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一下中国戊戌维新和明治维新的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5-08
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均面临着内忧外患等许多具有相似之处的问题。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鉴于日本维新的重大成功,中 国开始探索以戊戌变法作为维新运动的救国道路。它们在两国的历史上都 有重大的意义。

一、历史背景相近:
1840 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开始出现衰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见的改 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分子逐渐觉醒觉得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 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改良生产技 术。

在19 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徳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 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 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 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带进行。商人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 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二、改革性质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史学界的同志们大都把戊戌变法看 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主义运动,是一种为了防止和抵制人民群众革命的手段; 它在历史上虽起过进步作用,但在本质上仍是反动的。

三、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 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力图仿效日本 的明治维新,通过皇帝的威权自上而下地实行全面的改革。而他们所设想的社会,则 无疑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

四、政策措施异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变法 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康 有为多次上书,痛陈变法之迫切。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变法 运动正式开始。6 月16 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康有为详细地陈述了他的意见,深得光绪帝的赞许。1898 年6 月11 日到9 月21 日, 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维新派对经济、政治、 文化的一些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并 于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逮捕杀害谭 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了。

1868 年1 月3 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政复古”诏书,这是日本著名的明 治维新运动的开始。19 世纪中叶,一向奉行“锁国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 俄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和侵略者 相勾结的幕府。农民和市民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中下层武士、商人、资本 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势力也投入了“倒幕”斗争。倒幕派取得胜利后,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新政府。明治天皇废藩置县,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自此以后,由明治天皇主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 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在日本历史上称作“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相比,明治维新在宗教方面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 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允许其他宗教的存在,1873 年日本取消 基督教传教的禁令。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 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日 本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也走向扩张之路。

在变法内容上,明治维新不但有“大政奉还”的高明策略,而且有具体可行简明 扼要的方案。戊戌变法却完全没有一个主要明确的改革方案。另外两次变法的重点也 不同。明治维新的主要工作,是从无到有,重点是建立原来没有的东西。戊戌变法则 是从旧到新,重点是要将原来的否定,然后另外退出一套新的政策,这样阻力就很大。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 强国
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列强态度不同: 虽然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相比之下,中国所处的形势危险得多,列强的侵略 势焰嚣张得多.而且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 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 的扶持。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难以改造以封建经济基础为依托的强大的封建上层 建筑,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

日本的强藩内部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 势,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和军事技术,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藩内资本主义生产的 发展。所以资本主义在两国的势力是强弱不同的.而实行资本主义改革,需要的正是资 本主义力量,既然力量薄弱,那么变法在中国失败了,也是理所当然的.

六、变法依靠力量异同: 当民族资产阶级在迫近眉睫的危机形势下,为了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而立即采取积极行动时,维新派选择了和平改良的道路,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应该说是唯 一可行的、策略的路线。戊戌变法所依靠的是光绪帝,一个当时并没有实际权力的 皇帝,政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 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他们害怕 农民斗争,把维新运动作为阻止农民革命的手段,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归于失败.

而日本维新派有强大的藩做后盾,明治维新领导人多为长州、萨摩藩的中上层武 士。日本的维新志士最初也企图只依托旧政权实行改革,后来终于先以历时一年又五 个月的戊辰战争推翻幕府统治,然后才陆续进行自上而下的各项改革,结果取得了成 功。日本的维新志士之所以能这样做,国内封建阵营的分化是一个决定因素。从十八 世纪开始,日本下级武士中一部分人学习“洋学”,形成了新知识分子集团。他们同藩 主有世代相传的比较紧密的历史联系,对藩内政治也有较多发言权,又比较了解下层 武士动向。中上层武士中间也出现改革派,形成在政治上比较有力的革新势力。他们 大多参与了藩政改革,维新派与人民群众也联系紧密,受到人民的支持和物资的大量资 助,力量与中国相比强大多了.

七、意义和影响异同: 维新派所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维新 派是当时中国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者,其他任何政治派别尚无法取代。维新运动是一 次积极的社会启蒙运动,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戊戌变法 虽然失败了,但它却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为以后的革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用。[5] 明治维新使日本很快地富强起来,摆脱了外国侵略的阴霾。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 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也为今后日本的不断强大发展作出 了铺垫。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