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急急急急,在线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6-08
  公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动力
  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潮。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旗帜鲜明地扬善。公益不仅是一种时代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需要,更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新动力。
  首先,公益制度是保护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公益事业,就是通过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来促进基本社会服务的改善,以满足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迫切需要,进而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全面小康。
  其次,公益是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政府效率的一个最有效途径。今天,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正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转变,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社会事务进行全方位的直接的管理,一些微观的社会职能,应该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公益性民间组织承担。公益性民间组织帮政府做事,为政府服务,使政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最终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福祉。
  最后,公益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新思路。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前进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离不开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然而,刚性的制度安排不可能包办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因为它不可能具备道德、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要构建和谐社会,还特别需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弥补缺漏,同时还具备软性的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功能以及调和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或对抗,进而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的功能。
  公益,企业的责任和需要
  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企业更应该饮水思源,源在哪里,源在社会;水从哪里来,来自社会。但是,中国先富起来的商人、企业家对社会的回报却不尽如人意。
  2004年,中国国内入榜的135位慈善家共计捐款9.85亿元,约合1亿多美元。而2000年至2004年,美国50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总额是650亿美元,其中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捐款超过100亿美元,他在过去的4年里共捐款230亿美元,相当于他净资产的54%。
  据报道,美国慈善公益捐款要占美国GDP总量的9%,而我国慈善公益事业捐款只占GDP的0.1%;一份慈善公益组织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没有参与过捐赠。
  在非典期间,中华慈善总会总共才收到770万元捐款,其中只有一个企业家以个人名义捐了200万元人民币。一个百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就达23万名的泱泱大国,当国家面临困难时,中华慈善总会只收到那么一点钱,让人何等心寒。
  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不热心于慈善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说的是,企业和企业家应该认识到参与公益事业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参与公益事业是企业的责任。现代公益事业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施予与恩赐,而是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使穷人或不成功者在重新进入经济竞争领域时,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平等的机会。个人的富裕离不开一个人的能力和勤奋,但还有社会环境的作用。在某些年代,你再有本事再勤奋也富不起来。再说,一个人拥有财富越多,他消耗和占用社会资源就越多,比如穷人的廉价劳动力和他们生产的物质资料,从公平角度讲,回报社会也就理所当然了。
  企业具备社会责任感,这不是一个道德要求,不是判断一个人品质好坏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要求,一个决定企业成败的要素,就跟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的重要性一样。其实,世界500强企业哪一个不谈社会责任感?离了这个他们就无法生存!社会责任感的具备与否意味着一个企业的经营能力的强弱,它是企业的经营要素之一,是能产生生产力的东西,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但不会拖累企业,还会帮助企业家赚更多、更久的钱。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国际潮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在重新定义。一方面,社会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环境和社会目标,承担企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另一方面,为了对日益增加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作出回应和保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很多企业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与此同时,参与公益事业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谁最需要公益?自然是弱势群体最需要公益。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外地人、女性、艾滋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社会边缘部落需要公益。其实,不仅仅弱势群体需要公益,企业家也同样需要公益。公益捐助给企业家和企业的最大回报是什么?它能够使得这个社会和谐和稳定,一个企业最需要的就是社会和谐和稳定,假如社会发生动乱,首当其冲的是企业干不下去了。
  所以在国外,企业家们老早都想通了一点:就是在贫穷的汪洋大海里,企业家和企业的一枝独秀是存在不下去的。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同步的、和谐的。摩托罗拉创始人曾说,公司好比是一条鱼,市场是一汪水,有的人只想着把这条鱼喂得越肥越好,但把这汪水做大,让这水充满营养和氧气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因此,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回报,他将会止步不前;一个企业如果不懂得社会的支持,它将难以走向成熟。
  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层
  如果说公益是和谐社会的新动力,那么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就应该是这个新动力的核心。如何让企业通过公益事业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动力层,既需要企业和企业家的道义、良心的自省,也需要政府、社会从各个层面鼓励发展慈善公益事业。
  首先,企业和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公益观。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富翁的一些财富价值观和公益观。许多美国富人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卡耐基语)美国人把纳税看成是一种义务,富翁自然更不例外。他们十分体谅国家,认为征税是必需的,而逃税是一种耻辱。美国很多有钱人都不把遗产传给自家子孙,而年轻人也对继承遗产不很感兴趣。被誉为“股神"的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说:“我希望我的三个孩子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钱却什么都不做。”美国富翁普遍认为“财富不应该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巴菲特曾当着他的孩子的面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他宣布,将自己超过30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捐出99%给慈善事业,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为计划生育方面的医学研究提供资金。这些行为,真正体现了先富者帮助贫穷者的平等意识,而看不到一有钱就张狂、就瞧不起穷人的迹象。
  大企业家洛克菲勒曾经富可敌国,他捐赠建立的芝加哥大学为他的国家持续不断地生产光荣和梦想,他的财富也因此获得了永生。诺贝尔留下的财富成为全球科学家、文学家的致命诱惑,成为现代文明的一极,成为全人类的光荣与真理的代表。卡耐基、洛克菲勒和诺贝尔的财富,代表了财富的信心和理想,代表了财富的品格,代表了财富的生命,也代表了他们民族与国家的命运。
  中国企业家阶层崛起之后,也非常需要并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构建。而现代公益观念和社会责任,无疑是当代中国企业家阶层最紧迫的需求。企业家的公益,核心就是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和新财富精神,除了对外热心参加社会捐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还包括对内的员工关怀,和鼓励企业员工参加各类公益活动。
  其次,政府要重视并建立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好机制。由于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由政府包办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中国现有慈善公益组织只有约100个,掌握的资金总额不到GDP的0.1%,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中国的慈善机构维持垄断格局,成了制度缺陷的“瓶颈”,结果必然使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无法变成真正的社会公益活动,也就无法吸引更多富人的财富流向公益事业,造福社会。
  改变这种格局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吸引更多先富起来的群体的财富流向公益事业。这不只是救济弱势群体的问题,更是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缩小贫富差距的路子之一。制定慈善事业法,从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运行标准、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着手,明确政府监督部门与社会协调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明确慈善机构的行为准则,接受捐赠和实施救助必须公开透明,合理合法,防止借“义演”、“义卖”等合法外衣谋取不正当私利,使捐助人放心自己的款项一定会用到需要救济的人员身上,从而调动先富起来的群体捐款的意愿和积极性。
  第三,社会各界要为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公益事业营造和谐环境。其实,很多先富起来的人并非缺乏济世情怀,他们之所以在反哺社会时顾虑重重,是因为确实有一些因素在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如果企业家们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后,不仅得不到赞扬,甚至还会被指责为“作秀”或“出风头”,谁还愿意花钱买“恶名”?因此,笔者以为,改善我国先富人群和企业对社会的回报状况,就需要用制度为他们反哺社会营造和谐环境。社会相关组织可以组织开展慈善排行榜等活动,宣传和弘扬慈善精神。对于公众而言,就是要关心和支持慈善事业,不必对先富人群捐款的动机纠缠不休。
  中国企业家凭借自己创造财富的智慧和能力震惊了世界。如今,他们应该尝试着承担除财富以外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真正成为社会组织的主要支柱、主流阶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层。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