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的基础知识(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5.胶州秧歌

  一、胶州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歌舞。胶州秧歌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胶州秧歌中对每个角色的舞姿和动律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扇女在舞蹈表现上具有舒展的特点,小嫚具有婉转的特点,翠花具有泼辣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欣赏到胶州秧歌女子舞蹈的风格所表现出的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内心状态和优美的舞姿特点。

  二、山东胶州秧歌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胶州秧歌在舞蹈中的体态特点表现为"三道弯",也就是说我们欣赏胶州秧歌时会发现女子舞蹈动作都具有"三道弯"的特点。它的舞蹈审美特点表现为:拧、碾、抻、韧。同时由于它的舞蹈动作在步法上非常丰富,大多是双膝略弯,腰部拧动,所以在表现上需要演员的身体具有整体的协调能力,脚下要具有拧劲儿,膝部要有粘劲儿,腰部要有扭颈儿,手臂要有抻劲儿,只有将这些舞蹈动态要求全部做到位,才能完整的表现出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朋友们怎么样,听起来感觉很难吧?事实上也确实很难,在专业的舞蹈院校,胶州秧歌这个教材大多在高班才会开设,因为它的训练比较见功夫耗时间,所以没有一些舞蹈基础,想要表现好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很不容易的。

  6.安徽花鼓灯

  一、安徽花鼓灯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民间歌舞艺术。从风格特点上看,它是从地方灯会、社火风俗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花鼓灯舞蹈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特点,它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三部分,它们在形式上又相对独立,它们的特点表现为:①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的结合是否能有机和谐。②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③其伴奏乐器是打击乐:大锣、花鼓、小钹、大钹、小手鼓组成。扇子和手绢是花鼓灯表演时的主要道具。

  二、安徽花鼓灯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花鼓灯舞蹈在体态动律上多具有拧、倾的特点,以及强调演员身体在拧、倾状态运动中形成的三道弯。现今在我们的舞蹈节目中所使用的动作大多都是安徽花鼓灯民间流派凤台和怀远两派"小花场"中的舞蹈部分,后来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又选取了其中鲜明而有特色的"大兰花"、"小兰花"和"架子"三种类型人物中的"风摆柳"、"单拐弯斜塔"和"三回头"的基本动律以及其它步法和架子的基本动作。

  我们欣赏安徽花鼓灯舞蹈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观察一名舞蹈演员在舞蹈时表演的优略。首先,我们要观察这名演员在舞蹈中小腿快速捣动和急刹的控制能力,是否能够体现"溜得起,刹得住,灵活多变的舞蹈动律。其次,我们要看这个演员舞蹈时身体"拧、靠、旋"的体态特点。最后,我们要看这名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时对节奏的把握力,以及身体重心移动时的幅度,动作的速度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看这名舞蹈演员内心的感觉是否丰富,是否能将花鼓灯"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审美风格特点体现出来。"

  7.东北秧歌

  一、东北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我国最早的秧歌产生于中原一带,后来传到东北地区,由汉满两族人民共同培育使它发展起来的。清朝顺治年间"杨宾"在《柳边记略》中曾有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由此可见,东北秧歌的流传和发展至少有三百年历史。

  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三种类型的秧歌形式:

  1、高跷秧歌

  2、二人转

  3、地秧歌。

  秧歌表演常用的道具是手绢和扇子,也有用其它道具的,如:手玉子,等…。东北秧歌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中唢呐和小钹为常用的音乐伴奏乐器。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稳中浪",这正是对东北人民粗旷质朴的精神素质、性格心理和生活情趣的艺术概括。

  二、东北秧歌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汉族的东北秧歌舞蹈形式中,主要是以走相、稳相、鼓相、手巾花(具体的舞蹈训练内容的名称)来体现舞蹈风格的。欣赏东北秧歌我们要从舞蹈演员的脚步动作看起,要看这个演员从身体上表现出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协调美,也就是这个演员是否在舞蹈动态上体现出了由脚下的踢步带动上身的扭摆和腕部的绕花的一种协调性。欣赏东北秧歌的另一个重要点是:看手巾花的表演技艺。手巾花就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常说的"手绢",在舞蹈中手巾花不仅是一种技艺的表现,它更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舞蹈中常以不同的手巾花耍法和节奏变化的处理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它既可以用优美的"片花"(手巾花的一种耍法)表现大姑娘的秀美和羞涩,又能以灵活脆快的"小燕展翅"(一种舞蹈动作和手巾花的结合舞蹈动态)表现小姑娘的俊俏和泼辣手巾花是舞蹈表演中突出变现力的主要环节。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舞蹈中看演员的内心节奏感的把握和身体的控制能力。总之,优秀的舞蹈演员总能将舞蹈表演的收放自如,让观众在舞蹈欣赏中目不暇接。

  8.傣族

  一、傣族舞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口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又如农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风筛选谷时,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孔雀舞、鼓舞、鱼舞、大鹏鸟舞、鹭鸶舞、戛朵等,

  二、傣族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纯底色大边距大段内容

  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乐器是“象脚鼓”,在傣族,从3、4岁的幼儿到古稀老人,没有不会击打象脚鼓的。象脚鼓的高级演奏者,不单纯只是打鼓的乐师,同时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因为傣族舞者所能呈现出的表演水平与鼓手的演奏关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乐师一般没有合练,完全靠相互之间的感觉进行默契的配合与表演。击鼓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选择和不断变换鼓点的节奏、速度,以至引导舞者亮出高难绝技。在恰当场合,乐师也会参与到舞蹈中来,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头、脚各部位,敲打出各种摹仿自然界多种音响的鼓声技艺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长可以将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开,再击一槌,又可将扣襻全部扣上。乐师有时身跨长约80公分小象脚鼓,边击鼓边进行舞蹈。他们的舞姿灵活、欢快,跳跃性强,是青年男子表现个人鼓舞水平和技艺的极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