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一本能召唤荣格的魔法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文/拉娜
谨以此文,答谢介绍我此书的,隐于魔都“悟空心灵花园”的大师兄。

遇见《红书》

当大师兄从书架中抽出这本书递给我,接过书,手很自然往地下一沉。好重,我心里很怕这本书和拿起来一样沉重,摆在家里成为一件装饰品,除了物理上占据书柜的高处,每天望着我走来走去却不会和我说话的书,没有意义。

大师兄仿佛看出了我的迟疑,他深深的双眼皮下,一对聚光灯扫向我,郑重而又略带温柔地说:这本书并不需要一口气看完,也不需要一次看懂,甚至不需要按照顺序来读,书的内容是单篇独立的,可以随手翻开一页,很轻松地去看。

我半信半疑地把书搁在腿上随意翻着,如辞典一般,每一页下面都有很多关于正文词句出处的注释,书中也配着色彩浓重的曼陀罗画,是荣格生前所作,透着种神秘气息。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之父,这本《红书》也是他自称的《新书》,是荣格自我分析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试验”。书中有荣格的幻想、梦境、真言和自语,而那些他亲手画的曼陀罗,每件都称得上艺术品。如扉页的描述,《红书》更像是一本来自中世纪的“时光之书”绘本,独一无二。

书和人一样,是否看对眼,有一种缘分使然。我选择把它带走,想把它当作一本魔法书来读。荣格写的时候,是一天一点地记录,我看的时候,也计划像抽签一样,在目录中随意点选,一天一点地浏览。

《红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很难用恰当的语言形容这本书。普遍的观点是:它是荣格的一部分,有着荣格与灵魂的对话;它是荣格自我分析的试验记录;它是一部具有象征性的心理学巨作。翻看之后,我保留最初的第一印象,把它当作一本充满符号咒语的“魔法书”,希望每次打开的时候,可以召唤出荣格这位大魔法师来对话。

在《红书》导读的部分,荣格朋友圈的一位好友,卡莉·拜恩斯曾对这本书作了如下评价,其中的隐喻,十分贴切。

用60年出版的《红书》

荣格生前,有幸见过此书的,是他的一些病人和朋友,看过的人对此书都抱有极大的好奇。早期也有手抄本在小范围地流传,而荣格生前对于是否公开此书,始终犹豫不决。

在荣格去世48年后,原书的手稿才由荣格继承人协会授权委托著名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译,而编译手稿,就用了近13年的时间。

1990年自手稿整理成德文版,2000年荣格继承人协会决定公开出版,2009年初版面世,至2012年英文译注版Reader's Edition由美国诺顿出版公司出版。我现在手边这一本,便是自译注版翻译而成的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印刷的第1版,号称一字未删的最完整版。捧在手里,竟感觉还冒着热气。

因来之不易,更因尊重而慎重,书的前言、导语、译者和编者的按语,加在一起便有九十多页。对于这部分,为了解全书概要,我逐页看了。正文的部分,共三百多页,由第一卷十一个章节和第二卷二十一个章节组成。

第一卷
序言 来者的路
第一章 重新找回灵魂
第二章 灵魂与神
第三章 灵魂的恩宠
第四章 沙漠和沙漠中的经历
第五章 未来的地狱之旅
第六章 精神的分裂
第七章 谋杀英雄
第八章 神的孕育
第九章 神秘·遭遇
第十章 引导
第十一章 终解

第二卷
序言 犯错者的意象
第一章 红人
第二章 森林中的城堡
第三章 卑微的人
第四章 隐士·逝去(第1日)
第五章 逝去(第2日)
第六章 死亡
第七章 早期神庙的遗迹
第八章 第一天
第九章 第二天
第十章 咒语
第十一章 蛋的打开
第十二章 地狱
第十三章 献祭性的谋杀
第十四章 圣愚
第十五章 第二夜
第十六章 第三夜
第十七章 第四夜
第十八章 三个预言
第十九章 魔法的礼物
第二十章 十字架的道路
第二十一章 魔法师

下面这段,是荣格老年时所写,被用作本书的引言。

如编者在导读中所述,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一位现代西方思想界的重要人物,而他的作品却一直引发争议。荣格花费在这本书上的时间不少于16年,为了对作者和译者表示尊重,我也打算花个十来年慢慢看。

荣格其人

荣格于1875年生于康斯坦斯湖畔的凯斯维尔,后来举家迁往莱茵河瀑布边的劳芬。他是长子,还有一个妹妹,父亲是瑞士的一名新教牧师。1902年,荣格与艾玛·劳申巴赫订婚,婚后育有5个子女。

青年荣格,选择职业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曾陷入矛盾,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最后为了解决生计,他决定学医。即使进入大学之后,荣格脑中关于文理研究方向的矛盾仍然困扰着他,他称之为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矛盾。于是他,一边忙碌地学习医学,一边密集地阅读哲学书。我就想到了自己,在做决定时,脑海中也经常会浮现两个不同的声音,我称它们为小恶魔和小精灵。这些不算很巧的“巧合”,单方面让我感觉和荣格亲近了。

荣格的重要理论

荣格在1911年写成《力比多的转化与象征》,在书的前言中他说到:中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它标志着人生后半生的开始,在这段时期,人会出现心理变化。实际上,处于这个年纪的我,也恰巧开始了思想的转折。

荣格在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理论。在1913年的慕尼黑精神分析大会上,他提出新的心理类型理论,认为力比多有两个基本的运动:内倾,这一类主体的兴趣主要指向内在世界;外倾,这一类主体的兴趣主要指向外在世界。 而两种类型的人都需要自己的心理学来使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荣格果然厉害。当下普遍认为学习心理学,要么是自己的心理遇到了点问题,要么就是为了当心理咨询师。这个理解在我看来,有点局限,实际上人人都可以学点心理学,或者说都应该通过某种路径去深入了解自我、挖掘自己的价值。

1918年荣格写了一篇论文《论无意识》,他指出 我们所有人都站在两个世界之间:外在知觉的世界和无意识知觉的世界。 在1919年他又发表了《精神信仰的心理学基础》,在论文中,他提出两种集体无意识会被激活的情境。看到下面这段论文内容,让我差点惊掉了下巴。

1922年,荣格在这本当时称之为《新书》的日记里和自己的灵魂展开对话,其中有一段关于宗教的对答,是我迄今看到过最好的阐释,那种感觉好似终于解开了一个谜团。

荣格在1922年发表的论文中,将文学艺术作品划分为两类:第一种作品完全源自作者的目的;第二种作品支配作者。荣格认为 能够支配作者的作品皆来自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的过程就是被无意识激活的原型意象。

坦白说,看到这里,我有些感觉起鸡皮疙瘩。目前和朋友,在一起创业的公司,叫做暗光文化,具体在做的事情,包括自媒体、社群和一些体验课,我们的口号是“成为黑暗中的光,把这短暂的一生活明白”。谈不上要和荣格套近乎,如果说冥冥之中,我受到了什么东西的感召,那可能是被他说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激发,或者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产生了需求。

1926年,荣格在《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一书中强调了中年过渡期的重要性。这段论述,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非常靠谱接地气。

《红书》的正文

我感到正文部分,除了原原本本摘抄以外,其他言语都是冗余。正文三百多页,我只取第一卷和第二卷当中,那些偶尔翻到,撼动内心,宛如雷电一样的话语。

比起那个时代孤独的灵魂,我觉得荣格算是幸福的,他生前虽然没有被完全理解,但也得到了相当的认同,身边围绕着家人和朋友。在《红书》中,他坚持着灵魂的拷问,仿佛被某种力量所驱使,但又似乎踏着欣然选择的道路。

我直接从目录找到了第二卷的最后一章,因为赫然写着“魔法师”三个字,宛如隧道尽头隐隐发着的光,我毫不犹豫一路冲到底,打开宝箱,然后兀自笑了。

之所以对魔法师这么着迷,和我前一段抽筋了突然开始想写小说有关。小说的名字就叫《拉娜的魔法修炼之旅》,实际上,我此前既没有写过任何小说,也没有对魔法有任何研究,单纯地觉得这题目很酷。

当看到上面荣格的这段和魔法师腓利门的对话,我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脸上带着的是那种“沧海一声笑”的表情。

总之,这是一本我认为能召唤荣格的魔法书,和荣格对话的那个魔法师叫腓利门,而于我来说,和我对话的那个魔法师叫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