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文化的赣鄱文化“五行”功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中国地图时,或许会忽略这样一块图形:它像一片树叶,绽开些许春意;又像一轮帆船,勃发些许英姿——这块版图,它落在我们视野下方,只有移动目光才能把它仔细端详。
这块署名为“江西”的土地,自古号称“文章节义之邦”,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异彩纷呈,人才层出不穷,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的千古绝唱,毫无保留地描绘出它所散发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江西省立足本省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推介“铜都”、“绿都”、“洪都”、“红都”和“瓷都”为契机,把江西打造成自然环境好、休闲品位高、生活质量优、文化氛围浓的中部“生态休闲旅游胜地”,推动江西文化不断行远播广。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0年前,一座沉睡3000多年的商代大墓在江西省新干大洋洲被发现,可与安阳殷墟商王墓媲美,被誉为“江南青铜王国”,出土青铜器、玉器等多达2000多件,以其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特点鲜明,享誉海内外。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弥合了江南文明历史的断层,也与四川三星堆青铜文化交相辉映,谱写铸就了中国商周青铜文明辉煌的篇章。
江西德兴铜矿,有“中国铜都”之称,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也是亚洲第一大斑岩铜矿,已探明储量并开发矿产30多种,年产铜居全国之首。在此可以领略灿烂的铜文化,感受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
2009年2月7日,江西省省长吴新雄来到江铜工业园,视察生产经营情况。吴新雄高度赞扬江铜对江西工业的贡献,强调江铜是江西工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对经济影响大、贡献大。今年,江铜努力保持满负荷生产,按照最大产能安排生产任务,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就是为江西经济作贡献。作为全省工业的领头羊,江铜要继续保持争先的锐气,在挑战中奋进,在竞争中突围,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江西是旅游资源大省,又是生态资源大省,森林覆盖率达60.5%,位列全国第二,青山绿水在旅游业中唱主角。全省拥有庐山、井冈山、三清山等1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庐山、三清山先后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鄱阳湖、井冈山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与“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都成为国内外游客热捧的对象。2008年江西全省接待游客8103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旅游总收入559亿元,同比增长20.6%。
赣鄱大地巧夺天工的江山胜景,孕育出美丽的江南美景,可谓“山水皆美景,满目收不尽”。为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江西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生态旅游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与势头。
2009年1月17日,“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江西启动仪式”在抚州举行。今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生态旅游年,主题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江西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通达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工程,全面提升江西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我国重要湿地,在长江流域发挥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
作为江西的“眼睛”,它因“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每年秋末冬初,成千上万只候鸟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及中国东北等地飞来,直到翌年春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儿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它被誉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2008年7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作了《文化视角看江西》的主旨演讲,来自省内外的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共谋文化建设大计,共襄科学发展盛举。
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说,推进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正逢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国内外注重文化发展的大势和江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力保障;地利,就是江西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独特而色彩斑斓的艺术品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取之不竭的源泉;人和,就是全省干群一心一意谋发展浓厚氛围的形成,全省上下注重科学发展理念的确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江西是著名的红土地,是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重要的革命中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多、分布广,红色资源在数量和层次上都位居全国前列。凭借丰厚的红色资源,江西率先在全国提出“红色旅游”,首个推出省一级的红色旅游规划,推出红色旅游线路,精心打造红色品牌。如今,红色旅游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燃遍赣鄱大地。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旅游,成立了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了红色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江西完成了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投入上百亿元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的保护和建设等。其中,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以及革命文物修缮、保护、开发的资金多达10多亿元。红色资源开发在创新、探索、实践中健康发展,旅游品位也不断提升。
为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经典和先进文化,江西省组织创排了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和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前者自2005年公演以来,演出近300场;后者于2008年10月1日首演,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被誉为红土地又一部艺术经典。它由《印象·刘三姐》的创作班底倾力打造,总投资1亿元,以井冈山自然景观为背景,在环山与水库中建造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景观作为舞台,演员多达600多名,均为井冈山地区普通群众。《井冈山》共分为序幕《血》和《旗》、《灯》、《情》、《火》、《路》五幕,精心制作的舞台、绚丽的灯光、宏大的场面以及演员们的完美演绎,为观众奉上了视听盛宴。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江西景德镇素有“瓷都”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瓷器源远流长,闻名中外。世界也因瓷器而认识中国。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制瓷已有1700多年历史。它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以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于世。
景德镇制瓷在清朝达到历史高峰,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温颜色釉“晶莹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康熙时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风格别致,雍正时期的墨彩朴素清逸,乾隆时期的青花玲珑和仿古瓷雕等特种工艺瓷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令人惊叹。
而今,瓷器已成江西在全国乃至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2008年5月,作为北京奥运会主要文化演出活动之一,大型原创舞剧《瓷魂》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由江西省歌舞剧院、省军区文工团演绎的《瓷魂》以景德镇一个家喻户晓的“以身塑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陶瓷艺术之精灵。
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徐向东说,《瓷魂》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题材,通过特点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舞蹈,结合现代舞蹈元素,表现了中国千年陶瓷文化的精粹,高品位的文化底蕴在大气、绚丽、现代的舞台艺术中演绎出陶瓷文化“日新不弊”的创造精神。
自古以来,江西以其秀丽的山水、丰富的物产羁绊着无数骚人墨客的视线。在诗人的眼中,江西的山河是如此美丽,江西的文化是如此灿烂。循着诗人的诗句,游走在赣鄱大地之中,眼前展现一道道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让人不得不痴迷于深厚悠久的赣鄱文化,也看到了赣鄱文化崛起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