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起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04-02
地球的起源

每过一年,大家都要长大一岁。一年,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比较长的时间,可是这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质学家发现:覆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短。
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
那么人们用什么科学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呢?目前,科学上是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和它们蜕变生成的同位素含量的方法,作为测定地球年龄的"计时器"。
人们利用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特点,来计算出岩石的年龄。放射性元素在蜕变时,速度很稳定,而且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份量,生成多少新的物质都有个确切数字。例如,一克铀在一年中有七十四亿分之一克裂变为铅和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岩石中现在含有多少铀和多少铅,算出岩石的年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这样我们就能得知地壳的年龄。有的人算出为30亿年左右。
地壳的年龄还不等于地球的实际年龄,因为在形成地壳以前,一般地球还要经过一段表面处于熔融状态的时期,加上这段时期,地球的年龄估计约有46亿年。这是个很大的数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龄大的星球还多着哩。
地质科学家说地球至少有46亿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年龄的呢?
推算地球年龄,主要有岩层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方法等。根据鉴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发现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龄约有38亿岁。而太阳系的碎屑,年龄都在45亿年-47亿年之间。因此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成员大都在同一时期形成。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02
地球的起源

每过一年,大家都要长大一岁。一年,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比较长的时间,可是这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质学家发现:覆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短。
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
那么人们用什么科学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呢?目前,科学上是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和它们蜕变生成的同位素含量的方法,作为测定地球年龄的"计时器"。
人们利用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特点,来计算出岩石的年龄。放射性元素在蜕变时,速度很稳定,而且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份量,生成多少新的物质都有个确切数字。例如,一克铀在一年中有七十四亿分之一克裂变为铅和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岩石中现在含有多少铀和多少铅,算出岩石的年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这样我们就能得知地壳的年龄。有的人算出为30亿年左右。
地壳的年龄还不等于地球的实际年龄,因为在形成地壳以前,一般地球还要经过一段表面处于熔融状态的时期,加上这段时期,地球的年龄估计约有46亿年。这是个很大的数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龄大的星球还多着哩。
地质科学家说地球至少有46亿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年龄的呢?
推算地球年龄,主要有岩层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方法等。根据鉴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发现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龄约有38亿岁。而太阳系的碎屑,年龄都在45亿年-47亿年之间。因此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成员大都在同一时期形成。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第3个回答  2007-04-02
我们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同地球分不开了.地球作为我们诞生,劳
动,生息,繁衍的地方,人类共有的家园,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那么地
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对于这一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它有着种种解释,也留下了很多的
神话传说.
我国古代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相传,世界原本是一个黑暗浑沌的
大团团,外面包裹着一个坚硬的外壳,就像一只大鹅蛋.多年以后,这个大
黑团中诞生了一个神人——盘古.他睁开眼睛,可周围漆黑一片,什么也看
不见,他挥起神斧,劈开浑沌,于是,清而轻的部分上升成了天空,浊而重
的部分下沉成了大地……
在西方国家,据《圣经》记载,上帝耶和华用六天时间创造了天地和世
界万物.第一天他将光明从黑暗里分出来,使白天和夜晚相互更替;第二天
创造了天,将水分开成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第三天使大地披上一层绿装,
点缀着树木花草,空气里飘荡着花果的芳香;第四天创造了太阳和月亮,分
管白天和夜晚;第五天创造了飞禽走兽;第六天,创造了管理万物的人;第
七天,上帝休息了,这一天称为"安息日",也就是现在的星期天……
现在看来,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随着生产的发展,
对太阳系的认识也逐渐深刻.18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很多假说.近数十年
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天文学的进步,宇航事业的兴起等
为地球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帮助,现介绍几种假说供参考.但要解开宇
宙之谜,还须我们不懈的努力.
星云说: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于1796年发表
的《天体力学》及后来的《宇宙的叙述》中提出太阳系成因的假说——星云
说.他认为太阳是太阳系中最早存在的星体,这个原始太阳比现在大得多,
是由一团灼热的稀薄物质组成,内部较致密,周围是较稀薄的气体圈,形状
是一个中心厚而边缘薄的饼状体,在不断缓慢的旋转.经过长期不断冷却和
本身的引力作用,星云逐渐变得致密,体积逐渐缩小,旋转加快,因此愈来
愈扁.这样位于它边缘的物质,特别是赤道部分,当离心加速度超过中心引
力加速度时,便离开原始太阳,形成无数同心圆状轮环(如同现在土星周围
的环带),相当于现在各行星的运行轨道位置.由于环带性质不均一,并且
带有一些聚集凝结的团块.这样在引力作用下,环带中残余物质,都被凝固
吸引,形成大小不一的行星,地球即是其中一个.各轮环中心最大的凝团,
便是太阳,其余围绕太阳旋转,由于行星自转因此也可以产生卫星,例如地
球的卫星——月亮,这样地球便随太阳系的产生而产生了.
灾难学派的假说: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金斯提出气体潮生说,他推测原
始太阳为一灼热球状体,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物质组成.一颗质量比它大得多
的星体,从距离不远处瞬间掠过,由于引力,原始太阳出现了凸出部分,引
力继续作用,凸出部分被拉成如同雪茄烟一般的长条,作用在很短时间内进
行.较大星体一去不复返,慢慢地太阳获得新的平衡,从太阳中分离出长条
状稀薄气流,逐渐冷却凝固而分成许多部分,每一部分再聚集成一个行星.
被拉出的气流,中间部分最宽,密度最大,形成较大的木星和土星.两端气
流稀薄些,形成较小的行星,如水星,冥王星,地球等.
陨石论(施密特假说):前两种假说都提出了一个原始太阳分出炽热熔
融气体状态的物质.施密特根据银河系的自转;和陨石星体的轨道是椭圆的
理论,认为太阳系星体轨道是一致的,因此陨星体也应是太阳系成员.因此
他于1944年提出了新假说:在遥远的古代,太阳系中只存在一个孤独的恒星
——原始太阳,在银河系广阔的天际沿自己轨道运行.约在60~70亿年前,
当它穿过巨大的黑暗星云时,便和密集的陨石颗粒,尘埃质点相遇,它便开
始用引力把大部分物质捕获过来,其中一部分与它结合;而另一些按力学的
规律,聚集起来围绕着它运转,及至走出黑暗星云,这时这个旅行者不再是
一个孤星了.它在运行中不断吸收宇宙中陨体和尘埃团,由于数不清的尘埃
和陨石质点相互碰撞,于是便使尘埃和陨石质点相互焊接起来,大的吸小的,
体积逐渐增大,最后形成几个庞大行星.行星在发展中又以同样方式捕获物
质,形成卫星.
以上仅介绍三种关于地球起源的学说,一般认为前苏联学者施密特的假
说(陨石论)是较为进步的,也较为符合太阳系的发展.根据这一学说,地
球在天文期大约有两个阶段:
(1)行星萌芽阶段:即星际物质(尘埃,硕体)围绕太阳相互碰撞,开
始形成地球的时期.
(2)行星逐渐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地球形体基本形成,重力作用
相当显著,地壳外部空间保持着原始大气(CH NH4,H2O,CO2,等).由于
放射性蜕变释热,内部温度产生分异,重的物质向地心集中,又因为地球物
质不均匀分布,引起地球外部轮廓及结构发生变化,亦即地壳运动形成,伴
随灼热融浆溢出,形成岩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
以上便是地球演化较新的观点.上述从第二阶段起,地球发展由天文期
进入到地质时期.

地球的年龄

地球有多大岁数 从人类的老祖先起,人们就一直在苦苦思索着这个问
题.
玛雅人把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奉为"创世日";犹太教说"创世"
是在公元前3760年;英国圣公会的一个大主教推算"创世"时间是公元前
4004年10月里的一个星期日;希腊正教会的神学家把"创世日"提前到公
元前5508年.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则根据《圣经》推算地球有6000多岁.而
我们民族的想象更大胆,在古老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中传说,宇宙初
始犹如一个大鸡蛋,盘古在黑暗混沌的蛋中睡了18000年,一觉醒来,用斧
劈开天地,又过了18000年,天地形成.即便如此,离地球的实际年龄46
亿年仍是差之甚远.
人们是用什么科学方法推算地球年龄的呢 那就是天然计时器.
最初,人们把海洋中积累的盐分作为天然计时器.认为海中的盐来自大
陆的河流,便用每年全球河流带入海中的盐分的数量,去除海中盐分的总量,
算出现在海水盐分总量共积累了多少年,就是地球的年龄.结果得数是1亿
年.为什么与地球实际年龄相差45亿年呢 一是没考虑到地球的形成远在海
洋出现之前;二是河流带入海洋的盐分并非年年相等;三是海洋中盐分也常
被海水冲上岸.种种因素都造成这种计时器失真.
人们又在海洋中找到另一种计时器——海洋沉积物.据估计,每3000~
10000年,可以造成1米厚的沉积岩.地球上的沉积岩最厚的地方约100公
里,由此推算,地球年龄约在3—10亿年.这种方法也忽略了在有这种沉积
作用之前地球早已形成.所以,结果还是不正确.
几经波折,人们终于找到一种稳定可靠的天然计时器——地球内放射性
元素和它蜕变生成的同位素.放射性元素裂变时,不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
如原子量为238的放射性元素——铀,每经45亿年左右的裂变,就会变掉原
来质量的一半,蜕变成铅和氧.科学家根据岩石中现存的铀量和铅量,算出
岩石的年龄.地壳是岩石组成的,于是又可得知地壳的年龄,大约是30多亿
年,加上地壳形成前地球所经历的一段熔融状态时期,地球的年龄约46亿
岁.

地球的幼年时代——太古代时期

经过了天文期以后,地球便正式成为太阳系的成员.大约又经过22亿
年,地球发展便进入到地质时期——太古代.这段从46亿年~38亿年的地
质时期有哪些特点
(1)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根据资料分析,原始地壳的部分可能更接近
于上地幔.硅铝质和硅镁质尚未进行较完全的分异,因此太古代时期的地壳
是很薄的,也没有现在这样坚固复杂.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反映较
为强烈,地壳深处的融熔岩浆,不时从地壳深处,沿断裂涌出,形成岩浆岩
和火山喷发.当时到处可见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因此我们现在从太古代地
层中,普遍可见火山岩系.
(2)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中散布少数孤岛:当时地球的表面,还是海洋
占有绝对优势,陆地面积相对较少,海洋中散布着孤零的海岛,地壳处于十
分活跃状态,海洋也因强烈的升降运动,而变得深浅多变.陆地上也有多次
岩浆喷发和侵入,使上面局部地区固结硬化,使地壳慢慢向稳定方向发展,
因此太古代晚期形成了稳定基底地块——"陆核".陆核出现,标志地球有
了真正的地壳.
(3)富有CO2,缺少氧气的水体和大气圈:太古代地球表面,虽然已经
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的地壳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由
于大量火山喷发,放出大量的CO2,同时又没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海水和
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而缺少氧气.大气中的CO2随着降水,又进入到海洋,
因此海洋中HCO3-浓度增大.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同时,带来大量的铁质,
有可能被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的降水和地表水溶解后带入海洋.含HCO3-高浓
度海水同时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和搬运能力,因此可将低价铁源源不断地搬
运至深海区,这就是为什么太古代铁矿石占世界总储量60%,矿石质量好,
并且在深海中也能富集成矿的原因.
(4)太古代的地层:太古代的地层,都是一些经过变质的岩石,例如片
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等深变质的岩石.我国太古代地层只分布在秦岭,淮
河以北地区.出产鞍山式铁矿的鞍山,吕梁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均有太古
代地层.

地球的少年时代——元古代时期

地球发展从26~6亿年,这段经历了20亿年的悠久历史,称为元古代.
在这漫长的时期,地球上许多事物从无到有,就像是一个人的少年时代,长
成了初步的轮廓.
太古代末期的一次地壳运动,在我国称为泰山运动,鞍山运动或阜平运
动.太古代形成的陆核,到元古代时进一步扩大,稳定性增强,形成规模较
大的原地台,后又经过几次地壳运动,原地台发展为古地台,地壳发展也由
单层结构发展为双层结构.所谓双层结构,即是有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在
世界范围内出现八大地台与九大地槽对立的局面.
这时海洋中,已经出现了丰富繁多的藻类,由于这些布满海洋的藻类植
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CO2放出氧气,因此这时海洋和大气中有较多的游
氧存在,同时CO2也相对减少,为生物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
元古代末期,我国有一套地层名词,称为震旦系,指的是8~6亿年这段
时期.这是1924年李四光先生在长江三峡地区所建立的地层系说."震旦"
是中国的古称(这套地层名称目前尚未在国际上采用).在震旦纪的后期,
有一次世界性的大冰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冰期是指:较大范围内
气温下降,雪线降低(一般雪线在5000米海拔高度左右),冰原扩大(例如
震旦冰期时,长江三峡,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均有分布).震旦纪的磷矿,
锰矿都是我国重要的含矿层位.例如开阳磷矿,浏阳磷矿,襄阳磷矿,湘坛
锰矿等,都产于这一时代.

地球的青年时代——古生代时期

古生代大约是6~2.3亿年,经历3.7亿年的历史.这比起太古代和元古
代来,时间不算很长,但从地球的发展来看,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犹如
人生的青年时代.根据发展可分早,晚两个阶段:
早古生代划分三个纪:寒武纪是根据英国威尔士西部的寒武山而得名;
奥陶纪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民族的名称;志留纪是威尔士民族居住地.
晚古生代也划分三个纪:早,晚古生代之间有一个地壳运动,称为加里
东运动.海西运动结束了古生代的历史.泥盆纪是根据英国西南的德文郡命
名,日译为泥盆,我国沿用至今.石炭纪,因盛产煤层而得名,石炭是煤的
旧时称呼.二迭纪首先研究地点在乌拉尔山西坡——彼尔姆,因这套地层明
显具有上,下两部分,日译为二迭纪,也为我国采用.
该时期地壳发展日趋稳定,加里东运动以后,世界绝大部分地槽回返褶
皱,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后,世界范围内仅剩下两在地槽与两在古陆对立形
势,地球在这时的南北分异较为明显.古地理发展的海陆配置,这时也发生
较大变化,初步建立了现时地貌轮廓.生物的演替,经过了几次飞跃,植物
与动物都先后征服了大陆,高等生物发育繁衍.该期主要地质事件有:
(1)从海洋占绝对优势到陆地面积不断扩大.
前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不少古陆,但多为一些地槽海所分隔,在元古代
褶皱回返的地槽,到古生代时又重新下陷,形成广阔的地台浅海,因此早古
生代时,地球仍然是汪洋泽土,海洋占有绝对优势.早古生代,特别是志留
纪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这次运动后,加里东地槽全部回返褶
皱,另一些地槽也部分发生褶皱回返,如蒙古地槽北缘的阿尔泰——萨彦岭
地区;阿马拉契亚地槽的北段和南段的一部分;塔斯马尼亚地槽的南段等.
地槽褶皱回返转化为地台以后,由于活动区转化为稳定区,不但大地构造性
质发生变化,而且隆起上升,由海洋成为陆地,所以加里东运动后,世界陆
地面积便不断扩大了.
(2)南升北降地壳发展形势到北方大陆联合南方大陆开始解体.
经过了加里东运动以后,一些地槽回返褶皱上升为陆地.但到了晚古生
代,有些地区又开始下沉,成为地台浅海,因此世界总的形势仍然是南升北
降,南方为大致连在一起的冈瓦纳古陆;北方除加拿大与欧洲连起来以外,
其余地区仍为地槽海与地台浅海所分割.但是到了晚古生代后期,由于海西
运动,世界大部分地槽回返上升,世界范围内只有横亘东西的古地中海地槽
和环太平洋地槽还是海洋外,其余均隆起为陆地,于是北方古陆联合为一体,
称为劳亚古陆.被古地中海所隔的南方冈瓦纳古陆,却开始解体,印非之间
被海水所侵成为中生代大陆全面漂移所发生的前奏.
(3)地壳发展由活动趋向稳定,形成两在地槽与南北古陆对立形势.
发生在古生代,尤其是在二迭纪所发生的海西(华力西)运动,其影响
要远比加里东运动大得多.通过这次运动,世界绝大多数地槽全部回返上升.
如西欧地槽,乌拉尔地槽,阿巴拉契亚地槽,塔斯马尼亚地槽等均转化为地
台.上述地槽约有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因此经过海西运动后,世界范围内地
壳发展日趋稳定,出现许多年轻地台,开始了两在地槽与两大古陆的对立形
势,结束了地槽占优势的历史.
(4)北方发育广大煤田,南方冰雪晶莹.
海西阶段,地壳运动频繁,海槽相继隆起,陆地面积不断扩大,陆地森
林繁茂,尤其是沼泽地带,更适合一些进化不很完全的植物生长,再加上石
炭——二迭纪气候湿润,因此植物大量繁衍,那时的北半球呈现出绿树成荫,
森林繁茂的景观.又因地壳运动频繁,海陆多变,陆地长好的植物,常为海
水覆盖,不久又上升为陆地,继续生衍森林,这种环境,恰为成煤创造了良
好条件,因此,石炭,二迭纪是北半球最主要的成煤时期.
晚古生代的冈瓦纳古陆,虽然在印非之间下沉,海水内侵,却仍高高隆
起,出现自震旦冰期以来的又一次大冰期——石炭——二迭冰期.冰川活动
持续5000万年,冰盖面积仅巴西境内就超过400万平公里.这次冰期正好位
于当时南极周围,冰川中心厚,呈放射状向四周围扩散,应属极地大陆冰盖
类型.这次冰积物现在的分布位置,恰在非洲南部,印度半岛,南美的东缘,
如果将这些大陆拼合,便恢复了大陆漂移前的状况,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
力的证据.
(5)中国地壳处于北升南降,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发展形势.
元古代中国北方形成的古陆,到早古生代仍在不断扩大,中奥陶纪以后,
华北整体上升,形成华北陆台,并与西部塔里木古陆,东北,朝鲜连成一片
陆地,称为中朝陆台.
南方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陆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志留纪末,是加里
东构造阶段最剧烈的时期,南方大部分为广西运动.这次运动使湘,桂,赣
边的南岭地区上升,位于江南古陆与康滇古陆之间的上杨子海上升形成上杨
子古陆,并与江南古陆,康滇古陆联成陆地.这时江浙一带的华夏海岛,也
成为华夏古陆.加里东运动后,我国西部的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
大小兴安岭及喜马拉雅地区仍处于活动海槽.中国地壳北升南降的形势,早
古生代就已形成.
早元古代我国北方形成的阿拉善古陆,晋陕古陆,胶东古陆,在早古生
代初期仍下沉为地台浅海,至中奥陶纪后,才与华北大陆整体上升.以上说
明早古生代整个北方多处于稳定的地台阶段,沉积了稳定的地台浅海沉积,
以石灰岩为主,岩层厚度多在数十米以内,而华南则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碎屑
岩系,反映了地壳运动较为活跃的特点.因此,早古生代中国地壳发展显示
了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特点.
晚古生代中国与世界一样,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升南降,北方稳定
南方活跃的形势空前发展,中国初步奠定了现时地貌轮廓.
在华北,东北南中地区,从晚奥陶纪就已上升为陆地以来,沉积间断了
一亿数千万年之久,到了中石炭纪,地壳才发生沉降,出现多次短暂的海侵,
这种时海,时陆的海陆交互作用,最有利于成煤.因此华北煤田,主要形成
于中,上石炭纪及早二迭纪,如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等这些古生代的地
层中,均广泛分布煤田.至晚二迭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
一直延续至今,这样华北及东北南部便结束了海侵历史.新生代虽然沿海有
几次海侵,但与过去相比,规模小,时间短,是微不足道的.
在华南,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加里东)对该区的影响:很多地区在
早泥盆纪上升为陆地,但到中晚泥盆纪时,一些地区复又被海水覆盖.当晚
二迭纪的北方,已是一片陆地之时,而南方的半壁河山,仍在海洋之中.由
于地壳活跃,火山喷发,流出的火山岩——峨眉玄武岩散布在大半个西南地
区.由于海陆交替频繁,有利煤田形成.
在中国北部,西北部,原来分布好几条大地槽,沉积了厚至一二万米碎
屑岩和火山岩.由于受晚古生代末海西运动的影响,天山,昆仑,祁连,秦
岭,阿尔泰,蒙古——兴安岭等地槽,都相继褶皱隆起.
上述我国经过晚古生代海西运动后,华北,西北,东北以及华南部分,
已连成广阔的大陆,我国大陆只有西藏,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及东北乌苏里
江口等地区有海水存在.所以说,晚古生代,或者海西构造阶段,是海洋向
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出现大陆占优势的时代.同时经过了海
西运动后,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盆相间的景观,也开始出现.山盆的出
现阻隔了气流自由流通,同时陆地增多,气候由湿润而转为干燥.这一方面
使生物界受到一次严峻考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生物的演化,为中生代生物
大飞跃,提供了条件.
从上述整个古生代地壳发展来看,仍处于明显南北分异:北升南降或南
海北陆;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发展总形势.
(6)古生代中国的矿产资源.
古生代是世界,也是我国的重要成矿期.
铁矿:我国西北祁连山寒武纪变质岩中,与火山岩有关的"镜铁山式"
铁矿;华北中奥陶纪石灰侵蚀面之上"山西式"铁矿等,均具有工业价值.
磷矿:产于寒武纪的"昆阳式"矿磷是一种较丰富的磷矿床.分布在云
南,四川,湘西等地.
锰矿:是我国又一个含锰地层,如广西的"桂平式"矿体属于上泥盆纪
地层中.湖南,广西,江西,皖南等省中下二迭纪顶部有一套岩层称为当冲
组的,是重要属锰层位.
铝土矿:华北平原中奥陶纪侵蚀面之上的G层铝土层,具有重要价值.
煤矿:石炭—二迭纪是我国主要成煤时代,北方产在石炭纪及早二迭纪
地层中,南方则主要产在晚二迭纪地层中.北方主要产煤地层有本溪组,太
原组,山西组,如开滦,淮南,平顶山,淄博,本溪,焦作,太原,大同等
煤田.南方主要产煤地层有石炭纪浏水组,晚二迭纪龙法组(乐平,斗岭,
梁山为同一时代),如洪山殿,牛马司,乐平,斗岭山等煤矿.
地球的壮年时代——中生代时期
地球发展2.3~0.7亿年,称为中生代.从海西运动开始,燕山运动结束.
三迭纪称为印支期(印支构造旋回),发生侏罗,白垩纪的称太平洋期或旧
阿尔卑斯期(我国称燕山期).
海西运动后,世界许多地区,因海槽回返隆起,地壳发展,只留下横亘
东西的古地中海地槽和围绕古陆边缘的环太平洋地槽,北方地台由分而合,
南方地台由合而离,大陆全面飘移.经过晚白垩纪海侵(中生代后的最大海
侵)后,由于燕山运动(又称太平洋或旧阿尔卑斯运动)影响,出现全球性
的海退,基本构成现时地貌轮廓.由于地理,气候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生物
要适应新的环境,于是又出现新的飞跃.古生代末,新露头角的裸子植物,
到中生代大量繁衍,表明植物也完全征服了大陆.动物发展到中生代已是爬
行动物时代了,标志着动物完全征服了大陆.始祖鸟,一种介于爬行动物与
鸟之间的动物,表明动物向空中发展.我国云南上三迭纪地层中卞氏兽的发
现(下颚像爬行动物,牙齿却像哺乳动物),说明爬行动物中一支早已向哺
乳动物演化.
以上说明地球发展进入到中生代,一切都已"成熟壮大",尤如人生的
壮年时代,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有:
(1)环太平洋地槽内带强烈褶皱(回返),活动带不断向外推移.
环太平洋地槽从中生代发展来看可分为内外两带,靠大陆部分称为内
带,靠海的一侧称为外带.三迭纪时,地槽仍处于活动状态,沉积了巨厚的
地层.至侏罗,白垩纪太平洋期(燕山期)内带隆起,形成褶皱山脉,如北
美内华达山脉,亚洲西伯利亚东部各山脉.而活动的地槽外带向外推移,相
当于现在科迪勒拉山系,大小兴安岭,这些山系至新生代喜山运动才发生褶
皱.活动地槽区移至现代海沟,如日本深海沟,台湾东侧深海沟,马里亚纳
海沟等.活动区向外推移的同时,岩浆活动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也不断向外
推移.因此岩浆活动与内生金属成矿时间,从陆地至海洋是由老到新.
(2)古地中海地槽东西发展不平衡,活动区由北往南推移.
古地中海地槽横亘东西,穿越欧亚,西延可与阿巴拉契亚地槽相连,将
大半个地球分为南北两部.气势雄伟,挺拔壮观的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
以及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在中生代时还是波涛汹涌的古地中海呢.是什么
时候回返褶皱成山的呢 研究它们的发展历史,东西,南北均有差异,活动
带是由西往东,自北而南推移的.
(3)北升南降的局势空前发展,大陆全面漂移.
中生代经历印支运动,宁镇运动,燕山运动以后,环太平洋地槽内带隆
起,古地中海地槽西段北带部分隆起,加里东,海西褶皱带还处于活动状态,
地貌分异不断发展,因此北方大陆继古生代以后继续上升.南方冈瓦纳古陆,
晚古生代在印非之间海水内侵,经过印支,燕山两期地壳运动,大陆进一步
发生分裂,古地中海,古大西洋,古印度洋等相继开始形成和发展.南美,
印,非,澳之间都有海水侵入,至中生代末,古陆尤其是冈瓦纳古陆彻底解
体,大陆全面漂移.这次大约从两亿年前开始的大陆漂移,到现在仍在进行.
(4)地壳重新活跃,地壳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地洼阶段.
印支运动以后,地球上许多地区大地构造的性质,不像是地槽转为地台
的一些性质,不再是稳定的,而是表现十分活跃.这种现象,前苏联学者,
B.B.别洛乌索夫称之为"地台活化";我国学者,黄吸清先生称之为"再生";
陈国达先生称之为"地洼".活化的主要表现是:
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地球上一些地区,大规模的中酸性岩侵入活动.例
如中国东部地区,大规模的基性喷发,又如印度德干高原,玄武岩厚度达3800
米,分布面积数百平方公里,几乎覆盖了整个高原.再如我国沿海中酸性喷
发,火山岩遍布山东,福建,浙江等地.升降幅度增大,地貌反差加剧.世
界形势的变化,北升南降,即是这种性质的表现.
形成了丰富的内外生矿床.中生代是继古生代后又一个重要形成期,三
迭,侏罗,老第三纪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重要煤田,如我国云南平浪组,河北
下花园,北京门头沟,东北鸡西,抚顺,江西萍乡等.
石油的又一重要形成期,在我国显得更为重要,我国许多大型油田的形
成都在中生代以后.如陕甘宁柴达木,松辽平原,四川盆地等,大庆油田的
含油层也形成在白垩纪.
表现中生代以来地壳重活跃的最主要的成矿作用,还是环太平洋内生多
金属成矿带的形成.中生代以来,北美科迪勒拉,西伯利亚等地,都有超基
性岩入侵形成,尤其是燕山期,有大量中,酸性岩浆岩侵入和喷发活动,形
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金属矿床,称为环太平洋内生金属和部分稀有金属.
例如我国从东北到华南,钨,锡,铋,钼,铜,铅,锌,锑,汞,砷,金,
银,铀,稀土等,都有分布,其中钨,锑,汞,砷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之
首.
根据以上三项,陈国达教授,认为是地台活化,地壳发展进入到新的时
期——地洼时期.并提出"地洼"学说或"动定转化递进"说.
(5)地壳发展从南北分异转向为东西分异.
从世界形势来看,由于大陆漂移以后,冈瓦纳古陆解体,古地中海地槽
封闭,原来冈瓦纳古陆上的非洲与印度,逐步分别与欧洲与亚洲拼合,晚古
生代那种两大古陆对应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一些活动地带多呈南北分
布,因此是造成分异的主要原因.
(6)中国古地理发展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华南华北连成一片.
北方自中奥陶纪沉积马穴沟灰岩以后,再经过1亿年的间断,至中石炭
纪有短时的沉积,晚石炭纪后便上升为陆地,结束了海侵的历史.
南方海西运动后曾一度海退,但到早,中三迭纪华南又开始下沉,海水
卷土重来,云,贵,川,湘,桂,赣,苏,皖等广大地区,又为海水所覆,
沉积了广泛的地台浅海沉积.三迭纪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
全面上升,海水退出,华南,华北从此便连成完整的大陆.此时仅有西藏,
喜马拉雅地区,东北乌苏里江仍是一片海洋和东南沿海有过几次交替海侵.
中国大陆自印支运动后转为以陆地为主的环境了.侏罗,白垩纪后,海水面
积进一步缩小,云南西部和乌苏里江口也已上升为陆地.至此,我国海陆分
布已基本完成.所以说,燕山运动,基本构成了我国现时地貌轮廓,奠定了
我国地貌基础.
(7)古气候发展,气候分带已开始形成.
经过燕山运动后,地球上海陆配置基本完成,因此气候带在中生代晚期
已基本形成,从气候演化看,以干湿交替为特征,正因为这种新的气候条件,
促进了中生代生物大飞跃.三迭纪时,受印支运动影响,海水在全球范围内
退却,出现了干燥气候,生物为适应这一环境,在发展中又出现多次飞跃.
侏罗纪时这种湿润气候,使地球上森林密茂,因此侏罗纪是世界上的一个重
要成煤期.同时海洋浮游生物也大量繁殖,因此也是重要的石油成矿期.
地球"回春"——新生代时期
第4个回答  2007-04-05
微生物
第5个回答  2007-04-02
科学家们过去常认为包括地球、水星、金星、火星在内的石质行星是一块尘埃云快速引力坍缩而形成的。这种坍缩产生了致密的球体,但在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太空计划的有关研究成果改变了这种观点。对月坑的研究揭示出这些坑是由于在距今约45亿年时大量天体的撞击而形成的。此后,撞击的次数看来很快减少。这一研究结果使斯米特(Otto Shmidt)提出的吸积理论恢复了活力。这位苏联地球物理学家于1944年提出:行星是一步一步地逐渐增大其体积的。根据斯米特的见解,宇宙尘团聚在一起成为颗粒,颗粒变成砾石。砾石变成小球,然后变成大球,再变成微行星(即星子),最后,尘埃终于变成了月球那样的大小。随着星体越来越大,它们的数目就减少。结果,星体(即陨石)之间碰撞的机会就减少,能够用于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意味着为了集结成大行星这一作用要进行很长的时问。由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韦瑟里尔(George .W. Wetherill)进行的计算表明,一个直径10千米大小的天体变成地球这样的天体需要经过大约一亿年的时间。

参考资料:http://www.nju.edu.cn/njuc/dikexi/earthscience/chp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