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这4点,事半功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这个人脑子很清楚。”

“这个人脑子很明白。”

“那个人脑子里除了面粉,就剩下水啦。”

“那个人根本不知道要干啥。”

经常会听到有些人对别人做出类似的评价。尽管《讨厌的勇气》曾反复告诫我们,不要评价不要评价,但真实情况是,“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人们做出类似评价,通常站在一个旁观者角度看待一人一事,通常认为如果自己去做,一定不会犯那样的错误,一定能避开那些看起来那么明显的陷阱(尽管很多信息都在事后才明确,尽管很多所谓的预兆,都是事后人们反思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而作为被人评价的当事人,究竟如何做才能尽量避开那些陷阱,尽量减少失误,尽量让那些喜欢对人评头论足的人闭口呢?

我总结了以下4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想清楚这件事是什么。

很多人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拿到一个任务,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干起来再说。

当干了一段时间,事情进行到一定阶段,发现做了很多无用功,甚至发现总体方向都是错的。

如果有个人生导师,能及时给出正确建议,那自然太完美啦,使用正确的方法,持续做正确的事情,不断能够得到正确及时的反馈,这样的人生多轻松自在,但大多数情况下,这根本就是奢望。

从这个角度看,读书就是学习别人先进经验成本最低的方式,书就是那个高人,随时可以帮助自己,随时给自己指点。

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做事情也一样,时间越紧张,越要留出时间用于思考,尽管一件事很难一开始就想的非常清晰,但如果连这个思考的步骤都省略了,那就意味着自己主动放弃了主动权。

即使停下几分钟,在自己大脑中梳理一下事情是什么,也可以避免大多数的返工,避免走上错误的方向,一旦方向错误,即使方法正确,效率很高,最后反而做的越多错的越多,走的越远尴尬越大。

2.想清楚为什么干这件事。

很多时候,想清楚为什么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职场上,可能那个交代你任务的人,出于各种考虑,向你省略了太多信息。

可能涉及隐私,并不想告诉你为什么,但如果没有足够信息,就可能出现方向性错误,所以即使上司不愿多说,也要尽可能从他那里获取更多信息,让他明白没有这些信息,任务无法进行。

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他只是一个二传手,不要把上司想的那么厉害,尽管能够坐在那个职位上,一定有特定的原因,一定在某几些方面有特定的才能,但他也是人,也会有各种想不到想不清楚,甚至出于某些顾虑没有大胆提问,而对于直接在一线的操盘手来说,即使难度再大也要通过自己努力、请上司配合,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可能他只是突发灵感,让你尝试一下,有些上司思维特别活跃,一分钟可能产生很多灵感,但这些灵感究竟行不行,甚至有没有依据,自己也不知道,那就只能让你去尝试,给出一个结论。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原因,匆忙上阵,花费太多经历,得不偿失。

可能看你有空他难受,给你找点事干,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也许有人觉得哪有这样的事,但职场上有些人就是看不得部署闲下来。

有些人从管理上考虑,要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状态,一旦松下来,下去再进入那种良好状态,会耗费很多时间很大精力,所以不断给你找点事干。有些人纯属心态问题,看着别人没事他难受,看着别人看书学习他不平衡。

如果你不能够理解上司的心理,把力量用错了方向,就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误时误事。

所以,不论什么情况,不论时间多么紧张,都不要省略思考做事的原因,找不到为什么,就无法找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就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就可能用发错了力,做出得不偿失的举动。

3.想清楚怎么干这件事。

有些人做事,习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有些人即使时间极为紧张,也会花费哪怕几秒钟,大概梳理一下思路,避免自己一下子掉入具体事情中无法自拔。

至于具体的做事方法,除了一些通用的方法可以借鉴,最重要的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句“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有些是有用的"就是最好的诠释。

任何通用的、别人总结好的方法模型,都是对特定事情,在特定环境下有效,千万不要以为学了几种方法,掌握了几个看起来高深的思维模型,就可以解决世间的所有事情,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考虑现实情况,机械套用那些所谓的先进模型,往往都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当然,在怎么干这件事上,也不能花费太大精力,很多时候没有启动这件事,中间涉及多少问题,中间还埋着多少坑,都是无法预测的。

一开始就希望想得清清楚楚,把事情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想得明明白白,然后再去行动,只能处在坐而论道的状态,因为期望行动前把所有问题考虑清楚,所有步骤设计明确,这就是犯了追求100%安全感的错误。

美国陆军曾经提出所谓指挥官意图,在每一份命令最上方,详细说明目标及行动的最终理想状态。

战略层面,指挥官意图相对比较抽象:“摧毁东南地区敌军的士气。”而战术层面,指挥官意图更加具体:“我的目标是让第三营占领4305号山头,清除山上的敌军,让敌军只剩下无关大局的残余势力,因而在第三旅侧翼通过此处时我们可以提供掩护。”

指挥官意图不具体规定太多细节,在具体执行中,战斗员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即保证了最终意图的落实,还会在大的框架下行动,又不受困于具体细节。

所以,想清楚怎么干,并不是把每个细节都推演清楚,而是把最关键的目标、最关键的步骤考略清楚即可。

4.想清楚谁来干这件事。

遇到任何事情,接收到任何任务,不是说一定要亲力亲为,要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

一是想清楚什么人可以提供帮助。这就是典型的借力打力的思维,不要重复发明汽车轮子,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问题。

遇到问题后,一头扎进去,最大的可能是,自己忙死,别人闲死,自己累死,别人骂死。

二是想清楚什么人可以具体操作。

如果自己能够调用一些人力资源,那当然是非常好的境况,自己尽量站在更高的维度上考虑问题,把具体的事情交给那些适合的人去做。这才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当然安排工作也要讲究技巧。

安排工作前要评估,工作难度多大,工作量有多大,自己的具体想法,希望达到的效果,等等,这些问题尽可能提前考虑清楚。

考虑清楚之后就要果断安排,不要让别人感到你本身的犹豫,更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底气不足。

否则即使你职位比别人高,即使你是甲方,别人也会在心底看轻你,并且因为你的犹豫导致落实不利。

三是只能自己做那么一线操刀手也要善于调动资源。

即使自己就是一名马前卒,也不一定所有事情自己干,所有责任自己抗。

现在流行所谓的向上管理,其核心就是利用上级的力量、资源,为自己助力,为自己提供帮助,甚至利用上司的权威,为自己争取相应的人力资源。

5.总结

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都会面临如何做事、如何做成事的选择。

任何时候,拿到任务就一头扎进去,通常事倍功半,甚至事倍无功。

过去讲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现在讲领导提拔一个人,从来不看你做了多少,而是你成了多少。

所以开启任何一件事,最关键的就是在事情把关键问题、关键环节想清楚弄明白。

事情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做这件事,以及究竟应该由谁来具体操盘。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这些问题,然后再行动。

以上就是我的思考,如果对你有所启发,就是我最大的荣幸。

欢迎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