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黄磊的女儿才知道,父母规划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6

导读: 社会 在和我们灌输一个观念:穷孩子、富孩子,起点不一样,成长起来更是没法比。虽然说养孩子处处要用钱,可一个成功的孩子,真的是用钱堆出来的吗?其实,很多父母都忽略了教育的真谛——养出一个真正懂得规划自己、活出自己人生的孩子。

预计阅读:3分钟

小飞老师说:

最近,我对一句话感触颇深。

赵丽颖在一部电视剧中,母亲教育她: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赵丽颖在剧中,处处被母亲限制。

很多时候,她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处处限制自己。

其实她身为庶女,只有低调,才能活得轻松些。

一时的委屈,是为了长远的未来。

小飞老师觉得,这个话题真的很值得聊一聊。

毕竟现在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快乐很重要。

所以他们为了让孩子不丧失愉快的童年,就尽可能地减少学习时间,保护孩子的天性。

怎么说呢,这种行为,可能不太好。

毕竟, 社会 是在竞争的,你不努力,别人在努力。

等孩子长大了,跟浑身本事的人竞争,有什么胜算?

一个处处挫败的人,又谈何活得开心?

说到父母有规划,我首先就想到了多多。

每次看到黄磊的女儿,我都会发现她又优秀出了新高度。

她8岁翻译英文小说,10岁给英文电影配音,与世界顶级导演斯皮尔伯格聊电影,都丝毫不怯场。

小学三年级就创作剧本,并担任自己剧本的主演。

在父母的刻意安排下,多多10年看了500多场话剧,且终于在去年登上了话剧舞台。

舞台上的多多,从容镇定,表演出彩,连何炅都说后生可畏,黄磊夫妇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相信,在看话剧时,多多也一定觉得奔波赶场很累,在写剧本时,也一定觉得苦思冥想很难,在学英语时,也一定因为枯燥无味痛苦,在学习乐器时,也一定会因为没有进展焦虑。

然而,当这一切,促使她站在话剧的舞台上,我们会发现,她的眼中,只剩兴奋的光芒,一切吃过的苦都不算什么了。

甚至,迷恋到不愿意离开。

这种开心,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吗?

在父母的督促与规划下,让孩子掌握有难度的知识,那随之而来的成就感,才是真正极致的开心。

孩子都喜欢玩手机,不喜欢写作业,喜欢看电视,不喜欢练琴。

所以才要有人约束,这也正是家长存在的意义。

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像多多一样,主要是因为没有钱。

其实比起钱的障碍,家长本身没有规划的意识,才更致命。

有一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

就是为了研究,人究竟为什么贫穷,阶层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导演找一帮孩子,每七年拍摄他们一次,记录他们的人生。

从7岁开始,富人与穷人家的小孩,的确就开始有了明显差别。

7岁的“穷孩子”没有自律性,会打扰别人,被富人小孩嫌弃,没有任何规划,甚至不知道大学是什么。

而7岁的“富孩子”,读金融时报,讨论慈善与教育话题,知道自己以后会读什么小学,什么中学,什么大学,以及以后从事什么行业。

这差别太大,让人一阵阵眩晕,觉得,穷人孩子还怎么跟富人孩子比?

然而,等拍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时,这种疑惑就该消失了。

其中一个“富孩子”说了一番话,他说:

举他的例子,不是想证明阶层固化是不存在的,而是——个人的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目标是做知名律师/从政,走入上层 社会 。

所以他才需要拼命读书,进入顶尖学府,考取证书,结交优秀的人,培养自身品格和才艺!

这个孩子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家里有没有钱不重要,父母会不会教育,和会不会帮孩子规划未来,才重要!

而且纪录片中的“穷孩子”都表示,自己有无数机会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好,完全有可能做任何想做的事。

只要能把自己的计划坚持下去!!

小时候没有计划,长大后坚持不了计划。

穷孩子的思维,是每天都想改变,但每天都得过且过,直到再也没机会。

这一部纪录片拍下来,穷孩子有些再也没有了任何借口,有些则是恼羞成怒,拒绝再拍摄。

因为他们的一生都呈现在了世人眼前,他们有翻身的机会,但都自己放弃了。

在最该努力的年纪,他们放肆享乐,结婚生子,在发现生活的残酷时,早已无力回天。人最残酷的,应该就是失去可能性吧。

尤其是其中一个“穷孩子”,对比更是刺眼。

他只是个出租车司机,但最后住着别墅,偶尔客串演员,儿孙满堂,富足喜乐。

这仅仅是因为,他虽没有长远规划,但总有阶段性计划,且都会付诸行动。

想赛马?那就退学去做学徒,等发现自己可能没有天分后,马上寻找其它出路,考驾照,开出租车,并且任劳任怨,努力挣钱。

想演戏?就去演!

不会演就学,并借助自己纪录片的名气,积极寻找演戏机会。

想投资?就去考察!

每一个7年,他都在做自己的规划,而且真的努力去完成规划。

一个贫民窟出来的出租车司机,最后都能多金快乐!

他没有跨越阶层,但一生富足也够了不是吗?

可见,计划,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有什么样的规划,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孩子有自我成长能力。

前几天有个妈妈就跟我说,她都不敢教孩子。

因为她觉得,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自己强太多了。

有时候,孩子的见解,都超出了她的理解范围,所以她不敢教,怕拉了孩子的后腿。

就只能努力挣钱,把孩子送去更优秀的地方学习,帮孩子开阔眼界。

其实站在这位妈妈的立场上,她的做法是对孩子最好的。

孩子是未来人,我们是过去人,我们根本不知道,教给孩子的东西,是不是已经落伍。

如果自己的见解与视野有限,能不用自己的框架去限制孩子,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只需要教孩子学会做人,拥有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

就已经完成了自己作为父母,最基本的任务。

而想让孩子养成这些能力,有钱不一定起作用,必须父母懂得怎样教育才行。

真正的拼爹拼妈,是拼会教育的爹妈,而不是拼有钱的爹妈。

富有的孩子,的确会有更多机会,更多助力,和更便捷的路走,但这不表示富人垄断了所有机会!

我们没有那么富有,更需要好好研究教育方法,让孩子能有力量自己行走,有能力抓住机会,未来光明。

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觉得,小飞老师怎么有点前后不一呢?

之前才写文章提倡让父母不要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人生。

现在却又说,最好给孩子做人生规划。

所以到底是要控制,还是不要控制呢?

其实这就搞错了一个概念,教育与控制,是不同的。

孩子必须要教育,但不能控制。

教育需要讲究方法。

不能是强势的,无视孩子独立人格的,蛮不讲理地让孩子听话。

而应该是有智慧地引导,让孩子自愿听你的话。

比如,当孩子沉迷手机时,你一把夺过去,并训斥他,孩子只是因为怕你,才不情不愿写作业,这就是控制。

而找到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摆脱问题,就是有智慧的教育。

控制,简单粗暴,只会说我是为你好,然后让孩子屈服。

教育,柔和尊重,会根据孩子的不同特性,去研究与孩子的沟通方法。

所以,同样是为孩子好,有智慧的教育,要比粗暴的控制,好太多了。

而且,控制之下,必出叛逆小孩。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你如果还是黔驴技穷,不懂教育方法,只会粗暴管制。

那是一定控制不了孩子的,到时候问题就严峻了。

为了以后更省心,我们现在就该多学些 育儿 知识。

不是控制孩子的身体与行为,而是学会引导孩子的心。

不是让孩子表面上屈服,而是养成无需监督的好习惯。

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努力生活,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