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法》书摘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01

书籍里最珍贵的部分,是那些和我们的直觉、本能不一样的思维方法。

读书多的人,不仅仅是谈资多。面对同一个事实,他们还能够转动自己脑子里的各种“精神装置”,放出各种“小精灵”站到事实的各个侧面。他们能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复杂的世界。而不读书的人,对此茫然无知。

放弃细节,只观大略;屏蔽敏锐的觉察力,用“钝感力”重新理解万物。

面对他人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人们的感觉各自不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

善恶只在一念之中,而一念只在方寸之间。无论我们表面上看到了什么,如果不能由此追溯他人的动机,体谅他人的处境,我们的道德评判就难免苍白。

我们总爱想象结局。但结局之后,总是另有终局。

我们看见一只昆虫,立即就会想到它的某些主要特征,而后对它进行分类——是一只苍蝇。在这样的认知体验中,有些奇妙的东西也已失去。一旦我们把周围的东西贴上标签后,我们就不太想再仔细看它们了。语言是我们理性自我的一部分,暂时放弃它,是为了给我们的直觉自我以比较自由的空间。

02

好的战略,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具体的博弈中取胜,而是为了让我们手中握有更多的选择。

阅读也是一样。它未必能让你功成名就,但确实可以让你手中握有更多的选择。

到陌生地方去,纸上卧游也好,实地观光也好,我们都身负一个目的——对自己原本生活的超越。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就是一个“概念和观念的容器”。所以,才有了据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下的那句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信息太多,我们只有大量忽视事物的过程、细节和感受,用标签来思考,才能保持内心的安顿,才不会被沉重的知识负担压垮。

有句话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反过来也成立:时代的一座山,落在个人眼里,可能不过就是一粒灰。

通过阅读来反抗世界简单化、标签化的趋势,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回到具体的人,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真实的、复杂的、多维度的世界,这是阅读带来的机缘。

03

意义,没有那么玄虚,不过是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大的东西,“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然后把自己放进去。

文明,是通过“历史先例”获得意义;个人,则是通过“人格模板”获得意义。

因为有了陶渊明,后世所有失意的中国人,不管是被动失意的,还是主动辞官不做的,当心里烦闷的时候,都可以来到陶渊明这个名字旁边坐下,和他聊几句,听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从此,我们中国人就知道了,人在飞黄腾达之外,还可以有另一个努力的方向:拼尽全身力气,和山川田园融为一体,度过普通而有真趣的一生。

陶渊明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例子。我们绝大多数阅读,其实都是在收集这样的人格模板。心中存着它们,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我们都不会感到孤独。

一个爱阅读的人,有两种方式从书籍中获益。

一种是学习书中的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力;另一种是通过感知历史先例和人格模板,获取意义资源,把自己融入更大的共同体中,找到同盟军,从而获得力量。

04

所谓“优化”,就是对事物进行量化管理。没有量化,就没有优化可言。

“所有人的建议,都是毒药,而所有人的经历,都是宝藏”。

有用的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具体的行动指令。

一本写得好的“行动建议之书”,用心总是非常慈悲。它会体谅读者的真实处境,然后把具体的行动指令嵌入这些真实处境里。

行动建议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嵌入听建议的人的真实场景中。

一本好书也是这样,一边给我们信心,一边陪我们把路走完。

人类只要行动,就会制造一个事件。只要有了事件,就一定会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就一定会超出行动之前的预测和期待。世界就是这样在人类的行动中滚滚向前,不断产生出人意料的新事物。

学问精深的专家对“常识”的定义,和普通人往往大不相同,容易把自己研究领域中相当专门的知识,当作常识要求孩子必须掌握,“怎么可以这都不懂?”于是专家的“常识”一粒灰,压到普通孩子头上就是一座山。

“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影响,就好比是阳光对树木的影响。是一样的,但重要的是,树木在接受阳光的营养,它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成长。不要害怕影响,所有的影响,只会让你越来越像你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让精彩的人物充分影响自己,我们只会越来越像自己,而不会像别人。

大脑是生物学的奇迹。但就像我们其他部位一样,它喜欢偷懒,在可能的情况下会选择阻力最小的道路。为此,大脑会给某些进程降格,甚至索性跳过某些进程,以节省精力。这意味着大脑总喜欢走捷径,免得考虑每一个细节。在现实生活中,大脑会敷衍塞责,导致我们每天犯错误。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阅读之所以能提升人的心性,不就是因为那些好文字能把心底事写成人间事,把人间事写成宇宙洪荒中发生的普普通通的事吗?

享受,是感官接受外来的刺激;而兴趣和爱好,是多了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兴趣—能力”的循环。

爱音乐,可曾专攻过某项乐器?爱美食,可曾在烹饪技巧上有过精进?爱旅游,可曾深研过某地的历史和风物?爱电影,可曾试着拍摄、剪辑过一个视频?如果尝试过,那你就已经在“爱好”的路上了。如果没有尝试过,那你就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娱乐消费者。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游泳健将在最刻骨铭心的比赛中,可能会觉得肌肉酸疼,肺脏几乎要迸裂,说不定还疲倦得差点儿晕倒——但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刻。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痛苦”和“无聊”都不是坏事。它们都是老天爷给我们发来的信号——

如果痛苦了,就说明我们该赶紧去干点有用的事了,以获取资源、平息痛苦。

如果无聊了,就说明我们该赶紧去干点有趣的事了。

无聊不是一段劳累生活的尾声,而是一段崭新旅途的序幕。

随便说出口的一句“蠢货”“坏蛋”,实际上伤害的是我们自己从外界获取智力资源的能力。

人性恒常。生活在繁荣、安全和进步中的一代人,是经受不了人性阴暗面的突然反噬的。

苦难刚降临的时候,通常不太像灭顶之灾。它会一点点袭来,狡猾地让人看到一点点希望,然后再一点点把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逼出来。

我们人格养成的成果,配得上那些人为我们所受的苦难吗?

许多令人悲伤的事物,都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独自承担了这样的苦难而更令人难受。

我们认为自己的烦忧是一种诅咒,或是揭露了我们邪恶卑鄙的本性。如此一来,我们的苦难就毫无尊严可言,而是我们恶劣的本质所应受的惩罚。

我们需要帮助,才能在自己最糟的经验里找到光荣,而艺术正能够为这些经验赋予社会性的表达。

把悲伤上升到整个人类的经验中,使其成为公共品,个体的悲伤才能获得尊严。

今天我们看到的苦难,只是前人的日常。

读书的结果不是记住了什么信息,而是能够看到那些自己倾慕的人,感知他们的境遇,为他们欢喜,为他们赞叹,为他们流泪,从此把他们留驻在自己的世界中。生命中每多一个这样的人格,我们就向更好的自己迈进了一步。

通过阅读,进而调用我们头脑中的“人格储备”,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难想象出来。

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其实我们也可以倒过来用这层意思。

当一个人的人格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他就在帮助我们思考。很多时候,他不必真的发言。他在,故他思。

决定选择的,更多的是所处的位置。所以,调用大脑中的人格模型,也是在做一个思想实验——强行把当下的自己切换到一个别人的位置上,然后想象自己该怎么做。

寻求“人格”的帮助,甚至都用不上他人,用自己就够了。更准确地说,是用想象中不同情况下的自己。

假设你是一名家长,正在骂孩子,骂得特别生气。这时候有一个锥心之问:你真的很生气吗?你可能会说,我被孩子气糊涂了,就是很生气。那我们再假设一种情况:孩子的班主任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你接起电话,是不是马上就能摁住怒意,口气平和起来?

面对老师能摁住脾气,是因为你很自然地切换了自己的情绪状态。而在孩子面前摁不住,无非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手中握有权力。

有一个很有趣的思维方式,叫“10加10加10思维模型”。意思是,当我们要做一个决定时,我们需要想象另外三个自己:10分钟之后的自己、10个月后的自己和10年后的自己。想象一下,他们会如何看待当前的这件事?

1985年的一天,在英特尔的两位创始人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之间,发生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我还记得1985年的一天,那时我们已经在漫无目的的徘徊中度过了一年。这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意志消沉地与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谈论我们的困境。

我朝窗外望去,远处,大美利坚游乐园的“费里斯摩天轮”正在旋转。

我回过头问戈登:“如果我们被踢出董事会,他们找个新的首席执行官,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戈登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我死死地盯着他说道:“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回来自己做这件事呢?”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很难,不过是因为我们身上有过多的、毫无必要的负担。这时,如果换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就可以轻装前进。

通过阅读,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的魔法世界。身体像最缓慢的植物一样安静,头脑像最狂野的动物一样奔行。

我们就这样,以文字抵达理想意义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