吏治,起而改革,选贤汰庸,终于开有明一代新风。陶澍非常佩服张居正的勇气,称其为“旷古之奇才”。

陶澍为政,处处体现了勇往直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陶澍善于政事的行政才能,首先是其丰富的学识为之奠定了做事的基础。陶澍自幼以神童著称,聪颖机敏,思维清细,长于记忆,善于理解。

陶澍不仅认真学习了四书五经、子史文集等儒家经典和官方文集,而且博览了野史、笔记、方志、族谱、小说等杂书。进入官场后,又在翰林院、国史馆任职,多和文人、学者打交道,学识大进,知识面更加广泛。

陶澍极爱学习,家中藏书极多,左宗堂在小淹时曾说:“吾在此最快意者,以第中藏书至富,因得饱读国朝宪章掌故有用之书。”左宗棠在晒书时,偶然发现沙漠寻水之法,后在西北作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一例,说明陶澍藏书广泛实用,也说明陶澍读书的广泛和知识的丰富。

陶澍善于政事的行政才能,其次是其丰富的经历为之奠定了基础。陶澍入仕后,任京官十年以上,接触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考试、教育各个部门;外任时,又去过四川、山西、安徽、江苏以及路过许多省份。

从所担任的职务来说,从中央部门的编修、御史、考官、给事中;到地方的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阅历的丰富,不仅积累了经验,特别增长了行政能力,既能在复杂情况下处理各种难题,又提高了综合全局的指挥决策能力。

陶澍善于政事的突出表现,在于能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抓住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即他所说的“正本清源”“提纲挈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魏源称其“生平所至兴革,务挈大纲,导大窾。”在盐政问题上,官盐滞销、私枭猖獗、盐课无着,陶澍抓住官盐成本太高这一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强调解决的办法就是“减价敌私”,盐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治理江苏水利,陶澍从全局出发,作了深刻的分析:“天下之水利,莫大于江南,太湖又江南水利之大者也。其泄而注海之道,曰吴淞、曰浏河、曰黄浦。而洞庭东西山支河别港,随地得名者,则有三十六浦。旱潦于是乎备,衣食于是乎生,财赋于是乎出。故江南水利,必先治太湖。治太湖,不惟治其下游之吴淞、浏河、黄浦而已,其支流河港,亦必次第治之,而后小水治,而大水益治。”江苏水利的治理,就是按照这个原则次第兴修的。

    陶澍善于政事的又一突出表现,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下属官员的积极作用。封建官场,多用人唯亲,相互结党,又官官相护。皇帝也利用官员矛盾,驾驭群臣。如地方大吏总督、巡抚分别向皇帝负责,总是互相猜疑斗法,皇帝也利用其控制封疆大吏。陶澍胸无城府,待人表里如一。

从京官开始,就团结了一群官僚,如宣南诗社,就是陶澍与同僚联络感情的一个团体。陶澍任巡抚时,与总督孙玉庭、琦善、蒋攸銛关系友好,并先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任两江总督后,又能和三省巡抚卢坤、程祖洛、林则徐、陈銮、张师诚、邓廷桢、裕泰、钱宝琛等人团结合作。清代两江总督与河运总督因职责和地域的牵扯,一直矛盾颇多,相互指责。

陶澍却和前后河运总督张井、麟庆和衷共济,相互支持,为有清一代少见的奇事。陶澍不仅能在错综复杂的封建官场应付自如,而且善于识人、用人。《清史稿》说:陶澍“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风生、俞德渊、姚莹、黄冕诸人之力。”陶澍在政治上的成功,和他善于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有密切的关系。

面对不同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陶澍勇于任事,敢于担责,努力排除错误的意见,遵照事物发展的逻辑,寻找事物之间的辩证规律,大胆设想,寻找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努力把事情做好才是人生最大的功德。

  四  心无止境,做事陈理,打造光辉灿烂的中华阳光文化

  陶澍为政的座右铭是:“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勤于政事,身体力行,任劳任怨,认真负责,是陶澍吏治的基本原则。任职吏部时,“案牍如鳞,亦以一手治之,未尝假之书吏。”在川东,他一反官场因循疲软的拖踏作风,雷厉风行,“有诉立讯,剖决如流”,所有诉讼积案,都得到妥当的处理。

在安徽清理钱粮,“日夜栗栗,伏案勾稽,如老诸生目耕之不遑也。”任考官评阅试卷,每卷阅读三篇,才动笔写评语,作结论,不致使优卷落榜。陶澍位至封疆后,手下幕僚、书役成群,仍然坚持自已动手,事必躬亲。

魏源称其“手不释卷,奏议下笔千言,无能代具草者。”“洪音环辩,上下古今,往复曲折,无不达之意。接见寮属,自辰至午,指麾区处,不遣钜细。”大小兴革,从决策到实施,均亲力亲行,井井有条,水到渠成。

陶澍勤政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重调查、重实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他强调只有深入调查实际情况,了解各方利弊,才能求得真理。

为政一地,就要了解地方的山川、风土、人物、官师、学校、财赋,才能从实际出发,办好政事。四川总督蒋攸銛说,陶澍每到一地,对地方情形的了解,便透彻无遗;而别的人到一地,总需数月才熟悉地方情形。

陶澍主持海运,“宵旦讨论,寝食筹度,徵之属吏,质之滨洋人士,诹之海客畸民,众难解驳,愈推愈审,万举万全。”只有全面周密地把各方面的情况调查清楚,才能制定政策,采取行动,海运的成功才有可能实现。

陶澍勤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不仅勤于动口,调查了解情况,而且勤于动手、动腿,经常检查督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曾有人记载陶澍检查、验收吴淞江水利工程情况:“屏舆从,徒步视察,不受属吏欺,风霜劳淬弗恤。”亲自以水尺测量坝内外深浅宽窄,凡不符合规定的,予以严诘,立即返工。

陶澍主持的水利工程,都经受了洪水的考验,发挥了长期的作用。当时,一般官员验收工程,多是“骑从如云,堤上拥八驹疾驰而去”,丝毫不顾工程质量。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陶澍和林则徐经过认真的调查、考察,共同提出了以“自铸银币”为中心的改革货币的主张。这能抵制国外货币的侵掠、保障本国货币的稳定,解决当时最大的财政问题,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魏源曾评价陶澍是“骋古今之学,剚繁剧之才”“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及备兵川东,摘伏发奸,又为能吏。” “能诗”,指文学才能;“能言”,指有胆有识;“能吏”,指行政能力。陶澍进入官场后,以能员著称,特别善于处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难题。

陶澍的一生积极进取,努力做事,书不释手,学识丰厚,思维敏锐,下笔成文,出口成章。故一生著文赋诗,造诣不浅,著述颇丰,书画兼长,为后代留下了不少佳作,著有《陶云汀先生奏疏》七十六卷、《陶文毅公全集》,《陶云汀先生题稿》八卷,《印心石屋文钞》三十五卷,《印心石屋诗钞》初集四卷(包括《出山草》《玉堂草》《江湖草》、《太史草》),《印心石屋诗钞》二集(即《皇华草》)三卷,《抚吴草》四卷,《蜀輶日记》四卷,《陶渊明集辑注》十卷,《靖节年谱考异》二卷。   

还有无论陶澍在什么地方做官,对当地的民间艺术特别感兴趣,并且注意广泛地收集这些资料,主编成书。他曾主编或校刊的书籍有《资江耆旧集》《海运全案》《重浚吴淞全案》《云台新志》《吴中唱和集》《吴淞口唱和诗》《和治水诗》《漕河祷冰诗录及图谱》《云台山唱和诗》《印心石屋五秩诗文荟》《咏印心石屋诗》《御书印心石屋诗文荟》《印心锡祜萃言》《皖藩政要》等。另外,他还主编各种地情资料,为资政育人服务,如《安徽通志》《水利七案》《沅江县志》《安化县志》《洞庭湖志》《陶氏族谱(四续)》等。

这些著作就是陶澍自己行为的最好总结,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陶氏文化。陶澍的一生是积极行动的一生,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沉规漏习都进行实地调研,按照事物的规律大胆设想,制定可靠政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工作之余,奋笔疾书,做事陈理,把观察思考的东西归纳整理,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打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阳光文化。

注释

. 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光明网[引用日期2014-10-14]。

.易永卿 陶用舒,《陶澍和“湘军三杰”》(A),湖南城市学院,2005年。

. 360个人图书馆,陶澍: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

. 陶澍,《试安化茶》诗中的句子。

. 豆丁网,《陶澍的为官之德及其评价》中的句子。互动百科,陶澍,《清氏总督》。

. 王朝网络,《经世思潮与洋务运动》。

. 携程网,《带着思想去旅游——第三站:安化陶澍墓地》。

.《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六》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8-28]。

. 原话见历史吧,百度贴吧,陶澍。

.《干国良臣陶澍》:“悬河之辩,不可复闻;骋古今之学,剚繁剧之才,不可复见。漕盐边防,日棘一日,朝廷拊髀之思,无可复慰。乌乎!匪公之功,维斯民之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