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病毒程序是什么?

如题所述

病毒:源自一场游戏

早在第一台商用计算机出现之前,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就在他的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中勾画出病毒程序的蓝图。1977年的夏天,托马斯.捷.瑞安在其创作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中,更加形象地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7000台计算机,造成了巨大灾难。这本小说很快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不过谁也没有预料到科幻小说世界中的病毒竟在几年后成为计算机用户的噩梦。

当时,三个在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工作的年轻人在工作之余,玩起一种叫做“磁芯大战”的游戏:他们彼此编写出能够吃掉对方程序的程序进行互相攻击。这个很无聊的游戏将计算机病毒“感染性”的概念进一步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在UNIX系统下编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并成功地进行了试验。1984年9月,在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计算机安全技术委员会上,弗雷德.科恩首次公开发表了论文《计算机病毒:原理和实验》,提出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程序,它通过修改其它程序再把自身拷贝嵌入而实现对其它程序的传染。从此,人间又多了一个有名有姓的恶魔。

到了1987年,第一个计算机病毒C-BRAIN诞生了,它是业界公认的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计算机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巴基斯坦的巴斯特和阿姆捷特兄弟编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计算机的商店,由于当地盗拷软件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编写这个病毒程序用来防止软件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破坏力,但后来一些喜欢冒险的人以C-BRAIN为基础制作出一些新的病毒,产生出巨大的破坏力。

网络:病毒的天堂

在互联网被全球广泛应用之前,计算机病毒通常被囚禁在独立的计算机中,主要依靠软盘进行传播,要进行广泛传播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在互联网普及之后,这些零散的计算机病毒仿佛突然插上了翅膀,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随意穿梭,它们神出鬼没,在人们不经意之时向计算机系统发起攻击。

“蠕虫”病毒是80年代极富恐怖色彩的计算机病毒,之所以将其称作“蠕虫”,就是因为它的寄生性而得名。“蠕虫”病毒在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中无法完全施展本领,一旦计算机联网,“蠕虫”病毒就如鱼得水一般,肆无忌惮地穿行在各台计算机之间,凡是经它光顾的计算机无不留下其卑劣的痕迹。最可恶的是,它还在计算机屏幕上向人们炫耀它曾到此一游,并大量繁殖后代。难怪当时人们谈“虫”色变。

另一个让人们感到恐慌的计算机病毒就是CIH,它诞生于1998年。CIH病毒的发作时间是每月26日,与其它仅破坏软件系统的病毒不同,它能破坏个人计算机主板上的BIOS芯片,受害的计算机不计其数。只要一到每月26日,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躲避这个像幽灵一样的计算机病毒。CIH病毒的缔造者台湾工学院的学生陈盈豪曾在网上发表过公开信,向受到CIH病毒侵害的计算机用户表示道歉,他在信中还说到,由他编写的CIH病毒是1998年5月底突然由其宿舍迅速扩散到各大网站的。因为网络四通八达,同时病毒的感染力甚强,于是造成了始料不及的灾难。

1999年3月26日,对于全世界的计算机用户来说是一个灾难的开始。美国西部时间星期五上午8:00,一种被称为“梅利莎”的计算机病毒像瘟疫般开始在全球蔓延。“梅利莎”病毒来自于电子邮件,即使是你最信任的朋友寄来的电子邮件也可能携带它,让计算机用户防不胜防。“梅利莎”病毒其实只是一个宏病毒,隐藏在微软Word97格式的文件里,它会自动安放在电子邮件的附件中四处传播。

具有开放性的互联网成为计算机病毒广泛传播的有利环境,而互联网本身的安全漏洞为培育新一代病毒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人们为了让网页更加精彩漂亮、功能更加强大而开发出Active X技术和Java技术,然而病毒程序的制造者也利用同样的渠道,把病毒程序由网络渗透到个人计算机中。这就是近两年崛起的第二代病毒,即所谓的“网络病毒”。

2000年出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是一个典型的网络病毒,它改写了病毒的历史。在当时,人们还以为病毒技术的发展速度不会太快,然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彻底击碎了人们的侥幸心理。“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具有邮件病毒的所有特性,但它不再藏身于电子邮件的附件中,而是直接存在于邮件正文中,一旦计算机用户用Outlook打开邮件进行阅读,病毒就会立即发作,并将复制出的新病毒通过邮件发送给其他人,计算机用户几乎无法躲避。

网络病毒的出现似乎拓展了病毒制造者们的思路,在随后的时间里,千奇百怪的网络病毒孕育而生。这些病毒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和破坏能力,它们不再局限于电子邮件之中,而是直接钻入Web服务器的网页代码中,当计算机用户浏览了带有病毒的网页之后,系统就会被感染,随即崩溃。当然,这些病毒也不会放过自己寄生的服务器,在适当的时候病毒会与服务器系统同归于尽,例如近期网上流行的“红色代码”病毒。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据国际上统计分析表明,每天会产生十多种计算机病毒,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病毒约有5万种。2000年5月份爆发的“爱虫”病毒就给全球用户带来了100多亿美元的损失,而2001年8月爆发的“红色代码”病毒在短短数天的时间里已经让美国损失了近20亿美元。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有目共睹,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反病毒的呼声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制造病毒与反病毒本来就是一场技术上的较量,而这场较量似乎很难分出胜负。一个自称为达克.埃文格的保加利亚人在1992年发明了一种“变换器”,利用这个工具可以制造出更难查杀的“变形”病毒,这明显是一个教唆人进行计算机犯罪的工具。虽然在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杀除了这一病毒程序,但人们不得不担心这样的事会继续出现。达克.埃文格在其卑劣行径暴露之后,竟堂而皇之地接受了英国《国际病毒新闻》杂志的采访。在采访中达克.埃文格公然表示,他制造病毒程序的目的就是要摧毁人们的工作成果。如此坦率的言语让世人感到震惊。我们相信计算机专家有能力防治任何一种病毒程序,但永远也阻止不了像达克.埃文格这种人的罪恶企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人与“毒”之战,倒不如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在经历了达克.埃文格这样的事情之后,人们开始明白,一味躲避计算机病毒程序是不可能的,惟一的办法就是面对计算机病毒勇敢地战斗下去。人们逐渐懂得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建立更加完善的反病毒系统,个人计算机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升级反病毒软件,反病毒组织通过互联网能在全球范围内追查病毒制造者的踪迹,即使是最恶毒的病毒程序在互联网上也能很快受到阻击。

只要个别人邪恶的念头没有被打消,人与计算机病毒的战斗就仍将持续下去。不过,善良的人们会永远坚信一个信念:邪不胜正。我们期望着计算机病毒被彻底清除的那一天的到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0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里,三个年轻的程序员编写了一个名为“磁芯大战”的游戏,游戏中通过复制自身来摆脱对方的控制,这就是所谓“病毒”的第一个雏形。
20世纪70年代,美国作家雷恩在其出版的<<p1的青春>>一书中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并第一次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1982年,elk cloner病毒出现在苹果电脑中,这个由rich skrenta编写的恶作剧程序,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电脑病毒。当elk cloner发作时,电脑屏幕上会现出一段韵文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它会占领你所有的磁盘)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潜入你的芯片) yes it’s cloner! (是的,它就是克隆病毒!)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它会像胶水一样粘着你) it will modify ram too(也会修改你的内存) send in the cloner! (传播这个克隆病毒!)
1983年11月,在国际计算机安全学术研讨会上,美国计算机专家首次将病毒程序在vax/750计算机上进行了实验,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就这样出生在实验室中。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基斯坦有两个编软件为生的兄弟,他们为了打击那些盗版软件的使用者,设计出了一个名为“巴基斯坦智囊”的病毒,该病毒只传染软盘引导。这就是最早在世界上流行的一个真正的病毒。

1998年11月2日美国发生了“蠕虫计算机病毒”事件,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蠕虫计算机病毒是由美国CORNELL大学研究生莫里斯编写。虽然并无恶意,但在当时,“蠕虫”在Internet上大肆传染,使得数千台联网的计算机停止运行,并造成巨额损失,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美国6000多台计算机被计算机病毒感染,造成Inter net不能正常运行。这一典型的计算机病毒入侵计算机网络的事件,迫使美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国防部成立了计算机应急行动小组。此次事件中遭受攻击的包括5个计算机中心和拥有政府合同的25万台计算机。这次计算机病毒事件,计算机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9600万美元。

这个计算机病毒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Internet传播的计算机病毒。它的设计者罗伯特-莫里斯正是利用系统存在的弱点编写了入侵Arpanet网的最大的电子入侵者,从而获准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设计,并获得哈佛大学Aiken中心超级用户的特权。他也因此被判3年缓刑,罚款1万美元,还被命令进行400小时的新区服务,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制造计算机病毒受到法律惩罚的人,从而揭开了世界上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计算机病毒问题的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