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中含即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1. 10句含有“之”的古文 4句含有“于”的古文 并且翻译这些字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②“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4“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5“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之”是助词,的,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6“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8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9马之千里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

青,取之于蓝, 从

而青于蓝 比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2. 文言文中带“其”的句子及翻译有哪些

1、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2、副词。 也许;大概。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3、表示祈使。当,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将,将要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5、表示诘问。通“岂”,难道。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6、极,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1、连词。

(1) 如果,假设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大概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4) 还是。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唐·韩愈《杂说》

(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2、助词。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4) 又。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含有之的文言文句子

一、之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 例如:

①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 与“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中“是”的意义、用法相同含“是”的文言文

“是”:代词,这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 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 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