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审美功能的定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民俗的审美功能的定义?

民俗的审美功能就是以民俗文化作为审美物件,形成自觉审美过程的活动。
对于民俗的审美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民俗事象的感性形式,一是它们的内在意蕴。
例如: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民俗,如:服饰习俗。服饰是人类的智慧创造,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其在自身古老传承的同时,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我们排除世界许多地方衣着使用不均衡的情况,以我国为例,单从服饰习俗的产生、发展看,从早期原始氏族部落的用树叶或草,或条带物来遮蔽和保护自身性器官,到有羞耻感而穿着衣物,再到区分人的不同地位,以及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这些都表明服饰习俗的变化,人们在保护身体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其美化和装饰作用。每年一度的巴黎时装周,各式各样新颖、独特的服饰,有力的表明了不同服饰的色彩、图案、造型等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使得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突现出来。
再比如:如:节日祭祀。每年一度的民间祭灶,是我国全民性的大祭祀节日。古代民间五祀中祭灶为大祭,每年腊月二十三(四)为祭日,是以后发展的。据班固《白虎通》:“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祭灶改为腊祭后,逐渐升格,使灶君由火之主变为“一家之主”,总揽一家的吉凶祸福,于是祭灶的香火便旺盛起来。这和庙会、傩戏、抓周、满月、祝寿、婚礼甚至葬礼等一样,程式复杂,道具多样,都有很强的观赏性,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看。因此,它们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层面的审美需要,具有审美价值。
从举例的民俗事象中可以看到,其中还有着深厚的意义追求,几乎都有求吉利、保平安、驱邪、除毒、祈福等内容,这是民俗审美价值的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满足的是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审美需要。
民俗所独具的物质与精神、实在与信仰双重文化特性, 为民俗文化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客体主体化的生存环境, 它令每一个民俗主体都能依凭“精神化”的社会感官去征服、改造有异于人类理想的客观物件,去建构一个个充满人生理想的信仰性文化世界, 使民俗传人成为永远渴望追寻自由境界的人, 即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民俗成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是具有审美的价值的。

一池三山在审美功能的体现

“一池三山”是中国园林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三山”最初是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后来并不固定,常有其它山名出现。“一池三山”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一是以小见大,园林中的山一般不是大山,有的甚至是人造山。但山与水相映,就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二是以少见多。三座山在园林中就能起到交错、重叠的观感,仿佛看到的是层峦叠嶂。三是以人工见天然。山水相连,会让人感到大自然的造化。

文学审美功能

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愉悦功能。

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表现为社会、历史、人生或者自然的认识。例如张折端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具体描写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让观者充分地认识了那个时代社会以及历史。

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变现为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三个方面。例如巴拉蒂执导的《放牛班的春天》,一堆再度被父母抛弃的寄宿孩子们,是老师用音乐找回他们的目标。观众正是通过影视艺术的鉴赏活动,从心里面受到真善美的薰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主要表现为精神的享受和审美愉悦。例如舒伯特的《鲟鱼》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从难以忘怀,从而使其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

简述摄影的审美功能。

摄影的功能
一、基础功能:记录事物、表达愉悦感、审美。
1、记录功能:狗仔队的照片、新闻照片、科学研究照片,偏重于记录功能。“拍到就好”
2、表达愉悦感:一般摄影者将喜爱的景物、人物拍摄下来,偏重于表达愉悦感的功能。
3、审美功能,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摄影家拍摄的照片,偏重于审美功能。
审美主要体现在:色彩、图片的解说力、对光的运用
三种功能不是截然分开的,不同的照片侧重不同而已。
二、附加功能:宣传、教育、商业功能等。

我们学习的目标:学习拍摄出有审美意义的照片,必要时实现其附加功能。

艺术体验的审美功能

我们教课书上只找到了审美的三种功能。话说这科我全逃了。。。
审美娱乐功能: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达到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效果。
审美认识功能:指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获得对社会,自然,人生以及哲学,宗教等方面的认识。
审美教育功能:指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自然而然的接受某种思想,观念,情感或倾向等方面的影响。

什么是艺术的审美功能

当人真正的懂的如何去领略艺术,欣赏艺术,让艺术之美融入到自身的心境与目光中, 在现实生活里,便会比较留意身边的事物,用心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还会通过视觉将自己仍为有艺术气息的东西加以领略自己乐在其中

电影的审美功能有哪些

电影空间的美学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环境空间(包括空间中的时间因素)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具有远胜于人物的艺术表现力。
电影的愉悦功能
人类在变革自然与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由于对物质的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而表现为精神愉悦。反过来,精神愉悦本身即是对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本身的肯定,对客观世界的肯定,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肯定,乃至对人自身的肯定。这种种肯定中,包含着很重要的审美意识。艺术,就是审美意识物化的集中表现。或者说,艺术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物质形态化了的精神愉悦。

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审美娱乐功能,审美认识功能和什么?

文学的审美功能包括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
自古以来,对究竟什么是文学,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现在有人说文学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现实,有人说文学是游戏,给人带来娱乐,也有人说文学的意义在审美,倡导为艺术的文学。其实,上述种种说法,涉及的内容都不是文学本质,而是功能。世上能对其它事物产生影响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属性,在事物各种属性里,它属于潜在的能力。说“诗言志”,或者“诗缘情”,其实是说诗能够表达志向,能够抒 *** 感,但它不一定非得表达志向,非得抒 *** 感,它只是具备了类似的功能而已。本质则不然了,本质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核心,决定事物的性质,本质和功能不可同日而语。文学具备某种潜能,就有可能达到某个目的,或者呈现某种形态,而它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功能不能取代本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许多文学本质之争,其中的大部分,其实都是功能之争。文学有许多功能,其中没有主次之分。文学的诸多功能决定了文学的多元,文学的多元决定了文学的多义,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如此纷繁灿烂的文学现象。如果把其中之一定义为本质,就是在它们中间分主次轻重--文学的根本意义取决于它的某个功能,而其它的功能只能隶属于它。于是就有了在文学内容上的题材大小和意义大小之分。
许多年前,我在校园书店翻过一本当时的文学理论书籍,我只看了看目录,没有细读。书的作者列举文学几种常用功能,例如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给它们分别命名为本质、特质和特征。用类似术语命名功能,等于说给它们排座次,老大,老二,老三--认为它们在文学中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至于其它文学功能,就更等而下之,连“特征”都捞不上。这种做法聪明,但不可取,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虚的不说,就说具体运用吧,会影响对作品的评价,那些不能体现那所谓的文学本质的作品,哪怕再优秀,也只能算二流之作了。
举个例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记》

诗人写自己站在高台上,望望天地,想想古今,然后感伤地落下眼泪。它的内容就是如此简单,无论从“言志”或“缘情”上看,都无法表现充分,从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更是淡如云烟了--然而,它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即使在唐诗里,也属不可多得。它的意蕴不可能与文学的根本意义无关。
一部公认的传世之作,其内容与公认的文学本质若即若离,另一部作品则直接体现了公认的文学本质,而世人却又公认它不如前一部好,这种现象如何解释?把文学的某个功能提升到本质的高度,确实会出现类似令人尴尬的情形。白居易最优秀的诗理应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但在从前流行的几种文学史里,评价最高的是新乐府。编者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反映社会真实,当时属于阶级社会,阶级压迫是普遍现象,白居易的新乐府涉及了这方面内容,因此文学价值最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果认为娱乐性是文学的本质,《红楼梦》自然不如《西游记》。我上小学时读《西游记》,上中学时读《红楼梦》,读《西游记》时津津有味,读《红楼梦》却苦不堪言,虽然已经比读《西游记》时年长许多。如果改变一下文学的价值观,情况又不同了。无论哪一种功能视为文学的本质,《红楼梦》的价值都高于《西游记》。(我在写此文时,发现“红楼梦”作为一个片语,已经被收入电脑词库,说明它已经属于常用片语了,而“西游记”在词库中则找不到。)
把文学的功能定义为本质,任何一种可能的价值取向,都必然导致评价的偏颇,不是朝这一方面偏斜,就是朝另一方面。
必须跳出视功能为本质的争论怪圈,对文学有一个新认识。我认为文学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形态的文学,另一类是作为生命的文学,前者指文学作品,后者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作为生命的文学,通俗地讲,也就是人的文学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你见到美的事物,内心受到感动,那就是你拥有文学情怀的缘故。文学作品来源于你的文学情怀,有了文学情怀,才能创造有血有肉、有生命活力的文学。文学的生命力来自人的生命力。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审美功能?

就是你在欣赏它的时候,觉得自身有一种被调动的情感。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比如家俱~在实用的同时有的还能宜人耳目。

什么是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审美功能

(1)艺术意识:艺术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雕塑、建筑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以生动的、可感觉的形象或声音来反映现实、复制现实,并以此提高人们认识、把握美的能力,艺术建立的是美学。艺术意识就是欣赏艺术美的总和的意识活动,它以情感为中介、核心,把感知、理解、想象、认知等心理因素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艺术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艺术意识的本质是美的意识,包括关于美的知识、审美价值观、审美情感、审美智慧、审美意志等。
(2)艺术修养与艺术意识修养也有根本不同: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比如一个艺术家、一名艺术工作者等,他们来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他们的艺术修养。一个非艺术工作者的也会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但大多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处于业余水平。艺术意识修养则不同,这是深入到人的自我意识深层,而成为自我意识之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意识;一个人可能没有太高的艺术修养,但完全可能具有很高的艺术意识修养:面对艺术界的一些状况,他完全可以鲜明地指出什么是违背艺术本质的,什么才是合乎审美规律的。目前艺术界的所谓“行为艺术”、“性艺术”(色情艺术)等等实质是非艺术化的东西,原因只在于它违背美的本质,违背人的审美规律,可称之为艺术的“祛美”。这些艺术家可以说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曾经有?),但缺乏应有的艺术意识修养,他们对美的感受违背人的审美规律。将艺术与审美分隔开来、对立起来,将艺术与人的情感、人的美好感受相脱离,这是对艺术本质的颠覆,是艺术意识修养的堕落,当然结果也必然是艺术家们艺术修养的丧失及至艺术的堕落。
(3)修养艺术意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艺术意识与形象思维有密切关系,而形象思维在人的身心整体修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质,对人的精气神的影响比较明显。艺术型的人往往善于运用形象思维调动人体的内在能量,来实现某一人体的整体功能。其次,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的身心整体的内在和谐、内在愉悦和幸福享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荀子·致仕》有“美意延年”之说。不仅如此,对艺术美体会较多者,往往易于体会休养身心过程中的内在变化和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