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归类复习,适合小学升入中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7-08
●课文:用这样几个问题来回顾一下,问一问自己
一问:该背诵的诗文和段落记住了没有?——用一段时间,找几个学习伙伴,把要求背诵的诗文再读一读,背一背。时间你可以自己安排,地点也可以自己安排。操场边,树林中,山坡上,田间果园,都可以。在诵读《石灰吟》《竹石》《卜算子●咏梅》等古体诗时,你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背一背;对《长征》《延安,我把你追随》等诗歌,你可以大声地诵读;而《桂林山水》《第一场雪》这样的课文,你就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一边背诵一边想像画面。
二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先对照着目录,想一想,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一定非写出来,说出来,哪怕在头脑中“走”一遍也好。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提问一下你的学习伙伴。如:《草船借箭》的故事是怎样的?《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各是指谁?他们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是怎样的?《桂林山水》中写到的桂林的山和水各有怎样的特点?桂林山水的“迷人之处”是什么?……
三问:课文中有怎样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什么地方打动了你?——课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精神和品格,而这些,将成为伴你成长的精神食粮。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下一代和普通劳动人民的?《再见了,亲人》表露的是哪些人之间怎样的情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亲和母亲的言行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情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不是一直牵挂着你?……
“什么地方打动了你”这样的问题,则是提醒你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回味那些触动你灵魂的瞬间。也许它是一个段落,也许它是一个句子或词语,有时甚至是一个标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是否觉得这样的语句就是一幅优美的画面?闭了眼,桂林山水那人与景和谐的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令你浮想联翩。“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是不是给了你极大的震撼?是不是让你联想起身边的种种人和事?是不是让你觉得,保护我们这个可爱的家园,真的是人人有责,刻不容缓?……和三两个同学一起,边翻书,边交流感受,随着时间的持续,你一定会感到这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四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你当然知道,课文是你写文章的好范例。那就再留意一下,这样你会从一篇篇文章中得到多种的启示和收益。
有些课文的题目就值得你留意,如《幸福是什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它是不是吸引着你一定要读下去,弄个明白?看到了《鱼游到了纸上》这个题目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不是将一个英雄的壮举,一个鲜活感人的画面展现在你眼前?《景阳冈》和《猴王出世》是不是一下子让你想起了看过的电视剧?……
有些段落是很精美的,如《月光曲》中皮鞋匠兄妹听贝多芬弹琴产生的美妙感受;《穷人》一文中对贫穷而又善良的桑娜心理活动的描绘;《一夜的工作》中那体现着周总理人格精神的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一小碟花生米……
有些词句在文章中是很重要的,它们有的含义深刻,有的感情真挚、描写细腻,有的在全文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有的句式工整、语言精美,有的用词精妙……这些都需要你仔细搜集和品味。如《狼和鹿的故事》中“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揭示了人和动物相处的大道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诗句在《狱中联欢》中作为一幅对联,体现了革命者在狱中的乐观与诙谐。读《将相和》,如果抓住一个“和”字,就能理清全文的顺序,抓住主要的内容。“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那么像五线谱啊!”想一想,比喻得多么贴切,“痕”字用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恰当!
读一读,想一想,和同学聊一聊,在书中做些标注,在本子上做些摘抄,你的语言的积累会越来越丰富,你的内心世界也会越来越充盈……
五问:课文和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联?——学习课文,除了增长知识,学习语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指导你们如何健康成长,学会做人。因此,读了一些课文后,还要想一想:课文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这样,课内的阅读就向你的生活延展开来。也许,你学了《林海》除了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可爱,还产生了要去林海看一看的欲望;也许读了《开国大典》,你才觉得每年的国庆节过得更有意义;也许读了《鸟的天堂》,你会知道真正的天堂要靠人和鸟儿、树木一起营造;也许读了《匆匆》,算一算你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日子,你还会有多少个日子,你才更觉得生命和时光都很珍贵;也许,读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你就会多了一份小小男子汉的坚强与执着……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五问复习法”还不错,但是遇到具体的课文又觉得不时从何下手,这里告诉你一个“窍门”——课后的习题也许会给你一些帮助!
●积累●运用:记一记,想一想
语文教材按照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积累?运用”,它的目的就是帮助你丰富“积累”,学会“运用”。你可以单另抽出时间来复习这部分内容。
“读读背背”中的诗文,再读一读,背一背。
“阅读”中的精美文章,再浏览一下,并对照着文章后面的思考题想一想。
“习作”你已经写过,也可能没有写过,都没关系,你可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提示想一想,怎样来写这样的文章。因为,有些关于“怎样写”的指导就隐藏在这些要求中。如“缩写《小抄写员》”的习作要求中就告诉你:缩写一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二要语言简练。
“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些可能你做过,有些可能你没有做过,也没关系,你只要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活动你可以做,应该怎样去做,就行了。如果你真的想去做哪件事情,那就去做好了。如教材中“怎样庆祝元旦”的口语交际活动告诉大家要清楚地提出建议,要说明白提这样的建议的理由,要听取同学的意见,要讨论出最后的活动方案,要合理分工、真正实施……你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提示和同学商量“怎样过好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儿童节”。
六、多读书,读好书——胸有诗书气自华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雨果说:“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有这样一句蒙古的谚语:“日出唤醒了大地,读书唤醒了头脑。”关于读书的道理,其实不必多说。有这样一幅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船到江心不漏迟。”看来,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但愿阅读能够常伴你的人生。说起读书,也许下面的这些建议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哪些书?——读书要选择,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
课外阅读应该读什么?有些同学对此很头疼。再说,“读书”只是一般笼统的说法,人类的阅读范围广得很,还有报纸、刊物甚至电子书籍,有的是单独的文章,有的是成本的书,有的则是成套的丛书,种类繁多,浩如烟海。
另外,“开卷有益”只是提倡读书的一种说法,但是,有些书确实不适合你们这个年龄段来读,有的书读了不仅没有好处,还会有害处。这样,你就明白了,读书一定要选择,要读好书。
选择阅读读物时,除了注意各种媒体的介绍和推荐的信息,也许请家长和老师等提供帮助是种不错的选择。老师们平时教学所依据的《语文课程标准》,就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你的老师一定会介绍给你的。家长也会从利于你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这就是说,要读自己选择的书,也要读师长推荐的书。
也许你选择时会选自己爱读的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这没有错,可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如蜜蜂采蜜,总叮在一处,是不好的。尝试着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这样你的视野就会更宽广,你的兴趣和爱好也就会更广泛。——这就是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
有的同学在读书的时候总觉得读“大部头的厚书”才叫“读书”,其实不然,平时随时见到的报纸、期刊,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另外,由于读“大部头的书”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你还可以读一些文摘类的期刊,因为这些“文摘”一般都是经过选编的精品文章,这省去了你选择的时间,也可以得到比较多的收益。——这就是说,读长篇的作品,也要读一些好的文摘。
另外,网络也为阅读提供了便利,你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多的信息,既经济又实惠。你可以选择一些好的少儿文学网站,在那里吸取丰富的营养。
●怎样读书?——读书讲策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一样地去读,有的只需随意浏览一下,如日常见到的报刊中的多数文章,也许看看题目,翻看一下“内容提要”或“序言”就可以;有的则粗略地阅读一下,大概地知道文章的内容,记住主要的信息;有的则需要如对待语文书中的课文一样,慢慢地品味,有的甚至还需要不止一次地阅读,思考。
读书还要讲究读书的环境和氛围。有些书,你可以在茶余饭后,随便地翻阅;有些书则需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空闲的时间来细细地咀嚼;还有的文章,你甚至在操场边,树林里,大声地朗诵,才觉得“过瘾”,配上音乐读,才觉得“有味儿”;有人读《西游记》选择的是先读绘画本,再读原著;有的同学在读《三国演义》时,是边看电视剧,边对照着来读的……
读书最好还要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摇头晃脑地吟诵诗句,你可以感受到韵律和节奏之美;随手写下读书笔记,可以使你与作品身心交融;与同学好友交流感受,可以使你在与大家的分享中得到提升……
没有人规定什么书必须怎样读,聪明的你一定会选择属于你的最佳方式去享受阅读的过程。
●养成好习惯:像爱护朋友一样爱护图书
读书,必须要爱护书。既然说书籍是我们的朋友,那你就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它们,用你良好的阅读习惯去呵护它们。
经常使用书签,别在书页上折角儿:书签可用现成的,也可以自己动手,用卡片、树叶等制作。
管理好自己的图书,学会分类,图书如有破损,要及时修补。借阅公用的书或别人的书要及时归还,别人借去的书应记得讨回。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想,边做标记,写批注——当然,这只限于自己的图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经常性地做读书摘抄、写读书笔记。这样才不至于读得多,忘得快。
向朋友推荐读过的好书,把自己的书和朋友交换来读,这样每本书的价值就会发挥得更充分,就可以花较少的钱,读更多的书。
甚至,读书前后最好要洗手,虽是细节,也不无道理。
以上的这些做法你认可吗?你还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与大家分享?
七、能说会道善倾听——架起心灵的桥梁
如果问你:“你会说话吗?”你一定觉得很可笑。是啊,每个人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在说话呀!但是,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话:“良言一句三九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说话也是一门学问,沟通也要讲究艺术呢!
●用心倾听——关于听的艺术
有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听的艺术》: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访问一名小朋友。他问:“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绑上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没想到,小朋友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心头一震,于是他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我还要回来!”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当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其实,这“听的艺术”概括起来就是要“用心倾听”:我们在听朋友、同学或邻居说话时,要将心比心,要有礼貌,要给对方应有的尊重。
●我以我口说我心——关于说的学问
有句老话:“没有说话的把势。”如果你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你就不怕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了,克服“开口难”其实很容易,只要你是在真诚的吐露心声就行了。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很多时候是贬义,讽刺的是那些逢迎之人,不过,交流一定要看清对象,要找到适合双方交流的话题,这样才能有共同语言。
说话要讲究时机,要有分寸。有的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也许会给你一点启发:
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说话要有理有据,要有明确的观点,要让别人清楚地了解你这样说的依据。有些时候要先想好说话的提纲或要点,理顺条理;有的时候,要先打好腹稿,再口头表达……
●让嘴巴动起来——利用好一切机会去与人沟通和交流
提高言语交际的能力,只要你有这样的意识,就不愁找不到锻炼的机会。而且,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不要“为了练习而练习”,因为交流和沟通是生活的重要组成。
“主动参与”:平时的学习过程有太多的机会,你一定要认真的思考,勇于发言,积极投入到每一次的讨论过程中,投入到每一次的辩论、演讲、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中,发表你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意见,提升你的认知,也展现你的风采。
“积极分享”:把你在学校的趣闻请家长分享,把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把社会上的见闻讲给朋友,把新学的课文故事讲给小伙伴,把新听到的谜语、脑筋急转弯请别人也猜一猜……分享使春天的“一粒粟”变成了秋天的“万颗籽”。
“大胆倾诉”:谁没有烦恼和忧虑呢?谁没有“小秘密”和“悄悄话”呢?老师、家长、同学,朋友……找个机会,聊一聊,说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话是开心的钥匙”,沟通的作用就是这般神奇美妙!
只要你是生活的有心人,练练绕口令,模仿段相声,看看《实话实说》,听听演讲……生活越来越丰富,你与他人沟通的桥梁也会越走越通畅。
八、记录生活的点滴——描绘金色的童年
闲来无事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当你到了晚年,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那时再翻开自己童年时的日记,翻看自己童年时的作文,记忆的闸门一定会被豁然打开,童年那美好的记忆也会不断浮现眼前。那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事呀。
那么,为什么不从现在起,就把正在经历着的童年岁月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写一本记录自己成长历程的书呢?
●写什么:写好作文必备的两大“法宝”
提起作文,有的同学比较喜欢,也有的同学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唐僧念了紧箍咒——直喊头疼。其实,要写好记实作文并不难,只要具备了这两样“法宝”就可以了:一是手中的笔,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再就是要有一架随身携带的照相机,这“照相机”不是别的,就是你自己那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
“每当我提起笔来的时候,我就觉得没事可写,没话可说”——不少同学这样抱怨。其实,真的是没有事情写吗?请你先欣赏几篇习作,也许你会改变原来的想法。

家庭对话
妈妈买了一只小猫,很惹人喜爱。妈妈很自豪,时不时地要自我表扬几句。这不,又来了——
“丫头,你说咱们家谁最聪明、最可爱呀?”
不用说,她准是等着我回答:“小猫。”然后,她就要问了:“这功劳应该归谁呀?”
我今天偏不说,我故意逗妈妈说:“那还用说!”我分明是在说:“我呗!”
妈妈还没说什么,正在客厅的爸爸却接过了话茬儿:“你们怎么又在背后议论我呢?”嘿,这好事爸爸也要往自己身上揽。
妈妈不甘示弱:“你这人,哪样都好,就是太多心!”
爸爸一笑,一本正经地说:“用词不准了不是,那叫‘多心’吗?那叫‘对号入座’”!
我一听,可不愿意了,对爸爸说:“爸爸,你的风格可真够高的,你怎么抢我这小孩子的‘座’ 呢?”
爸爸只好败下阵来:“好好好,这‘座位’还给你行了吧?”
我还没说什么,旁边的小猫好像听出了门道,连声叫到:“不——妙!”
小作者只是从家庭生活中选取了一个小小的镜头——也就是一家三口人的一次关于“谁最聪明、谁最可爱”的风趣的对话,整个家庭生活的和睦和温馨便跃然纸上。
你每天都在家庭中生活,平时的家庭生活一定也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只要你细心体会,还发愁没有事情写吗?
另外,你们现在正在学生时期,有很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学校中、在班里和老师、同学朝夕相处,每天要发生多少故事呀。其中不少的事都值得记录下来,许多事情都很值得回味。
柔香和雨香姐妹俩是双胞胎,而且巧的是,她们还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因此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儿。请看妹妹雨香写的两篇日记。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