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袁世凯葬仪回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3
袁世凯的葬仪回忆,犹如一幅历史画卷,生动展现了清末民初的丧葬习俗与皇家规格。袁家诚笔下的祖父,在取消帝制后,因健康恶化,承受着反对派的无形压力,最终在农历五月初六离世,享年58岁。他病重之际,将大总统印交给徐世昌,表明回归故里的决心。

袁世凯的遗体在居仁堂停放,随后移至中南海怀仁堂,规格堪比清朝帝后。哀悼仪式庄重而宏大,吊唁者络绎不绝。丧葬习俗中,太平杠夫的华丽服装与金黄纸钱的洒落,形成鲜明对比,而铭旌上的“大总统”官衔,彰显了逝者生前的地位。出殡当天,新华门内外,皇杠仪仗如仪,黎元洪等官员恭行鞠躬礼,队伍包括向导旗、武装警察和仪仗队,规模浩大。

丧葬仪式的细节繁复而考究,金执事手持金制仪仗,花圈、香幡、彩亭与冥器琳琅满目,金黄的纸钱和催押锣的锣声,共同构成了一曲哀悼的交响乐。和尚、喇嘛与道士组成的诵经队伍,以及大清音乐队和总统府军乐队的哀乐,使得整个仪式充满了浓厚的宗教与仪式感。

从北京到彰德的路祭,沿途军队鸣炮,路祭众多,彰显了逝者的崇高地位。在洹上村的灵棚中,有五门牌坊和三层祭棚,祭品丰富,僧道诵经经棚每日诵经,宾客拜奠,酒席招待,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吊唁者中,徐世昌作为点主官,乘坐仪仗队来访,袁家子弟恭迎,随后的宴请与下葬仪式,无不体现出丧葬习俗中的礼制与尊荣。墓地设计奢华,石顶石室、汉白玉家具,尽显皇家规格。冥器焚烧后的工程,历时两年,直到1918年6月才告一段落。

袁世凯的葬仪,不仅是一次家族的悲痛仪式,更是那个时代丧葬习俗与权力象征的缩影,它承载了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