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半的孙子在上幼儿园,一天老师对他们说:你们从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你们把屎把尿……现在你们

四岁半的孙子在上幼儿园,一天老师对他们说:你们从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你们把屎把尿……现在你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靠别人,等你们长大了,你们的爷爷奶奶就会死掉……回家后,孙子痛哭并说他以后不想长大,因为他长大了,爷爷奶奶就死掉了,他不想让爷爷奶奶死。这样的情绪真让我们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回答他安慰他。

第1个回答  2016-04-27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康敏认为,生命教育在孩子成长的任何阶段都合适。不论是3岁还是13岁,只要有契机,家长不应回避,而应该抓住时机向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低年龄段的孩子,在养小动物时,动物死亡,家长不应以“再给你买一只”这样的回答来处理,而应该借此对孩子进行生命是有期限的等教育,让孩子记住与小动物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等。

  对于学校而言,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对家长的家庭生命教育进行相关指导。教给家长一些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善待生命的小技巧,训练家长在这方面的能力。家长就像“创可贴”,要给孩子的“伤口”止血。在孩子成长中,家庭影响占据70%,学校占25%,而社会仅占5%。这也就是说,更多的教育责任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行为偏差,建立起孩子与家长间的信任感。

  家长老师关注点不在“人”上

  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

  湖滨中学心理老师刘平超说,生命教育应该包括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她看来,现在的生命教育是缺失的。一些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轻生的做法,与生命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在刘平超看来,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总体来讲,关注的点不在“人”,而更多在“学业”。当很多孩子学习成绩没达到家长、老师的期望值时,被老师、家长批评后,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此外,有些孩子的人际问题比较严重。孩子与老师、家长的冲突明显,与同学相处不来。在家里习惯被宠溺,到了学校之后,孩子得不到像家里一样的地位,就会有落差,感觉自己被忽视,没有存在的价值,进而选择自虐、轻生等。最重要的是,许多孩子不懂得珍爱生命。稍大一点的孩子,会因为感情问题痛苦不堪,自我伤害。

  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命?
要引导孩子关注小动物、植物,把动植物当成一个生命体,并注入情感。当动物病死,植物枯竭,让孩子试着对它们说:“谢谢你们曾经的陪伴,让我的生活很开心。”让孩子在面对动植物的生与死中,渐渐地领悟到人的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从而在面对亲人、朋友离去时,懂得处理自己的悲伤,释放情绪。此外,作为父母和老师,自己也要学会坦然面对生命,快乐地活着,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应以正面的教育为主

  不宜有过多负面暗示

 自己在授课时,曾把自杀的相关案例加入到讲课内容中,但在讲课时发现,课堂气氛非常沉重,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后来,只好剔除这部分内容。

  黄老师认为,很多孩子根本从没想过结束生命,如果消极方面直接说出来,容易对心理弱小的孩子造成冲击。在生命教育方面,应多突出生命的美好。学生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黄老师认为,这与挫折教育缺乏有关。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在受保护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抗压能力比较弱。

 ,在对孩子的生命教育过程中,过多的负面暗示,如“自杀”等,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好奇,进而模仿。所以,还是应该以正面的教育为主,比如从小故事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张艳红说,孩子就像一棵小树,应该感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阳光”、“空气”和“水”。小树生机勃勃地成长,是不会“病死”的。特别是对于低龄儿童,或许根本没有“死亡”的概念,所以不应多做暗示。

  曾参与过某小学一个班级的心理危机干预。当时,这个班级有一名学生跳楼自杀,班上其他学生急需专业的心理干预。这个过程中,心理干预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件,帮助其他学生与逝者做心理上的告别;同时,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有效应对因意外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