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谁知,对三国演义评论,有劳兄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4-06
三国演义开篇之滚滚长江东逝水,作者为无名氏,读起来气势就已经非同一般了。对于三国演义,我个人认为是一部值得阅读50边以上的作品。
伟大领袖说,他打仗就是一本三国演义,虽然有的夸张,事实上,毛先生对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和明清军事历史了如指掌,颇有造诣。但是三国演义的军事价值的确不同一般。
第一,三国演义的军事价值
在整个全本120回的三国演义中,记录大小战斗不下百余次,重大历史性战争大约有5次。主要体现在下面的记录中。不过对于东汉历史来说,实际战争形式和内容可能和三国演义出入比较大。
我个人分类如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平定南蛮
六发中原【包含姜维七发中原】
三国归晋
就具体战争记录和描述来说,和实际历史肯定不一样,因为三国演义包含了作者罗贯中先生精神理想和道德取向。【一说是施耐庵先生合著】
三国演义中的所有战斗战争都突出了一个字---“谋”字
也可以说其中记录的战斗战争过程包含了作者本身的谋略和智慧。
结合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来看,三国演义将军事运用和理论结合发挥到了一个前人所没有的高点。【一说是孙膑兵法】
三国演义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军事教科书,至少是军事启蒙教材。其中对于兵力,阵地,组织,调动,实际战斗,指挥系统运作,后勤保障,战术讨论,战役谋略甚至将领考核,军队操练军事演习都进行了充分具体的表述。
因为手头没有三国演义的原本,所以现在只能根据过去阅读记忆来写下下面内容,如有不实,请参见罗贯中先生的原文。
比如,训练兵士,诸葛亮在新野练兵,周瑜在鄱阳湖练水军,曹操收编各路人马的训练
比如,阵地设定,在具体战斗打响之前,主帅或者是战斗指挥官都需要亲临一线,诸葛亮几乎每次亲自指挥的战斗都会亲自到阵地看看,所谓天时不如地利,许多计谋也就是从中得来。比如盘蛇谷火烧藤甲兵。
比如,合理利用兵力,充分调动有限兵力,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在官渡之战中的曹操,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六出祁山的孔明都是一流高手。
比如,后勤系统,将军考察等方面,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述
这里需要重点说说六个军事家【排名不分先后】
曹操 诸葛亮 周瑜 郭嘉 司马懿 陆逊
当然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才能卓越的人大大的有,比如鲁肃,关羽,张辽,赵云,姜维,陆抗,羊沽等等
前面所讲的六个人是各有特色的,其中可能诸葛亮是最著名的,不过,如果从实战角度出发,诸葛亮的实际战斗成功率并不突出。
也许对于六个人其中的郭嘉先生,大家有一点的陌生,其实这个人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人物,今天就说说郭嘉先生。
郭嘉字奉孝,从军数十年,好像大约是11年左右,是曹操身边重要的谋士之一,为什么说他是军事家呢?
这是因为
郭嘉计谋胜算高,郭嘉遗计定辽东是为明鉴。关键是郭嘉很年轻就去世了,曹操一生奸雄之人大哭说,本有心将大位传给郭嘉。也许曹先生是说的冠冕堂皇之言,但是就曹先生一生对待手下之人看,能够配当起这句话的也就是郭嘉了。后面的司马懿是为另外一种心境。
郭嘉行军作战,随军行动,不避艰险,跋山涉水辛苦异常,但是对于敌情分析,敌人心态分析,战场局面控制往往料事如神,一言九鼎。
从曹先生手下看,许悠,贾诩有此本领,但是许悠最后狂傲放荡,被许褚所杀,贾诩是得善终,不过,贾诩由张绣处转场入曹操手下,不免有些让人不爽。从军见战不如郭嘉。
贾诩疑兵之计胜吕布,二次追击胜曹操,三次劝进降曹操也是有识之士。在曹操谋士之中,得善终者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这位贾诩先生。早期的荀彧等都是死于非命。
郭嘉先生在战斗中对于形势估计分析是为高人。对于袁绍势力的平定立下大功。袁绍的最大根本问题不在于优柔寡断,也不在于傲气虚浮,而是在于儿子的培养上面出了问题。
袁尚袁槐身边有多争强好胜,自私自利之辈,故而兄弟相残,身首异处。
整个一个三国时代,接班人问题是为最大问题。
刘备接班人刘禅,孙权之孙皓,曹操之曹丕。综合看二代之君都逊色于一代之君。所以,三国演义到了曹操,刘备,孙权相继走了之后,焦点就只能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作者在整个一部书中,有意的将书分成了三部分---
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发展交织,成熟是为第一部分
三国鼎立是为第二部分
三国归晋是为第三部分
每一部分都是以军事题材为主线的记述。
曹操平定北方,大小战斗数十场,最为艰难。
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代,虽然比较困难,但是还算顺利。
现在重点就是刘备。
从军事上说,刘备先生在三顾茅庐之前,几乎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刘备最大优势是二个--一个相对相当稳定的团队,刘先生手下有人才,整个三国时代,武将出身武功第一算是吕布,已经被曹操杀死在白门楼,那么后面阶段性的高手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刘备的忠诚团队核心成员。另外还有一些文官,比如糜竺,简雍等,虽然不是高手,但是总是一方名士。
刘备自己估计很清楚,他缺少的是一个根据地和整合资源的机会。诸葛亮的出现解决了两大问题。刘备和孔明的关系式水鱼关系,这样的关系给予了诸葛亮充分的权利和全面控制局面的能力。
对于诸葛亮来说,从三国演义看,应该是法家治国者,崇尚法治,效仿秦之强盛过程。这样看来,诸葛亮应该是政治家成分多一些。呵呵!
按照诸葛亮的设想,春秋大师关羽大将本可以顺利攻占中原三地,可惜,关羽大将对于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理解不深,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理解。于是在连连取的胜利的时候,华夏威震之时,瞬间结束了---
有人说,名人都死于小人之手,是为真理!其实,这是表面现象,名人都死于自己之手才是真理。
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的描述在战将中尤为突出--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等,罗贯中先生对于关羽的哀叹是不用多说的。关羽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一个特殊人物。常想,为什么不让赵云镇守荆州?
三国演义或者说三国时代,有八个地方是完全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关羽兵败麦城是为其中之一。感叹啊!
赵云为什么不镇守荆州,其实又是因为一个庞统的缘故。
诸葛亮和庞统被称为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惜,庞统居然死于乱军之中。孙权问庞统,您的学识和周瑜相比如何?庞统说,我是随机应变。就是这样一个奇才,在进攻四川的途中,分兵冒进,马革裹尸!
不得已诸葛亮亲自统兵进川,是为赵云为先锋!所以,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刘备本可以轻松取下四川,但是一念之差,造成了整个时局的重大变化。
我们从军事上一下子说到了这么多,呵呵,还是重新回到军事上。
三国演义对于军事斗争的正义性不进行讨论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下面重要启示;
第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准备充分,知己知彼,胜率大增
第三,政略战略相统一
第四,后勤保障系统和群众力量是为关键
第五,用人用将之道
第六,综合实力
三国时代,三位大英雄在学习上,几乎都是走的快餐文化线路,除了曹操在文学上有所突破之外,刘备孙权几乎都是缺少什么学什么。
就学习本身来说,曹操刘备孙权都有下面特点;
第一,灵活
第二,深刻
第三,创新
先说曹操,研习兵法,中年之后总结自己的经验写了一本类似十三篇的兵书,后来被张松所误,三国时代一个聪明人杨修又将此事告诉曹操,操一气之下,将兵书烧毁,无论是否如实,充分说明操的独立思考性和勤奋。也说明操的研习深刻,但是不拘于成法。
刘备在三国演义书中,几乎没有提及其读书学习一事,事实上不是这样,刘备的学习方法是借用,是讨教,是求教式的。刘备和诸葛亮一谈就是几年,凡事都向诸葛亮请教,之前还有徐庶,司马先生,包含一些地方名士。刘备的学习结果是稳步提高自身素质。
孙权的学习,在孙先生赤壁之战开始之前,孙先生就广开言路,招募贤达,江东招贤馆是为明证。孙权此人非常虚心接受意见,信任手下员工,任人为贤。与周瑜等年轻将领长期交互意见,深入讨论时事。
三国时代,三个大英雄和其他一些豪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非常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兴趣爱好。并且坚持锻炼身体。书中记录,刘备喜欢做手工,曹操书法和诗歌,孙权长于打猎和习武。
赤壁之战之前孙权一怒拔剑,将桌子砍去一角,力气不小,这个和长期系统锻炼身体有关。孙权活的是最长的,相比曹操和刘备。
三国时期,其他一些豪杰也有独特的爱好,张飞喜欢喝酒,关羽喜欢春秋,后面还有一个左转癖好的大将,陆抗喜欢酿酒,周瑜喜欢音乐,诸葛亮喜欢抚琴,邓艾喜欢画作战地图,钟会喜欢旅游等等。
由此可见,适当的爱好是必要的。
注意锻炼身体也是三大英雄的共性部分,刘备一见肚子上的肥膘就哭了,曹操每年搞一次比武大赛,孙权一有时间就打猎。所以成大事者,身体很重要。呵呵。
第六,三大英雄都有执着的实现理想的强大心理力量和对抗逆境的能力
刘备就不说了,常想,刘玄德年近五旬还没有立足之地,寄人篱下,常常哭,什么时候能出头呢?但是刘备不这样想,他和刘表说,有了机会,我就要成龙。老刘的态度决定一切,就开国皇帝来说,中国3000年的封建社会,像刘备这样的人当上皇帝是少见的,我是说,历经如此多的挫折。于是,我想,在弱小的时候就需要学习刘备。
曹操表面看是一帆风顺的,实际上,统一北方的官渡之战,下江南的赤壁之战,曹操受到的压力和困难也不是少数,不说别的,就汉献帝不断的搞事,制造政变就够的呛。汉朝官员的调用和控制一直也是操的心理压力之一。但是曹操的乐观豁达坚定,以及计谋,终于成就了曹操自己。
从一个小小的营长做到皇帝是为不容易。
孙权也是这样,不断打仗,还需要治理一个大地方,手下的人员虽然不少,内部的矛盾重重,就说张昭,典型的温和派,老先生还活了八十多岁,对于江东政治的影响可谓大,可是,孙权与之矛盾还就是不少。总之,孙权的压力不比曹操刘备小。
但是这三个人,对抗逆境的能力都十分突出。
曹操赤壁烧成那样,居然三笑,刘备跃马檀溪,还能欣赏风景,孙权大军压境,数次险境,均稳如山。
第七,三大英雄对于人才的尊重和爱惜都是非常突出的。这个不用多说,刘备对于诸葛亮,让刘禅称为相父,曹操对于各方投降归顺之辈,尽量收归自己,将以利用,包含张绣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操也是先收下,再想办法。孙权集团也是这样,像吕蒙等普通士兵和将领的任用提拔都是有的放矢,人尽其才。
第八,三英雄都是注重民生,注重民意的政治家。
刘备不用说,对于百姓的爱护感动徐州的陶谦,三让徐州,治理新野,也是效果不错。曹操也是这样,割发代首,治军严明,对于老百姓是尊重的。对于民意也是比较趋向爱民惜民力。孙权也是如此,治理国家都是以民为本。在三国时代,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但是在曹操,孙权,刘备的建国之后,农民起义大大减少了。中原地区和南部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反叛是出现了蜀国的开国之初。
归纳三国英雄之共同点大约如上,纵观历史,英雄豪杰或者成功人士,大约都从以上的归纳中找到一定的要素。
成功三要素---
弱小之时学刘备
中期稳定习孙权
强盛发展以曹操
三国时代的忠君思想和英雄观初步形成的时候,在三国时代,我们看见许许多多的能人志士,通过自己奋斗,抓住一些机会,建功立业。也有一些,成为了跳梁小丑,一闪就没有恶劣。本篇将重点说说其实有可能成为大人物的最后一闪就过的小人物。
吕布---如此高的武功,如此反复无常的个性,贪色,不太成素的心智。注定这个人是一个悲剧。丁原被杀之后,吕布就变成了一个奇特的东西,谁都想利用一下,可是谁也不相信他。做人做到这个程度就比较可悲了。陈宫帮助吕布估计是想让他思想成熟一些,白门楼事件之后,陈宫也成为一个牺牲品。其实陈宫缺少的是对于吕布的深入研究。算是投资失误了。看起来是一只牛股,其实是熊的st股票。
王允---这是个非常有心计的人,文人之中有如此胆量的不算太多,可惜在连环计之后,治理国家控制局面能力不够,最后,被李傕郭汜被逼迫跳楼了。王允的计谋在三国演义中算是一个典型案列。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巧妙布局,该局布置之长是整个三国演义中最长的一个局。
袁术,袁绍---这是大约堂兄弟关系,实际上可能还是堂兄弟的外系,袁绍的实力远远大于袁术,但是在袁术需要救助之时,没有动手,袁术就凭一块玉玺,就敢称帝,胆量不小,可惜是匹夫之勇。
袁术兵败,死前问手下,可以蜜水?答曰,只有血水。可见,袁术其一生活奢侈,其二,对下相当苛刻,其三,根本就不了解实际战场情况。第四,下面弟兄多有不服。人心涣散。一个无术之人,妄想称帝。可笑!

董承---预谋发动一次推翻曹操的斗争活动,可惜被自己家奴所害,事实上,刘备在签字的时候就反复说要小心,要保密。要从长计议。董承事件牵涉面之大,影响之深为三国初期之最。行事不密,反为祸!
马腾---马腾在西凉威信很高,白衣马超威震西凉,同时,马腾镇守西凉数十年,民心稳固,深受爱戴。这样一个将军,有才有德。可是,为何曹操用了一个小计就灭了他。虽然后面还有马超复仇,可惜,有惊无险。我心里对于马腾的失败一直有所不甘心。唉!
当然从曹操角度说,马腾是一个心头大患,从历史角度说,马腾如此轻松就被铲除,实在出乎意料。
马超---这个后来的五虎上将,前半生可谓曲折。三国演义中,许褚虎痴将军裸衣战马超,可谓精彩,同样,张飞挑灯战马超也是经典。马超武功至少在三国时代排在前十名之列,可惜,权谋实在不够,胆色有,智谋缺。曹操反间计离间韩遂,一条小计瞬间成功!
后来,马超投奔张鲁,这个张鲁典型的庸才,可见,马超识人用人的能力远远不够。不能完全说马超是武夫,毕竟后文,诸葛亮还利用马超逼退西凉兵。
张松---不论三国演义中是否虚构张松这个别驾,张松的本事过目不忘倒是让人震惊,这个相貌丑陋的人,怀里带着一份极其重要的文件,准备私奔曹操,可惜,曹操已经不是昔日之阿瞒了。张松有眼光,但是人品不太赞成,最后,被自己哥哥出卖,被杀。虽然有的冤枉,然而,作者似乎想说这样一个道理--忠诚之心,有善为报。
三国演义中,忠诚于老主人的好像又有了相当好的结果,比如,张辽骂曹操,关羽求情,后为曹操所用。庞德抬棺大战关羽,被杀,后人好像赞叹多一些。几个著名的背叛者,比如吕布,许攸,后文书的孟达都没有好的下场。
徐庶---一个真的人才,被曹操用计骗到曹操处,以后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俗语。但是在曹操进兵新野之时,有意让徐庶劝说刘备投降,事实上,我认为徐庶应该留下来,至少这样历史可能改变。
这是我认为的几个可能改变历史的时刻。如果徐庶留下来,关羽身边有这样一个人物,断不会被孙权偷袭--吕子明白衣渡江。
后文书中徐庶借庞统之计,先期撤退到了安全地点。
邓艾---这个将军如果早生十年,可能不会有如此名气,那个时候是司马懿郭淮曹真的时代,不过,生的巧了,和姜维是一对棋逢对手的较量。邓艾有显著的军事才能,缺少政治眼光。钟会进兵之后,形式变化已经明显反应出来--司马管理者的担忧和监视。
钟会大军到时,邓艾几乎没有准备就被抓了。而进攻蜀国的第一功臣应该是这位邓艾。邓艾奇袭江油,是为上策。和姜维争斗中,几次妙计也是有可圈可点之初的。虽然有点口吃,但是作战机智,善用兵法。是为上将!
钟会---这个人野心极大,背景很深,属于高干子弟,出手很凶。他的先锋官因为栈道上有一些地方没有修好,钟会的马被袢了一下,钟会马上就被他杀了。【好像他的先锋官是一个大将的小孩,叫做乐什么的,实在记不清了】钟会和姜维合并一处之后,准备大开杀戒,其心狠毒可见一斑。
这是可以改变历史一个重要关头---姜维先生病了,从生病病情看,估计是急性心绞痛。不过,幸好姜维没有成功,否则,三国后期不知多少人头落地。
说几个三国时期的皇帝
汉献帝---这个人做了几十年皇帝,但是十分的屈辱,不过从细节看,这个人倒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其一,尽量团结手下的一些人,尽管知道都是操的人,但是还是尽量团结。比如,操将女儿嫁给汉献帝,汉献帝就和操之女关系很好,曹丕篡位之时,操女义正词严。
其二,避其锋芒,待机杀操。汉献帝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的,不过,实际上效果不行。
其三,不断加官进爵赏赐操,稳定操心。这也算是一个谋略吧。
刘禅----这个人估计是先天不足。刘备夫人糜竺之妹糜夫人怀孕的时候,正是兵荒马乱之时,估计刘禅有一点先天不足,智力水平不太高。在四川建立蜀国之后,刘禅被定为太子,这是刘备唯一选择。刘禅最大的优势就是将一切交付给诸葛亮,自己玩玩,无论后世人们如何猜想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至少诸葛亮在生前对于蜀国的支持作用是巨大的。刘禅数年不问朝政,蜀国直到战败之时,人口数百万,丝绸数百万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定的局面。
刘禅的呆傻不排除是有一定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但是为一己之私利,放弃整个国家,实在是得不偿失。
孙皓---这个人手段残忍,随即随机随意就动杀机。心里手里血腥味道太重了,所以主动是当不了好皇帝。
至于曹操方面的几个后续之君,重点想说曹丕。
曹丕有才,在没有做皇帝之前,相当的虚心,对于手下人才非常注意网罗。对于谋士直言,基本是言听计从。做了皇帝之后,有几件事做的不太明智。
其一,逼迫曹植。曹子建的诗才举世闻名,可是战斗力只表现在酒上。一个人喝酒能醉酒几天的,在三国时代可能张飞也比上。这样的人,做一个历史编写组组长就可以了,控制一下就可以,何必非常时期非要搞一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二,进攻江东是为鲁莽。打造几个大战舰就想平定江东。有点天真了。总之,身上也有诗人的气质。
其三,任用司马懿。这个司马懿从背影上看,非常像曹操,也许罗贯中想说的是司马懿有反心。对于司马懿的任用在当时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控制制衡司马懿。
中国古代帝王之术,无非三大术---王道之术,权术,制衡之术。
王道之术,没有几个皇帝用的好,权术和制衡之术是常用之术。制衡是最实用的用人之术,司马懿的权利在曹丕时代之后,就没有了制约。
其四,曹丕的心态有问题【个人观点】
曹丕死时年仅40岁,如此壮年为何一命呜呼呢?我个人估计是以下可能;
a好色,事实上曹丕还没有刘禅好色,刘禅还有12个小孩,曹丕就少多了。
b先天不足。应该也不完全。曹操几个孩子除了曹彰战死之外,体弱多病的不多。曹丕的身体先天应该不错。
c痼疾。这个没有见到记录。曹操有一个神经性头痛,后来发展到中风。曹丕好像没有这个问题
d心理压力。这个是我认为最大的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滥用药物。
历史越是试图长寿的皇帝,还就是死的快。曹操后世之君中的曹髦,曹芳等都有此喜好。
古代皇帝从秦始皇开始对于长生不老就非常喜欢,大多数皇帝深陷其中。唉!可悲!
曹丕应该是在长期精神压力之下也可能长期服用一些丹药不当,最后一战之后,就走了。

赵云 张飞 典韦 张辽 甘宁 太史慈 丁奉 诸葛恪 廖化 文鸯
赵云---常山赵子龙威名远扬。这个将军是常胜将军,一生之中少有败绩。
第一,忠诚勇敢,武艺超群
第二,打仗用心,善于用智
第三,爱护下属,军民一心
第四,原则性强,军纪严明
第五,有胆有识,谦虚谨慎
第六,学习进取,防微杜渐
以上是对于赵云的总结,也是作为上将必要的条件。就将领来说,三国时代真是佩服赵子龙。
张飞---张飞之勇,少有人敌。自称燕人张飞,字翼德。职业;屠夫。不过,身处乱世,还有一点钱,为人豪爽,仗义。武功厉害不必多说,可惜,被两个裁缝杀了。这个充分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关心下属的重要性。张飞喝酒之后常打下属,手下多有怨气。诸葛亮和刘备多次提醒他,结果如此。令人惋惜。
第二,就是刘备的问题,张飞的个性刘备是知道的,这样三弟居然领重兵把守关隘,是为刘备指挥失当。诸葛亮也有责任,张飞已经50多岁了,理应在成都做一个军事教练或者是军事顾问之类的闲职。张飞的作用是稳定三军,不能作为先锋只用。
老张只能是战斗中的突击部队,不能做开路先锋。何况,一个人心里燃烧仇恨的火焰,在需要极度理智的战场上战斗,失败的可能大大增加。
典韦---因为曹操的好色,张绣造反。典韦如此虎将一战而亡。典韦的勇猛当时无人能及,力尽而亡。不由想起另外一个虎痴--许褚将军。许褚单兵战斗力之强,也让人震惊。
张辽---原是吕布的手下,归降后,战功显著。威震逍遥津。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在逍遥津被张辽打败。张辽是为大将。曹操对于张辽的信任有加,张辽协调了手下两个曹操大将的关系。同心协力,最后打败孙权。
甘宁---曾经是河盗,大盗。勇敢异常,归顺之后,战斗力极强。在东吴军队中,甘宁战斗力堪称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