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80年代私家车普及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7-21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东德)正式并入联邦德国(西德),分裂了40多年的德国再次实现了统一,成为现代史上一件重大历史性事件。

但是,有些人对此感到非常不解:当时德国实现统一,为何是东德并入西德,而不是西德并入东德呢?

东德被并入西德,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德没有西德经济发达

直到两德统一多年,东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赶上西德。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德国分家的时候,两德自然资源就很不均衡

东德褐煤为储量约200亿吨,居世界前列。

钾盐储量约130亿吨,天然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

看起来东德资源很丰富,但西德天然气储量是东德的5倍。钾盐约130亿吨,铁矿石16亿吨,从自然资源上看,西德远比东德更丰富。

战争破坏程度不同

二战末期,东德是苏德战争的主要战场,而西德部分则被盟军解放,战争损害显著的小于东德。战争中德国中东部地区的工厂和工业设施45%被破坏,而西部地区工厂和工业设施破坏程度是30%。

苏联跟美国对战争赔偿采取的措施不同,导致了东西德在战后恢复区别很大

二战后苏联对东部地区的方针与美国对西部地区的方针截然相反。

苏军占领东部德国之后,一共拆走了上千家德国企业的设备,总价值超过了200亿美元,这笔钱放在今天已经是一笔巨款。

除了这些机器以外,苏联军队在占领区的物资供应也由占领区承担,这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苏联在战争结束后,从他占领的东部地区拆走大量车床、发电机甚至设备作为赔偿,直到1953年才结束,东德人均赔偿了3689旧马克。而美国、英国则基本上没有这样干,西部人均只赔偿了104旧马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为了突出的优势,1953年,西方各国同西德签订了《伦敦债务协议》。此协议明确指出:西德无需赔偿因为战争而造成的损失,只需支付战前遗留的债务问题和战后新生的债务。

这还不算完,为了进一步突出对西德的支持,加快西德的西方国家的融合,西方各国将原有的债务金额也从290亿马克(德国货币,2002年停止流通,1.96马克≈1欧元)降为145亿马克。

东西德受到援助的力度不同

战后为了让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渡过难关,美国推出为了马歇尔计划,即经济援助计划。

美国政府不遗余力砸钱,对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国家进行输血。

西德在1948-1951的四年间一共接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约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放到现在的话,大约为50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在马歇尔计划结束的1951年,西欧工业生产增长了35%,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

战后苏联也对包括东德在内的东欧国家进行过援助,启动了莫洛托夫计划,但是援助量非常少。

这是因为苏联经过二战百孔千疮,百废待兴,需要医治战争创伤。

即使斯大林想援助东德,也没有美国那样的大手笔,所谓的援助只能是杯水车薪。

东德的经济体制落后。

东德在成立后,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这种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吃大锅饭。

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而且有的人什么都不干,生活却非常好。

它的危害就是扼杀了人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充满惰性,失去上进的动力。

苏联搞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全东欧推行,实行集体农庄,农民的生产所得基本上都被拿走了。

农民甚至都不准搞副业,工人的所得由国家分配,物资由国家限量供给,商店这些都在国家的管控下。

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苏联对待德国战俘态度恶劣,对东德的控制比较严,让东德人感到不爽。

而且东德实行计划经济,搞大集体,知识分子不和普通百姓收入差距不大。

如此一来,东德社会精英感到心寒,对未来失去信心,纷纷外逃西德。

外逃的都是高级技师、教授、学者、律师、科学家等高素质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在冷战的半个世纪中,一共有350万东德人逃往西德。

当时东德总人口是1600万,等于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跑到了西德。

有能力逃亡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社会精英。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东德越穷知识分子越逃;知识分子越逃,东德越穷。

由于上述几种原因,东德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确实不如西德。

1988年为例,东德人均GDP仅为西德的四分之一;劳动生产率仅为西德的三分之一,进出口贸易为西德的十分之一,平均月工资只及西德的四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后于西德20年。

东德人每百人拥有私家车25辆,西德每百人拥有私家车的数量是95辆。

东德政府失去人心

东德人之所以要加入西德,还有一个原因是东德政府失去人心。

平心而论,东德在东欧国家中,经济是最发达的。

捷克、波兰、匈牙利的经济,都没有东德先进。

1950——1970年生产性国民收入翻了两番,每年平均增长7.2%。

1971年民主德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这一年至1986年,生产性国民收入又翻了一番,每年平均增长4.6%,1987年和1988年又分别增长4%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