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凭情绪作为者一事无成,以理智谋划才是智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5

人生不要凭感性去做事,一个真正好的人生结果,都是以理性扶持自身所能达到的状态。

感性只能作为人生的锦上添花,却不能成为人生的立身之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凭一时的意气和兴致去做事的人,会随时开始但是也会随时停止,怎么会是永远不后退的智慧呢?只是从感性认识出发去领悟道理的人,就会时而领悟又时而迷惑,终究不能成为永远光明的智慧之灯。

对于人生来说,不管是内心的修行,还是真正实践地去谋划某一件事情,感性永远不能支撑你走向终点,只有客观地审视自身之后,用理性扶持自身,才能得到一个相对良好的结果。

因为人的本性之中存在一个常态,就是对很多事情都只是保持三分钟的热度,所以当这三分钟热度退去之后,就需要冷静过后的意志支撑自己走向终点。

人若想有一个期待的圆满结果,就必须要摆脱感性的打扰。

通向罗马的路有千万条,但是每一条路都要用“持之以恒”来贯穿始终,所以必须保持理智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感情用事者终将一败涂地。

无论是立功还是修行,古代有一人在这两者之中都能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这个人就是王阳明,他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持之以恒对人生所起到的作用。

王阳明从小就在私塾先生面前立下誓言,说:“人生的第一等事就是做圣贤”,当时在别人看来,王阳明的这种想法既可笑,又有一些张狂,因为毕竟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

但是王阳明对于这件事情并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用一生去追求,甚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来诠释了他要成圣贤的决心。

王阳明在17岁的时候,就奉父亲之命返乡完婚,正所谓说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但是对于王阳明来说,“洞房花烛夜”之时,他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他在新婚之夜的时候出去“求道”了。

原来,王阳明在举行完婚礼之后,闲来无事就出去溜达,他无意之间走到一个叫万寿宫的地方,发现一个鹤发童颜的道士,两人便攀谈起来。

两人越聊越是觉得相见恨晚,从人生世事谈到生命 养生 ,不知不觉竟谈了深更半夜。

直到天快亮的时候,他才想起来自己已经错过了新婚之夜,于是赶忙回到府中,这就是王阳明为了求道而忘记结婚的事情。

后来在成婚的第二年,王阳明又带着妻子返回京城,途经上饶的时候,特意下船拜访了大儒士娄谅,娄谅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生教条,就是: 圣人必可学而至。

意思就是只要不断地努力就可以成功,这个信念也解答了王阳明存在于内心多年的疑惑,也坚定了王阳明要成为圣贤的决心。

对于王阳明来说,他也用自己的一生经历,对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正是因为从小就有立志成圣贤的意识,所以在遇到重重苦难和阻隔时,才能一往无前。包括他后来入朝为官,被宦官刘瑾排挤并且追杀,再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等荒蛮之地,又在龙场悟道等等一系列过程。

正是因为王阳明具备了顽强的意志,才有了后来真正通向内圣外王之路的结果,而这个意志就是靠理智支撑的持之以恒。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只是凭着三分钟兴趣给自己树立目标,怎么可能会在遇到多重艰难险阻的时候,还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初心,并且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所以说要做成一件事情,无论是修心还是谋划功业,都要具备理智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感情用事之人终究一事无成。

正所谓: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我们不管是面对当下的某一件事情,还是纵观自己的整个长远人生,应该静下心来仔细考虑,权衡长远利弊之后再行动也不迟,而不是只是为了眼前小利而错失人生应该走的方向。

急功近利,往往是因为目光短浅,缺乏思考而做出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所带来的也不会是正确的结果,只有摆脱眼前的小利和纷繁杂乱,着眼于长远,真正的沉淀自我,才会获得一个良好的结局。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