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步枪的应用领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第一批战车由英国的Mark I开始,投入对抗德军的战壕。而在一战时期的一般步机枪火力完全拿它们没辄,绝大部分的装甲车在战场上简直无可匹敌。不过这时期的步兵很少面对装甲车,因为在壕沟战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在地表上行动。虽然装甲车和战车在面对火炮、迫炮或是手榴弹的情况下并非无敌,但普通步兵在面对装甲车时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直接射击武器。
最初提升贯穿力的尝试是使用“反向弹头”(reversed bullet),这种方式下仍使用和一般步枪相同的弹药和弹头,只是弹头是反着装入弹壳内,并增加装药量。
更进一步的发展是采用特制的穿甲弹头,例如说像德军的“K子弹”(德军正式名称:Patrone SmK Kurz 7.92mm),它也能由一般步枪发射。K子弹有着增量的推进药,并使用铁芯弹头,在与装甲表面垂直射入的情况下,它有约30%的机率能贯穿当时战车8mm厚的装甲,而在100公尺距离射击的情况下,最多能击穿12~13mm厚的装甲。
K子弹制造费用昂贵,因此它通常只配发给能有效使用它们的狙击手或是其他技术较高的射手。普通的步枪兵只能凑合著使用效用更低而且要更靠近目标的“反向弹头”。当然,其他手榴弹或迫击炮之类的反战车武器还是优先使用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子弹都会对步枪造成损伤,首先是因为枪管的磨耗速度太快;其次是它们的高膛压会让枪栓卡死,只能用敲的方式才能打开枪栓,这同时也可能会造成退壳勾无法退出弹壳,子弹壳底缘抓破让弹壳卡在枪内。而射击增加装药的子弹所造成的应力也有可能会让较旧或是承受力较弱的枪从枪膛处爆开(简单来说,和膛炸差不多),轻则步枪报销,重则让射手受伤甚至死亡。因为上述的原因,K子弹和反向弹头并未受到士兵的好评。但不管怎么说,它们还是给了步兵在紧急状况下阻止战车或至少杀伤乘员的能力,当然,前提是弹头能贯穿才行。
但就算有了这些弹药,对上当时装甲较厚的战车还是占不到什么便宜,不过它们仍被使用在对抗比较旧型的装甲车辆上。第一把专门设计出来对抗装甲车的反战车步枪是出自德国,以当时来说这把大口径步枪可以击穿较新型战车的装甲并且有机会使它们停下来,不过就如前面所说,其他的反战车方法还是优先考虑的,有一点是因为该步枪的后座力过高,有时甚至会撞断射手的锁骨或是让肩膀脱臼。虽然这把步枪以它的用途来说独树一格,不过它是由原本的毛瑟步枪和在它之前出现的英国高威力运动(狩猎)步枪进一步设计而来的,而它13.2mm的口径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当时已经有一些0.50英吋(12.7mm)的枪械在战场上使用了(其中有一部分是猎象枪,主要用在击毁壕沟上的防御工事或是机枪座)。
在一次世界大战的同时,美国正在开发一种半英吋口径的高速弹药用来对付飞机,新弹药是由当时美军的0.30-06弹药作为设计基础,预计要给白朗宁设计的0.50口径机枪使用。当德国反战车弹药的风声传到美国时,有人提出意见说是否该拷贝或参考德国那弹药来设计新的机枪弹。不过在一些检验后,德国的弹药不被入考虑,因为它的表现比那修改自0.30-06的子弹要来得差,而且它是半底缘式弹壳,不容易给自动武器使用,但白朗宁设计的M2就是要拿来做为反装甲机枪的。
在二战刚开始时,大部分的国家都有一种使用大口径高速弹的反战车步枪(例如英国的“Boys”0.55反战车步枪)。这些步枪在对付二战初期的战车(轻型战车像德国的一号/二号坦克之类)有不错的效果,但随着新型战车的装甲愈来愈厚,单兵携行式的反战车步枪效用愈来愈低,最初还有口径到20mm的小型“炮”可以用,但很快地变成得用锥形装药这类使用化学能的反战车枪榴弹才有效,也为此延伸出火箭发射器、无后座力炮(recoillessrifles,例如Panzerfaust)、火箭推进榴弹(rocket-propelled grenades,与Bazooka相似)之类的武器。一些反战车步枪,例如芬兰的L-39,仍被狙击手用于骚扰敌人,像是对战车的窗口发射白磷弹头或是逼敌方狙击手离开他的所在位置。
其他像是前苏联的PTRS-41(5发弹匣,半自动)或PTRD(单发手动装填)这种二战时的武器在朝鲜战争时也被中国和朝鲜军用来对付战车,因为他们那时缺乏较现代的单兵反战车武器。反战车步枪在概念上是现代步兵所使用之反战车武器的老祖宗,大口径狙击步枪和反物资步枪的一些设计理念也得归功于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