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实力决定伤亡程度?为何苏德战争的伤亡程度远高于抗日战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3

虽然都是罄竹难书的法西斯侵略者,但德国暗无天日的集中营,在鬼子令人发指的“三光”政策面前终归是相形见绌的。所以单纯地将中苏两国的军民伤亡差异归结为侵略者的残暴程度是不靠谱的。


事实上,造成中苏两国军民伤亡差异的根源,在于德日两国的工业化差距,这直接决定了苏德战争与抗日战争迥然不同的面貌,更导致了军民伤亡的巨大差距。

而二者的差距,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诺门坎战役结束后,苏军指挥官朱可夫对日军进行了全面评价,肯定了日本底层士兵在武士道精神洗脑下的顽强勇敢,但对日本高层墨守成规的思维则不屑一顾。并且,朱可夫还直言不讳地指出,日军整体作战思维仍处于一战时期,工业水平根本难以和苏军相提并论。

朱可夫之所以能留下如此经典的评价,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取得了诺门坎战役的胜利。但尴尬的是,苏联在战役中的伤亡却高于日军,这似乎也是苏联在二战时期人员伤亡率远高于其他国家的缩影。


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写了世界面貌。而虽然战火烧遍了61个国家和地区,但欧亚方向的战争面貌却是大相径庭的,具体来说就是欧洲的战争烈度远大于亚洲。

而这样的欧亚之别,除了欧洲国家普遍比亚洲发达,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无论苏联还是德国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苏联。

在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等领路人,为应对越来越近的战争阴霾,更为了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输出,苏联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重工业,这是苏联能够在短短十多年时间便基本完成工业化,最终成为工业强国的根本原因。



而且,斯大林模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苏联打造成了强大的战争机器,尤其是前两个五年计划大量发展军工产业。虽然大清洗运动令苏联元气大伤,但高度集中的模式还是让苏联有了倾全国之力投入战争的实力。

而同期的德国相比于苏联也是有过之而不及,希特勒在美国财团的支持下登上德国权力巅峰后,随即走上了以备战缓解经济危机的道路。

由于德国工业实力本就雄厚,军官储备更是惊人,所以在“以大炮换黄油”思想的指引下,德国也在对凡尔赛体系的痛恨中迅速复兴,再加上英法等国大肆鼓吹绥靖政策,这更为德国的不断膨胀提供了可能。

而德国虽然是美国向西遏制英法、向东阻挡苏联的棋子,但希特勒却也有着自己的野心,那就是消灭苏联最终统一欧洲甚至全球。毕竟苏联不仅有德国梦寐以求的国土和资源,更有着威胁德国的强悍实力。


而这也决定了苏德不仅必有一战,而且是你死我活的国运之战。

更恐怖的是,在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8月23日,苏德秘密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这又为两国增加了近两年的备战时间。

在此期间德国横扫西欧,鏖战英国,几乎没有后顾之忧。而苏联则夺取芬兰、波兰及罗马尼亚等国土地,并将波罗的海三国收入囊中,大大增加了对德纵深。

不过,由于苏联始终未能从大清洗运动中缓过劲来,尤其是军官素质普遍低下,这都导致了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地区闪击苏联时,苏联猝不及防,一溃千里。

开战仅4个月,苏联就损失了至少300万军队,国土丧失150多万平方公里,1/4的人口沦陷,可以说莫斯科会战前的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至暗时刻。


由于东欧平原地形开阔,无论对德国的闪击战,还是苏联的大纵深作战都有着巨大的发挥空间,所以苏德战争也在两个钢铁巨兽的猛烈碰撞中火花四溅。

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前后动员军队超过1700万,更将超过80%的军队投向东线,这种誓要消灭苏联的决心大大加剧了苏德战争的惨烈程度,事实上直到苏联大举反攻,甚至到柏林战役的最后时刻,苏军与德军的交换比仍然超过1:1。

可以说,苏德两国的工业水平,加上你死我活的决心,是苏德战争空前惨烈的根本原因,而苏德战争也成让苏联登上了超级大国的巅峰,代价是4600万人的惨烈伤亡。

反观抗日战争,无论日本还是我们都显得太过“寒酸”。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唯一列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更是成为工业强国。但日本始终被资源匮乏所困扰,这也是日本不断对外侵略的原动力。


当年的日军步兵,使用的是1905年定型的三八大盖,这种单发武器在苏德等国陆续装备的连发武器面前当然不值一提,但迎合了日本节约资源的思想。

为了弥补火力上的差距,日军对精确度的要求非常苛刻,为了提高夜视能力甚至培养士兵斜眼瞄准。

而且,日军还对拼刺刀有着深深的迷恋。所以在军阀混战的南京国民政府面前,训练有素的日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火力上的“稀疏”注定了双方的伤亡程度远不及苏德战场。

由于当时的我们本质上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所以日本的工业优势异常明显,再加上我国地形多山地,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所以连九二式步兵炮和土豆坦克都是所向披靡的利器,这也是我国在抗战中伤亡惨重的重要因素。


但这种优势也让日本几乎失去了武器改进升级的动力,导致了日本在与美苏的对抗中被按在地上来回摩擦。

另外,和德国必须消灭苏联的执念不同,日本虽然发动侵略时间最长,但却几乎没有从一而终。

拜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所赐,二战中的日本在北上和南进路线上也是摇摆不定,陆军内部更是对是否扩大侵华战争而吵得不可开交,最终日本在加深对我国侵略的同时,也将侵略势头延伸到了东南亚和太平洋,而这种兵力的分散更加剧了日本的力不从心。


而且,日本在侵略我国的过程中,其侵华政策也朝秦暮楚,在进行了猛烈的侵略后,日本高层为在其他地区扩大战果,抛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对南京国民政府等政权疯狂诱降,这种又打又拉的方式,也是我国军民伤亡数量不及苏联的重要因素。因为苏德作为不共戴天的宿敌,从开战的那一刻开始,就几乎没有了媾和的可能。

再加上抗战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苏等大国同仇敌忾的结果,所以纵然是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胜利,但却没有给我们的国际地位带来更多改变,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我们才终于昂首步入五大国之列。

而这也说明了,实力才是不受外侮的根本保证。3500万人的军民伤亡虽然不及苏联,但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更是我们的奇耻大辱。

复兴脚步从未停止,但愿屈辱永不再有。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