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诗和远方,都在自己脚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2


当许巍用清澈嘹亮的声音唱出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的时候,你是否受了感动,生出很多感慨。

多年以来,你是否一直向往着自己的诗和远方,却因为现实的羁绊,久久没办法动身,因为生活的压力和重担,活下去就殊为不易,更不用说想象什么诗和远方。

我们总是会被囿于生活的藩篱之中,在各种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之间打滚,接受自己愿意接受和不愿意接受的所有现实,活成年少时最讨厌的那个自己。

岁月总像是一个恶棍,一个神偷,在我们年少轻狂的时候游走于我们的脚下身旁,终于一不留神,时光、理想、 健康 的身体、活泼的笑容都被它偷走。

一眨眼,一转身,人已经从小小少年,到了该长大成人的时候,从弱冠之岁到了而立之年,又从身强力壮,年富力强的阶段渐渐过度,变成大腹便便,浑然不觉的中老年。

诗意一直是诗意,在自己不知名的某个空间,某种人生里流淌,远方一直是远方,看得见,却怎么够,都差着一点。


你是否妥协了,向着生活,向着现实,乖乖缴械,像是宣誓一般地重复着:只能到这里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诗和远方不属于我。

但你不知道的是,就在你默默颓丧,在你放弃了自己的诗和远方的时候,有一些人,他们虽然和你经历着一样的事情,面对着一样的现实,承受着一样的压力,却仍在心中,培育着名为希望的苗木,仍在脚下,走出名为坚持的道路。

他们穷尽一生,从不慌张,从不绝望,他们渴望诗和远方,并为此愿意热爱每一种生活,拥抱每一个明天。

于是,诗意就流淌到了他们的心间,远方就来到了他们的脚下。然后他们就明白,原来诗和远方,一直都在他们的心间脚下。


是否一定要过上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才能叫做诗意的生活,是否一定要去到某一些特定的地方,才叫做出发去了远方。

是否一定要让所有人羡慕,才算过得幸福;是否一定要得到谁的肯定,才能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人有被承认,被肯定,被尊重,被赞赏的需要,但我们抛却事物的表象,向着最根源处漫溯,就会渐渐发现,我们最重要的,是被自己承认,被自己肯定,被自己尊重。生活中要经见那么多人,大多数都是无关外人罢了。

人最需要确立和追寻的,是自我,人最可享受的风景,永远源自自身。电影《马戏团之王》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再害怕被众人注视,我不需要向任何人道歉,我就是我。”


我们历尽辛苦,奔波一生,在注定的生死之间辗转腾挪,不是为了得到任何人的承认,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同样地,我们的诗和远方,以及它们所指代的一切美好,可能在生活里确有具象化的表现,但一切都一定与我们的自我直接关联。

换句话说,你需要找到一个明确的自我,才能够真正抵达心中的远方,拥有想象里诗意的生活。 否则,就算你拥有很多别人无法拥有的资源,自由,也无法真正享受到“意义”二字,以及它所带来的一切与幸福有关的感受。


你如果经历得够多,思考得够多,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竟然无法对一件事情恒久钻研。

对于一个年轻的人来说,成功很难,机遇难遇,经济自由更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实现,相比起遥远而美好的梦想来说,残酷而贴近的现实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但这其实不是我们不能拥有优良品质的理由,相反,越是艰难的现实,才越有坚持的必要,越是应该具备坚韧的品质。

我们都需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左支右绌,再到从容应对,这个过程里,我们总会明白脚踏实地这件事的真正内核。

梦想自身是虚浮的,梦想和坚实自我的结合才足够可靠,诗和远方和梦想,是一样的性质,要想追寻到自己生命里的诗和远方,我们就必须拥有坚实的自我品质。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最为朴素也最为本质的道理:不管去哪里的路,都是从自己的脚下走出来的。

最后,仍然用海子的那句诗作为结尾: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诗和远方,恰在脚下。


文:倚马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