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清代末期今文尚书学派认为,所谓“古文尚书”是个大阴谋。但还有另一派学者不这样认为。

清代的阎若璩辨明了流传的《尚书》篇目中,古文的部分是魏晋时人伪造的,所以叫“伪古文尚书”;那就是说,还有个不伪的《古文尚书》,也就是引发了汉代“今古文之争”的那个古文尚书。

但之后的今文学派的辨伪更加进一步。其中,龚自珍认为,刘向提供的所谓古文是伪造的,魏源认为马融、郑玄注疏的古文是伪造的。

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提出汉代古文经,就所谓的孔宅壁中诸经,全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取汉政权而伪造的。王莽的政权叫新朝,这些古文经全是新朝经学所伪造的,所以他称之为“新学伪经”。

顾颉刚先生受康有为启发很大,对新学伪经说,坚持更彻底。

但是,按照阴谋论的说法,刘歆能够伪造出《古文尚书》、《左传》这些经典来,这个人可真是厉害了!刘歆能有这么厉害吗?

就像今天,有人说《清华简》是文物贩子造的假货,有研究者指出,如果文物贩子造假能够造到这个水平,让碳十四检测确认为是真,让李学勤、裘锡圭等当代的一流古文字专家深信不疑,那这个文物贩子可就厉害去了,必须得是战国时代的人,穿越来才行。

其实,把古文经一概否定,康有为的弟子们也不是都同意,但毕竟那是老师在说。就在顾颉刚先生的同时代,另一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写了一本《刘向歆父子年谱》,对康有为作了最有力的批驳。

顾颉刚先生的学生刘起釪先生,前些年刚去世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尚书专家。他认为,在汉代,除了伏生传下来的今文尚书,是有古文尚书存在的。因为伏生可以藏书,孔子家族更可能藏书,那可是人家祖先留下的命根子、传家宝啊;汉朝廷大规模征集,也有可能找到别人藏的古本尚书,所以历史记载有个“中秘本”,就是汉朝廷的大内珍藏本,是有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刘歆在和当时的博士官争论时,博士官们反对他把中秘本的古文尚书、左传这些书立在学官,理由一大堆,但没有人说他的书是伪造的。汉代这些学者可不是好糊弄的,汉代张霸献百二篇尚书时,博士们可是拿中秘本对照,当场确定是造伪的。但他们没有对刘歆提出造假的质疑。

如果古文尚书不是假货,那为什么博士官们反对把它列入学官呢?《尚书》文字古奥,不加讲解是根本无法读的。据说老一辈的研究经学的学者,除了要读注疏本,还经常点读不加注释的本子,叫白文本,来练功夫,就像武侠练功一样。中秘本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白文本,就那么放在大内皇家图书馆里,而外面流传的,就是这些博士官们讲解本。

前面讲过,《尚书》的流传,是通过学者代代相传的;就在学者的流传当中,形成了家法、门派,并与社会地位结合起来了。看似学术问题,其实在当时已经不单纯是学术问题了。刘歆要把古文尚书拿出来,就破坏了既有的利益格局,受到群起攻之。后来,借助了王莽的帮助,古文尚书立在学官,后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 

但遗憾的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个真的古文尚书就失传了,而梅赜版的《尚书》流传下来,这个本子还伪造了一部分古文尚书篇目。

上一讲已经讲了从宋朝到清朝几百年间辨伪的历史,以及清华简给伪古文尚书的“补枪”,证明确实存在着另一部分古文尚书篇目,这里就不重复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伪造了这些古文尚书?从宋代以来,一直到民国,众说纷纭,始终没法得到定论。

但是,几百年来,学者们猜来猜去,也就只有三个人可以怀疑:皇甫谧、梅赜、王肃。

皇甫谧(215年-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古城)人。曾祖父为东汉太尉皇甫嵩。他是西晋朝的人。这个人很有学问,博览儒家经典百家,淡于名利,举孝廉而不行,相国征辟而不就,著述很多。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共10卷,乃中国针灸学名著。另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年历》等。

说他伪造古文尚书的证据,是梅鷟引用一个说不清楚来源的《晋书》版本,说上面记载了皇甫谧继承《古文尚书》。但不仅这个版本的《晋书》没有人见过,后来多个学者认真考证,发现皇甫谧根本就没有见过今本的《古文尚书》,也就是《伪古文尚书》,后来就没人提他了。

梅赜,字仲真,东晋汝ru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内史。他献了《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立为官学,但被宋以来的考据家指为伪书。

史书明确记载了梅赜献书,但除了献书以外,没有任何材料足以证明他伪造此书。

后来阴谋论者认为,王肃是最大嫌疑,是王肃为了死后和郑玄争名而作。这个说法比较有趣,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