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介绍一下苏德战争初期的情况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10-30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l/06/11028161/20050328/12199564.html

明基文化《东线》杂志供中华网特稿
从马克斯计划到奥托指令

希特勒在发动对苏战争上确实是异乎寻常的迫不及待。就在7月22日会议后不久,他甚至询问指挥参谋局长约德尔有没有可能在40年秋发动侵苏战争,吃了一惊的约德尔只得抱了一堆地图来说服希特勒放弃这个完全不可行的念头。

希特勒如此急于消灭苏联,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本人对此做出过解释:“今天我们武装的比任何时候都强大,这种军备水平我们保持不了多久……总有一天俄国人会闯进来,也许是八九年以后,也许是一年以后”;“时间对敌人有利,目前的力量对比只会向不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斯大林没有睡大觉”。

显然,希特勒意识到德国潜在力量上的劣势和本质的缺陷,以及苏联蕴藏的巨大潜力。如果等到克服了这些缺陷以后再进攻苏联,德国将丧失暂时的优势、失去统治世界的机会。基于这样的判断,希特勒认为他不能等待。

出于同样的考虑,他也不能等到消灭英国以后再进攻苏联。毕竟在1941年,不列颠岛国的力量不足以威胁德国在欧洲的统治,德国没有必要为她而丢掉消灭苏联的难得机会。而且希特勒相信,“如果(对苏作战)胜利,可能造成迫使英国媾和的形势”,同时“消灭俄国之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不仅如此,整个世界都会因为苏联的崩溃而“屏住呼吸”,这将为德国夺取世界霸权铺平道路。

当然,实现这些“美好前景”的基本前提是对苏作战一定要胜利,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而在当时,无论是希特勒还是他的将军们对此都深信无疑(只有少数人例外)。就算他们预料到过相反的结果,妄图称霸世界的希特勒恐怕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争取尽快发动战争的同时,德国人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结束她。为此他们选择了在波兰、西欧战局中已经操作得非常熟练的闪击战来进行对苏战争。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在1940年7月21日提出的“不成熟”意见规定了战争目标:用“4到6周”的时间,“击败俄军或者至少占领足够的俄国领土,使苏联轰炸机不能够到达柏林或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另一方面,德国空军轰炸机却能够到达苏联境内的一切重要目标”。

西方历史学家后来批评这是一个目标极为模糊的战略,而且也不完全符合希特勒的野心。但希特勒倒不是太在乎这个目标的保守:反正只要消灭红军主力(希特勒和军队都相信这一点是能做到),那时再提什么目标,都是能够办得到的。

1940年7月29日,暂时调到陆军总司令部的德军第18集团军(该集团军被部署在苏德边境)参谋长马克斯少将受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委托,开始制定侵苏的具体战争计划。8月1日哈尔德对马克斯的计划进行了修改。8月5日,提出了《东线作战方案》。根据该方案,德军将从普里皮亚季沼泽两侧,分南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势。

在陆军总司令部拟定计划的同时,国防军统帅部的约德尔也命令属下的洛斯贝格中校制定最高统帅部版本的侵苏作战计划“弗里茨”。该计划于9月15日提出。其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命令新任命的第一总军务长保卢斯中将(就是后来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保卢斯元帅)在马克斯和洛斯贝格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奥托”方案。

从11月29日到12月7日,在保卢斯主持下,陆军总司令部对“奥托”方案进行了图上作业,从而在陆军内部形成了对侵苏计划的共识。1940年12月5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将“奥托”方案呈交给希特勒。

第二十一号训令

总的来说,希特勒对该方案比较满意,但他同时也认为“莫斯科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出于战争经济的考虑,红军不会放弃北部的波罗的海和南部的乌克兰。因此,中央方向的德国装甲部队在推进到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大陆桥之后,就应停止向莫斯科的推进,转而分别向北部和南部发动进攻。换句话说,希特勒决心在占领莫斯科之前先消灭基辅、列宁格勒方向的苏军。这固然与希特勒所强调的经济因素有关,但显然也受到保卢斯和洛斯贝格计划对苏军从南北发动反击的忧虑的影响。精通历史的希特勒不想让德国军队重蹈拿破仑孤军深入莫斯科的覆辙。

按照希特勒的这一战略构想,12月6日,约德尔委托国防处处长瓦利蒙特拟定对苏作战指令。最终在原有的计划方案基础上制定出著名的1940年第33408号绝密文件、国防军统帅部第21号训令《巴巴罗萨方案》。12月13日,各集团军群接到了东方战局的预令,12月18日,希特勒以预防性措施的名义批准了该方案。

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规定,德国武装部队应在对英战局结束前,以一次快速战役消灭苏联。为此将投入陆军、空军的主力。而在西线以及其他占领区,只留最低限度的兵力。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德军装甲部队应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在普里皮亚季两侧大胆契入苏军纵深,将其围歼在国境地带,并阻止残部退过第涅伯河和西德维纳河,占领波罗的海地区和列宁格勒。

在经过这一决战阶段后,德军在第二阶段的任务要轻松的多,主要是继续追击苏军残部,并打垮其战略预备队(按德国估计,苏联人应该组织不出来多少预备队),同时占领莫斯科和顿巴斯。

第三阶段,德军将几乎不受抵抗地开到阿尔汗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德国的轰炸机将从那里起飞,对苏联在乌拉尔的工业基地进行轰炸。

德军的行动分三个战略方向,每个方向配置一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进攻波罗的海和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攻击乌克兰;而兵力最为雄厚的中央集团军群则进攻白俄罗斯,利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有利地形歼灭那里的庞大苏军部队。然后根据希特勒的意图,中路德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应分兵北上协助北方集团军群消灭波罗的海和列宁格勒的苏军。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陆军在后来的补充命令中则规定,一旦北方德军顺利完成任务,中央集团军群就不必再向那里派出部队,而直接占领莫斯科。

另外,计划还规定在北极发动一个辅助攻势,以夺占苏联港口摩尔曼斯克,确保重要镍产地佩琴加的安全。德国在战场南段将得到罗马尼亚、匈牙利的帮助(匈牙利在战前还未做出参战决定),而在北段则有芬兰军队配合行动。虽然后者只承认自己是德国的战友而非盟友。1941年1月31日,陆军总司令部《关于部队的集结》的命令规定了各集团军的具体任务以及作战分界线。

南北分兵决策的是非

后来许多历史学家在论及这个计划时,都慨叹希特勒不该反对陆军总司令部首先占领莫斯科的主张,而非要分兵去攻打北部的列宁格勒和南部的乌克兰,以至失去了取胜的大好机会;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等人因为没有“据理力争”也遭到了指责。

但这实在是事后诸葛亮。首先,当时德国的战略是要以闪电战消灭苏联。在这一点上,希特勒和陆军将领们都没有什么意见。既然如此,德军就应该在战争第一阶段将苏军主力消灭于国境地带。一旦做到这一点,向莫斯科挺进还是南北分兵就属于枝节问题了。

当然,事实上德军并没有击溃整个红军,而苏联又靠着战略后方的人力和物力不断地补充其军队。因此分兵与否就上升为关系全局的大问题了。而从后来的事实看,南北分兵明显要比直接突向莫斯科高明的多。(相关论述将在以后各卷发表)

在这里所要指出的是:德国的失败在根本上并不取决于国境交战后将主力指向何方,而在于他们战前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全面战争体制(包括军事、工业、政治等诸多方面),可苏联体制却能够为战争提供几乎无穷的人力物力。德国人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暂时占有优势的军队能够在敌人的潜力全面发挥出来之前就将其灭亡,而这一点一旦落空,失败就不可避免。

一些历史学家们总是把德国的失败归结为希特勒的种种失算以及苏联对德国力量的绝对优势,但却从来不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苏联比占据了半个欧洲的德国动员出更多的军队、造出更多的武器?仅仅因为俄国领土辽阔,资源丰富?一战中沙俄同样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可德国人只用了不到一半军队便把她打垮了。只有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苏德战争。

东方总计划

在述及德国侵苏计划的同时,有必要简单介绍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但却鲜为人知的计划:“东方”总计划。该计划的原文目前并未找到,而对该计划感兴趣的历史学家似乎也不多(包括俄罗斯历史学家在内)。但和这个残暴的计划相比,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关于德军侵犯俄国公民的行为不受军法处罚的《“巴巴罗萨”地区特别管辖权和军队特别措施》、1941年6月6日发布的要求枪决苏军政治委员的《对待政治委员的命令》、以及据戈林本人估计将饿死几千万人的对苏经济掠夺政策都显得黯然失色。

根据现存的相关资料,可以确认该计划至少要将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和东欧其他一些地区的4600~5100万居民驱逐或干脆肉体消灭。在这些人曾经居住过的地区将迁入1400万德意志人,剩下1400万当地居民也将德意志化。按希特勒的一些私下讲话,活下来的人将被作为贱民。他们中不能有知识分子,人们的文化只需认识公路上的标记或者能够数数到五百,而参与东线作战的德国士兵将成为东方占领区优先的开发者,他们被允许保留武器以随时镇压当地人的反抗。

从现存的一些德国文件来看,“东方”总计划的内容应当还不止于此,而它的实施范围显然也就是德国所能控制的范围。希特勒本人曾表示,只要战争形势允许:“德国的领土将扩大到乌拉尔山乃至超过乌拉尔山二百英里”。而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完全有理由相信德国的种族屠杀也会扩大到这些地区!希特勒的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曾经计划用400年时间,在欧洲繁衍4~5亿日尔曼人,这些人到时候当然“有权”去要求他们进一步的生存空间。因此也同样有理由相信,越过乌拉尔山二百英里的“优越的”日尔曼人无疑会在纳粹领导下继续前进,直到把其他民族消灭殆尽,占据所有生存空间为止。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残酷的战争,其目的多数是对其他民族的掠夺和奴役,而杀人则是迫使敌方屈服的手段。但在人类文明空前发达的20世纪,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却计划以战争对拥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人的民族进行灭绝。这种残暴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仅是德国种族主义所产生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西方世界优越感的极端表现。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纳粹主义难以死灰复燃,但西方世界那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却以新的形式在某些大国身上表现和膨胀。如果不加以制止,它迟早会和纳粹主义一样,给全人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的灾难。

参考资料:明基文化苏德国境交战:最长的一天

第2个回答  2008-10-27
苏德战争初期德国人站很大的 优势 因为苏联人根本没想到德国人使用巴巴罗萨
计划 德军总兵力达到560万 坦克5000辆大炮和中火炮达到12000门 轰炸机和各种战斗机4000架 兵分三路攻打苏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