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涕的句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高中文言文出现的汤和涕的句子

在初、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句子:汤:1、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诗·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3、《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日中如探汤。”

4、《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涕:1、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汪然出涕。”

2、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满衣裳。”3、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4、《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5、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德威流涕。”

附录:汤shāng汤汤 shāngshāng1、水流盛大貌。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传:“汤汤,流貌。”《诗·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毛传:“汤汤,水盛貌。”《后汉书·班彪传》:“乃流辟雍,辟雍汤汤。”

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画水,汤汤若动,使观者有浩然之气。”2、广大貌;浩茫貌。

南朝梁沈约《梁鼓吹曲·木纪谢》:“仁荡荡,义汤汤。”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唐陈子昂《春台引》:“感伤春兮!生碧草之油油,怀宇宙以汤汤。”

宋叶适《治势》:“故其势之至也,汤汤然而莫能遏。”3、形容非常流利。

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醒世姻缘传》第33回4、动荡。

汤,通“荡”。明宋濂《凝道记·终胥符》:“今四海汤汤,未知所底定,先生之辙迹将安之乎?”5、疾去貌。

《楚辞·东方朔》:“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王逸注:“风为号令,言君命宽则风舒,风舒则己徘徊而有还志也;令急风疾,则己惶遽欲急去也。”

6、流水声。宋王禹偁《潘阆咏潮图赞》:“吴山未泐,浙江未枯,汤汤潮声,与诗名俱。”

宋范成大《初发太城留别田父》诗:“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汤tāng名词义:1、形声字。

从水昜(yáng)声。本义:热水;开水。

汤,热水也。——《说文》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薪火水汤以济之。——《墨子·备梯》日中如探汤。

——《列子·汤问》踔出汤中。/王头随堕汤中。

/分其汤肉葬之。——晋·干宝《搜神记》2、菜汤。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王建《新嫁娘》3、把草药放在水里熬得的液态药剂。

4、饮料。5、汤池;护城河。

金汤失险,车书共道。——《后汉书》6、商朝的开国之君。

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7、古州名。

唐置,辖境在今越南的凉山、朗高、鸿基之间的地区。另:唐勃海置,金废。

故治在今辽宁省辽中县东北。8、山名。

在北京市昌平县东,有大小二汤山。大汤山三峰并峙。

小汤山南有温泉。另:在南京市东,有温泉,建有浴池,为疗养地。

9、温泉。10、姓。

涕 tì 名词义:1、形声字。从水弟声。

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本义:眼泪。

涕,泣也。——《说文》。

段注:“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

转写之误也。毛传皆云:“自目出曰涕。”

悲愁垂涕。——《列子·汤问》涕流离而从横。

——司马相如《长门赋》涕零如雨。——《诗·小雅·小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楚辞·离骚》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汪然出涕。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涕泪满衣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德威流涕。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2、鼻涕。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王褒《僮约》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皆枯。——《晋书·王褒传》3、痰。

肺中寒,吐浊涕。——《金匮要略》动词义:1、流泪;哭泣。

涕,涕流貌。——《说文》不敢唾涕。

/父母唾涕不见。——《礼记·内则》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陈高《念奴娇》。

2. 需要古代的经典文言文句子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

(《苟子·劝学》)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吕氏春秋·尽数))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记》)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汉书》)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3. 求助~~~~~~~文言文好的句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太高深或者太简单老师都不理解,题目给人的印象很重要。祝好运。

4. 【有关文言文的几道题解释字和句子百川灌河灌:东面而视面:河伯始

灌:注入面:朝向旋:转过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轻视,蔑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美好的事物全部在自己这里“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知道了一些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就是说的我这种人啊.寓意: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不断开拓进取.延:请信:相信索:索要,索取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关人死: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道理: 一、办事如果只讲主观动机,不管客观效果,那就只能把事情办糟. 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 三、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 四、讽刺了在社会上有像治驼人草菅人命的现象,具有警世的现实意义.。

5. 文言文的四种句式分别是什么

[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